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38页中"贝"字甲骨文书写为而表示人民币符号的为"■",本人原以为人民币符号"■",来源于甲骨文,特别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两者纯粹是历史的巧合。"贝":1.蛤蜊、珠母、刀蚌、文蛤等有介壳软体动物的总称。2.指贝类动物的硬壳:贝壳。贝雕。3.古代用贝壳做的货币。"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尚书·盘庚中》,中国古代以海贝充当的原始货币。中国商周时期的墓葬中有出土发现。商代的卜辞  相似文献   

2.
    
周伟民 《新读写》2013,(11):51-51
败.甲骨文的图形是用手持棍棒击打鼎器。鼎,是我们的祖先用以煮食的容器,后来又成为国家权威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就反映了鼎的重要地位,鼎被打坏了就是“败”了,所以就有了“败坏”,“衰败”,“失败”等贬义词。“败”,后来才衍变成“贝”和“文”的结合。“贝”即是货币,金钱。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货币的古国之一,货币文化源远流长,根据传说,中国货币的起源已有四五千年之久。《管子·山权》云:“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竹书纪年》也说:“殷商成汤二十一年大旱,铸金币。”当然,这些仅仅是传说,不足为信。中国能确证的最早货币应该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贝。贝在当时是一种贵重的物品,殷王盘庚常把贝赏赐给臣民。从文字结构上看,凡与价值及卖买有关的字都从贝,如货、财、费、资、贵、贱、贾等。可见,贝和货币一样是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贝——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材料。中国大概在殷代到西周(约在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771年左右)间就用贝作为货币材料。在中国的文字结构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汇,如财、货、宝等,多带贝傍。可见,从中国文字创造的时候,贝壳已经是一种价值的代表了。我国古代用贝作为货币材料,甚至在青铜器盛行后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没有把它淘汰,这是因为贝在那时具有比其他东西作为货币的优越条件:第一是它本身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古代的装饰品);第二是有自然的单位,这在金属铸造技术落后,以及对价值计量单位要求并不十分精确的古代,贝作为货币确比较方便;第三是坚固耐  相似文献   

5.
贝的本义是海贝,因为古代曾以贝壳为货币,所以“贝”引申为货币。古时,远离海滨的中原并不产贝,要想拥有美丽的贝壳,就得辗转千里去寻取,因此贝壳十分珍贵。  相似文献   

6.
“贝”是《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下称《说文》)第六卷下篇的一个部首.《说文》对“贝”字的说解是:“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这段话除了说明“贝”字的意义和造字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概述了在我国“贝”用作古代货币的兴衰历史,是考察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的珍贵资料之一.对于“海介虫”,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说:“介虫之生于海者.”贝是生活于江河湖海并长有坚硬甲壳的软体动物之总称,如蛤、螺、蚌之类.贝在《尚书·禹贡》、《尔雅·释鱼》等上古典籍中屡见记载.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6次重大演变: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无法满足,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后海贝便慢慢退出了货币舞台。  相似文献   

8.
<正>汉字中与钱有关的字多为"贝"字旁,但"盘"和"缠"两字都和钱扯不上关系,为什么合起来却指路费呢?要想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先要了解古代的货币。我们都知道,古人用的货币是金、银、钱币(主要是铜钱)。普通老百姓几乎用不到金银,主要使用的还是铜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晚周货币文字( )、( )和( )的形体入手,通过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借助甲骨文辞例与器物形象学以及文字演进实际,释得它位是击打乐器钲的象形字,并结合文字异体现象,知该字在晚周货币文字中只能读为"城"而不能径视为"城"字.进而运用偏旁分析法,释得<班簋>铭中的( )是个用以记录军中击打乐器"钲"的专字,并据<周礼>"鼓人"例推定"钲人"的职责是掌管军中用以节制军队行止的乐器钲的击打;释得<多友鼎>铭中的"( )"读为"征",义为征讨.  相似文献   

10.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11.
论文论析了“贝”是中国远古时期最早产生、使用的货币 ,并对造字之初汉民族先民以“贝”为汉字表义偏旁的造字思维理念及文化蕴涵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于"是古汉语介词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功能十分广泛.甲骨文与先秦典籍中介词"于"的用法,既有相似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先秦时期"于"字用做介词时,用法比甲骨文中更加灵活,意义也更加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3.
<管子>有多种有关黄金货币的概念,足以表明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把黄金当成货币;在"三币"中的黄金货币可能是本位币;拜金思潮的出现,也足以反映黄金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而许多爯金、金饼、马蹄金、麟趾金实物的出土,既可以认为它们是一种初级铸币,又证明黄金在当时是称量货币.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平百钱"。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和逸事。第一个称呼:泉。战国时期称钱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  相似文献   

15.
"赢"字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以我的理解,这五个组成部分也正包含着"赢"所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凡:平常心态。  相似文献   

16.
"贝"是古代最早的货币,《说文解字》贝部字与我国古代的经济商贸活动关系密切。《说文解字》贝部字分别象征财富、反映商贸活动、衡量商品价值、体现贪欲与仗势、展现以财送礼的交际礼仪。本文选取一些典型的例字逐一分析,从而揭示贝部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经济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7.
赢:形容词会意。从贝,赢(ying)省声。贝,古货币,与财富买卖有关。本义:有余。1.赢,贾有余利也。(即做买卖获得多余的利润。)——《说文》如:赢衍(丰盈;盈余);赢财(余财);赢畜(多余财物的积蓄);赢副(多余的东西);赢绌(盈余和亏损);赢落(帐外结余);赢费(积余和耗费);赢数(余数);赢阙(赢余和短缺);赢粮(余粮,粮食有余);赢缩(有余和不足);赢藏(蓄藏的余财) 2.宽缓;松懈。如:"大夫君子,昭假无赢。——《诗·大雅·云汉》。《说文》:"赢,缓也。"3.充裕。如:赢获(丰富、充实);赢储(充裕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学"是会意字。人们通常认为,甲骨文的"学"字,表示古人用双手构木为屋,或修葺房屋的情形。构筑或修理房屋,在原始先民眼里是十分复杂的技术,一定要向别人学习才能获得。因此甲骨文中的"学"字,有"学习"的意思。不过,甲骨文的"学"字还有"教"的意思。事实上,向别人学习  相似文献   

20.
钱币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浩如烟海的历代诗词中,有不少反映钱币的诗篇,读来脍炙人口。中国最早的钱币有“贝”,其计量单位为“朋”。《盐铁论·错币篇》中说: “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所无,抱布贸丝而已。”后来,人们才将“贝”作为货币。《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