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朱子读书法》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阐述其读书理论的重要作品。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个方面。读书六法所阐述的教学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少经验与现代教育理论耦合,可以作为当代语文教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3.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在古代曾被赋予熟读精思、口诵心惟的精髓,今天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还要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不少教师会认为语文就是读读写写,不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改,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都不会而且不应该有太大冲击。“熟读精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丰厚的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积累,对一个人来说,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古汉语知识与语感的获得必须离不开传统的诵读抄录等方法,相应的,语文教学也不可能完全抛开传统。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教育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其中有许多做法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并一直影响着现代语文教育。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是其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既简单又有效,概括起来为6个字:熟读、精思、博览。一、熟读古人的所谓"熟读",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要"读",二是要读"熟"。前者包含"多诵读",后者则含有"多背诵"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孙伟荣 《现代语文》2011,(12):70-70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应用是进一步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实现真正语文教学所在的途径。读书时要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反复咀嚼,在语文特级教师王君的教学中,咬文嚼字的艺术就别出心裁。  相似文献   

7.
诵读教学法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本文在介绍传统教学的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说明了诵读教学法的四个环节,即熟读、背诵、吟诵三部曲;精思、揣摩二重唱;精读、略读相辅相成;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并指出了诵读教学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诵读法,是我国语文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之一。我国古代教育家、文学家几乎无人不重视诵读,他们都把诵读视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三国时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理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的“熟读而精思”,都道出了诵读文章的重要。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  相似文献   

9.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三国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同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说:“读得熟,则不得解说,自晓其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说“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目,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各学段的背诵篇目,对诵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诵读法的内涵和特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阐明了诵读的重要价值。熟读而成诵,故曰诵读。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在古代曾被赋予熟读精思、口诵心惟的精髓,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环节,还是一种能力素养。今天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还要有所创新。最初诵读教学法运用于语文教学只是从其帮助记忆、培养语感的功能出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但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且对文言文、白话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知识的积累都有很大帮助。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说的都是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古人学习,大凡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之有精辟的论述。如苟子《劝学》中“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凑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牟陈婉 《小学语文》2023,(2):41-44+53
“涵泳”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阅读方法,强调多读、熟读、精思,尤为注重阅读者的主体地位,与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倡的阅读教学理念相契合。目前,大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将阅读与教学有机结合,常常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走马观花,难以走进文本。分析当下各类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以课堂实践为研究基础,深入分析将涵泳法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方法,可为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摆脱读书无从下手的现状,从而实现阅读的目的。略读文章采用“狼式读法”快速浏览,阅读文章要想真正有大的收获,还要独立思考和筛选。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这是边读边思的“牛式读法”。对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反复诵读,反复领悟,要读熟,读懂,读透,这是熟读精思的“猫式读法”。  相似文献   

15.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名人还对诵读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荀子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等。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大体上扭转了过去那种重讲轻读的现象,重视和加强了读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分量加重了。但是,两者相比较,“读”仍然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讲”依旧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中心。这说明对读的活动的重视,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读,是我国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广泛实践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经验,就是“熟读精思”。强调读书要朗诵吟哦,熟读成诵,从大量积累的语言材料中掌握方法,领悟规律,学会运用。多读、熟读、诵读,可以说是儿童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一代文豪鲁迅…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人对“读”也有经典地概括和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可见,谲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牛鼻子”,因此,课堂教学古诗文,应该注意诵读与感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要训练学生熟读精思肇东市教师进修校王玺玉肇东市师范附小王凌云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风太盛。“四十分钟八十问”,不但把完整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而且挤占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可以这样说,忽略训练学生熟读精思,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失误。一、关...  相似文献   

19.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琐碎的讲解,肢解课文,而是要以诵读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要求学童读书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要读得字字响亮,读得准确、熟练。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新课标中不难看出,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几年的教改实践中,熟读背诵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