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正>"俄语布克奖"是当今俄罗斯文坛具权威性、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个俄语文学年度奖项,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代表着当下俄罗斯文学发展之倾向,从中可以管窥当代俄罗斯文学演进、嬗变的轨迹。有学者认为,俄语布克奖与新俄罗斯文学同步发展,记录下了当代文学进程的风雨和足迹,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历史的个缩影。因此,俄语布克奖每年的评奖和颁奖活动遂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上的次盛事,倍受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青睐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在俄罗斯文学丛林中,列夫托尔斯泰是一株参天大树。这株大树之所以如此主干粗壮,枝叶繁茂,是因为其不仅仅植根于俄罗斯肥沃、广袤的大地,他还从辽阔的世界云空广泛吸纳了大量丰沛的其它文化养分,这是他能够向人类奉献巨大文学财富的重要资源。在这些精神养分中,有一脉来自中国,来自中国的伟大哲人——孔子。  相似文献   

3.
谷羽 《世界文化》2007,(2):14-15
2003年9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把俄罗斯文化界国家最高奖——圣安德烈勋章,授予一位80岁的老诗人,称赞他是俄罗斯人民的诗人。在那段日子里,书店竞相出售这位诗人的诗集,电视节目朗诵他的诗歌,莫斯科街头树立着他的巨幅画像。一个诗人的生日,居然成了俄罗斯人的隆重节日。这位诗人出生于高加索的达格斯坦,他就是从山区走出来的阿瓦尔族诗人拉苏尔·伽姆扎托夫。  相似文献   

4.
<正>俄罗斯文学中如果没有蒲宁,它将黯然失色,它将失去彩虹般耀眼的光辉,失去一个孤独漂泊的灵魂的光辉。——高尔基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1953)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他的文学活动包括诗歌创作、小说创作和文学翻译,在每一个领域都堪称杰出。他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洞察生活,深刻地思考和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到俄罗斯讲学。一到俄罗斯,就深深惊叹于其幅员辽阔的疆域和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更惊奇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正如俄国著名哲学家尼·别尔嘉耶夫所说:“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独特,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像俄罗斯那样复杂。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出现了一位享誉世界乐坛的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菲奥多·夏里亚宾,他曾被高尔基誉为“象征性人物”,他“体现着俄罗斯民主的一切特征”。高尔基所说的“象征性人物”,据笔者的理解,意思是夏氏是俄罗斯声乐艺术的象征,就如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一样。  相似文献   

7.
刘亮 《世界文化》2011,(12):12-15
伊萨克·伊利奇·列维坦(1860-1900)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之一。列维坦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美有非凡敏锐的感受力,他善于表现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朴素、内在的魅力,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所熟悉的、处处可见的典型景物,表现人的思想、情绪,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列维坦多以黄昏、傍晚、暮色为主题,情趣谐和,意境幽邃,寓情于景,深刻而富有个性地表现了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生命的联系。他酷爱俄罗斯文学和音乐,把自己从文学和音乐中汲取的养分都糅进画作之中,开创了俄罗斯风景绘画的新境界。被誉为“歌咏大自然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平保兴 《寻根》2014,(1):26-31
对我国读者来说,“普希金”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别林斯基说过:“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我国对普希金的接受肇始于他的小说的汉译。1903年,戢翼翠译的《俄国情史》是我国正式接受普希金小说的开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他的《别尔金小说集》中的大多数小说译成中文。长期以来,普希金的小说广为人知,而他的中文译名却鲜为人晓,也一直未有专论。  相似文献   

9.
他是俄罗斯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者,他被高尔基称为“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就是伊万·布宁——俄罗斯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和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这是我在俄罗斯工作生活期间的切身感受。俄罗斯人的性格,天然的孕育于俄罗斯这方水土。形容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可以概括为一个“大”字。俄罗斯是全球领土最大的国家,它拥有郁郁葱葱的大森林,辽阔无垠的大平原和呼啸弥漫的大风雪……于此相互映衬的是俄罗斯人高大魁伟的身躯、粗旷顽强的气魄和豪爽豁达的脾气。  相似文献   

11.
安东·巴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罗斯读者最喜爱的一位作家。他生于1860年,1904年病逝至今已过一个世纪,但对他的作品的热爱,不仅俄罗斯人民,而且在世界各国读者中至今不衰。也许是作家很大一部分作品描写的都是一些不幸的、受欺凌或平庸的小人物,加上我们所见到他的一些肖像,特别是作家晚年的相片,它们多是严肃、面无笑容,稍带眯缝的眼睛显得非常疲惫。因此,契诃夫给人们的印象如果说不上是忧郁,至少是内向、稳重,甚至于颇为悲观。印象毕竟是印象,实际上生活中的契诃夫个子高高的、外表清秀英俊,性格幽默、愉快,朝气蓬勃,胃口好,吃饭总是香喷…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一个谁也不认识的魔法师,吹着一支长笛,经过一个宁静而又愉快的小镇。他带走了镇里所有的孩子。孩子们对笛声着了迷,跟着魔法师一去不返了。这是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面向秋野》中讲述的一个古老传说。其实,作家本人就是那个魔法师,《面向秋野》正是他吹奏的美妙笛音,被笛音迷住的孩子中,有你、有他、还有我。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它的服饰历史同样绚丽多姿、源远流长。俄罗斯民族服饰虽然发生过一些变化,但其基本特色却一直保持不变并保留下来,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俄罗斯民1司服饰。俄罗斯的民族服装色彩鲜艳,宽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和俄罗斯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它也体现出俄罗斯人豪迈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曾先后播放了俄罗斯宫廷秘史的几个故事,里面前后贯穿着一个重要人物,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1672-1725)青少年时代的朋友、后来的宠臣、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884—1727)和小沙皇彼得二世(1715~1730)执政时的执掌,实权者,赫赫不可一世的缅希科夫(1673—1729)。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是如何在俄罗斯伟大的转折时期浮沉起落的?剧中女皇和小沙皇多次轻蔑地称他“一个卖馅儿饼的”等等又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的暴富商人就像阿拉伯世界的富翁一样,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各种豪华物品,并借此互相炫耀。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不久前公布了俄罗斯富豪们的奢侈“玩具”排行榜,以飨读。  相似文献   

16.
郭栋 《世界文化》2009,(5):30-31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的电影《俄罗斯方舟》,一镜到底,再现了俄罗斯300年的历史。世界另一个大国——美国,她的历史不长,但西部的拓荒百年至少要看100张光碟再现美国精神——光荣与梦想编成一个大大的花篮。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大剧院素有“世界第八奇迹”之称。俄罗斯把它视为世界对辉煌的俄罗斯化的承认,视为艺术殿堂。老一代人一提起大剧院就会激动不已。他们还记得,大批游客从全国和世界各地来到莫斯科,为的就是能亲眼目睹大剧院的风采和欣赏那里的经典演出。  相似文献   

18.
许海娜 《世界文化》2012,(11):28-30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深刻的作家之一。他所处的19世纪俄罗斯是一个“成问题的时代”:传统的东正教文化信仰正在衰落,新的建立在自然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理性尚未成熟。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文化语境下,当时俄罗斯人普遍面临着一场生命神圣性逐渐消解的精神危机。陀氏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担当,用文学创作肩负起为人类灵魂寻求出路的重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在菩与恶、罪与罚的撕扯中历经磨难并最终复归神圣的“人神”形象,并通过他们传达了作者为人的拯救而“重建生命神圣性”的创作理念,也揭示了神圣对人类精神的意义,这对我们21世纪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石伟 《世界文化》2009,(12):12-13
“女性文学”是20世纪俄罗斯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女性文学中占中心位置的不是感伤的爱情情节,而是作者对人物活动的精辟鲜明的分析性观点,价值取向问题以及女性评判的深度和戏剧性。这些主题在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托卡列娃、托尔斯泰娅、乌利茨卡娅等的小说和戏剧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伟大的学家肖洛霍夫因在描绘顿河史诗性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出了俄罗斯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学奖。他是唯一以俄罗斯公民身份得到诺贝尔学奖的俄罗斯作家(其他四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作家都是侨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