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以此自勉。陶行知曾两次更名,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过,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后他一…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濬。读大学时,因信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故改名为“陶知行”。43岁时,由于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而又改名为“陶行知”。陶先生的改名,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转变。他曾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又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些精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陶行知先生,是20年代到40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原名文浚,后相信知与行应该合一,改名为知行,以后进一步领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再度改名为行知。他的一生有着崇高的师德修养,在中国教育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被称颂为“万世师表”,是教师的楷模。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氵睿,早年信仰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遂改名为“行知”。陶行知,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1986年,江泽...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徐怀礼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浚,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人,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青年时代读书时,受王守仁(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改“文浚”为“知行”。后又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为“行知”。毛主席称...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是我省歙县黄潭源村人。生于一八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原名文(氵睿)。一九一四年在大学读书时,受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影响,改名“知行”。后又发现“行是知之  相似文献   

7.
张小路 《教师》2013,(10):28-28
陶行知先生原名是陶文濬,后改为知行,又改为行知。"行知"一词就取自于《王阳明全集》的第一卷——《知行录》里的一句话"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陶先生改名的举动可以看出他对"知"和"行"认识的变化。"知"在"行"之前说的是"理论知识为实践的源头","行"在"知"之前强调的是"实践活动为知识的源泉"。"行知合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生于1891年,卒于1946年。本名陶文,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改名行知。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  相似文献   

9.
陶文溶陶行知出生时,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陶文溶。溶是浚的古体,意为疏通和深挖。显然,父亲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陶知行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担任校刊《金陵光》的中文版主笔,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教育、探索救国之道的文章,署名为“知行”。因为当时,他热衷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王阳明提出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念是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一贴良方,为了表示他对“知行合一”说的服膺,遂改名为陶知行。  相似文献   

10.
“我的理论是,行知行” 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写《行知行》短文正式宣布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之前.有人对陶说:“你的理论,我明白了,是‘知行知”’;陶回应说:“恰恰相反,我的理论是,‘行知行”’。据他自己的回顾;1911年他在原名“文浚”之外另立别称“知行”:  相似文献   

11.
冷学宝 《师道》2011,(3):40-42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因“豫山”与“雨伞”近音,遂改名为豫才,1898年在南京上学时又改名为树人,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从此。鲁迅这一名字.令世界为之艳羡。而用“鲁迅”作笔名,是取其“鲁钝而迅行”之意,又因为母亲姓鲁,而古代周鲁又是同姓之国。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一八九一——一九四六)是安徽省歙县城西王墩源村人。原名文濬。因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易名“知行”。后又发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易名“行知”。陶行知先生家境清贫,幼受父教母爱,  相似文献   

13.
改名立志     
施耐庵:排除杂念,潜心学练。《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彦端。他在江阴东林庵任教馆老师时,听人说庵里一处深深的凹陷处,是一僧人敲30年木鱼所致,于是写了“耐庵”两个大字,贴到门楣上,告诉自己和弟子要排除杂念,潜心学练,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成就大业。从此施彦端改名为施耐庵。高士其:不要官和钱。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1925年留美学医,由于病菌感染致残。回国后拒绝国民党当局的高官厚禄而从事科普创作,后奔赴延安。他改名的意思是:“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朱自清:清清白白做人。著名作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他在北…  相似文献   

14.
王若飞原名王荫生。他从小就崇拜岳飞,读了《木兰辞》后, 有感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佳句,遂改名为“若飞”。萧楚女原名秋,字树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萧树烈从爱国诗人屈原的“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诗  相似文献   

15.
话剧《天国春秋》、《草莽英雄》以及电影《塞上风云》、《万家灯火》的作者阳翰笙同志,有个笔写叫华汉,熟悉和了解阳翰笙同志生平的人,都知道他原名为欧阳继修,后来改名为欧阳翰笙,而且阳翰笙同志的子女,现仍然以“欧阳”为姓。那么,欧阳翰笙怎么就成了“阳翰笙”了呢?象他那样开始用复姓,以后变成单姓的现象,在中国的姓氏变迁中,是否还有着什么深层的文化、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教育论坛》2011,(6):F0002-F0002
郴州市第二中学是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原名郴州私立适存初级中学。1943年由李达九等几位先贤怀抱“教育救亡”之志,艰苦创办。后来辗转迁徙,几易其名,1977年改名为郴县一中,1978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4年由省教委正式挂牌为“湖南省重点中学”,1995年更名为郴州市第二中学,2004年9月挂牌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相似文献   

17.
柯云  丽阳 《华章》2012,(22)
众所周知,贺龙原名贺云卿,乃举世闻名的福将,一生传奇故事甚多,可一般人只知道他的籍贯为湖南桑植县。后来渐渐传闻慈利九溪是他第二故乡。那么他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呢?他为什么改名?诸说不一,一直是个谜。几十年代初,笔者通过寻访他原贴身警卫员张德、吴绪清等知情人,结合档案史料,终破解了迷底。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实秋。他居长,名自华,弟物华、国华,妹玉华,以“华”字排行。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一例》一文中说:“又譬如我本名‘自华’,家里给我起个号叫‘实秋’,一面是‘春华秋实’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说我五行缺火,所以取个半边‘火’的‘秋’字。”后来于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录取进了哲学系,遂改名“自清”,字“佩弦”。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至于改字“佩弦”,朱自清之子,朱乔森解释曰:“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2005,(5):53-54
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相似文献   

20.
齐白石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白石是他的别号,借用他湖南湘潭老家一个乡村驿站“白石铺”的名字。齐白石的艺术以诗、书、画、印“四绝”并称,他自评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