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拜读了分别刊载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有关陈尔泰同志《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文章(1989年第4期),及蔡长宁同志对此文的商榷文章(1989年第6期),不久前又有机会在《学刊》编辑部读到了陈尔泰同志《答蔡长宁同志》一文。笔者认为,陈尔泰同志的两篇文章,有许多观点值得商榷。笔者愿借《学刊》一角,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谬误之处,欢迎尔泰同志及大家批评。广播电视理论争鸣是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争鸣,我们可以在广播电视理论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澄清理论上的一些是非问题;通过争鸣,研究者可  相似文献   

2.
本刊1989年第4期刊登了陈尔泰同志《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文后,同年第6期又刊登了蔡长宁同志的《广播电视“本论”研究浅析——兼与陈尔泰同志商榷》。本期我们再次刊登陈尔泰的《答蔡长宁同志》,同时刊登了雷跃捷同志的《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对陈尔泰的两篇文章都有所评论。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问题,欢迎读者参与讨论。我们的宗旨是:一定要把争鸣引上健康的也就是科学的、民主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4期上发表了陈尔泰同志《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文,其中有不少观点颇为精辟、并有见地,但也有个别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仅就尔泰同志论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物本”与“人本”问题淡点不同看法,以就教子尔泰同志。尔泰同志说:“在研究广播电视的理论中,常见的是不自知广播电视理论应是物本理论还是人本理论。……现在用传播学观点研究广播电视的理论就是很典型的人本理  相似文献   

4.
2001年,为回应陈尔泰同志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先后发表的两篇批评拙著<中国现代广播简史>的文章,笔者在<学刊>上发表了<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答陈尔泰同志>(以下简称<若干问题>)一文.文末最后说:"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祝愿陈尔泰同志写出更多的像<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这类的文章,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一、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对象陈尔泰同志在1989年第4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发表的《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一文,引起了一场论争。这次争论涉及到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问题,使这场争论具有了较为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认真读了刊载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第3期上的陈尔泰同志《答蔡长宁同志》一文和雷跃捷同志《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我赞成雷跃捷同志的观点,并接受他的批评。《学刊》在发表上述两文时加了“编者按”说:“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7.
陈尔泰同志的某些理论观点引起了一些争鸣,我认为是好事情。理论的成熟有赖于观点的撞击,而辩论,是最能促人思考的。必须承认,我不太同意陈尔泰同志在《试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的个别观点和他在其它一些文章中的某些看法;但我能理解一位研究者在坚持自己通过艰辛努力而得到的发现时那种强烈的、甚至近于偏激的态度。我认为,陈尔泰同志可以而且应该从批评中汲取某些有益的信息,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的理论是必要的。但我们也要承认陈尔泰同志的理论是独出心裁的,一看便知,是作者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产物,而不是陈陈相因、东拼西凑的结果。它从理论结构到行文风格都是有个性的。尽管许多人对是否一定需要采用目前这种艰涩的表达方式持保留态度(本人是其中之一),但毕竟个性是理论研究极其宝贵的品格,是理论创新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之一。陈尔泰同志的文章是能启发人思考的。还有,陈尔泰的理论如不  相似文献   

8.
读了杨田村同志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2年第3期上的《评作为指导思想的“物本理论”及其他》一文,我感到有必要再写此文来详论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并借此谈些不同观点以就教于杨田村同志。一、这场争论的“症结”与意义杨田村同志在上文中说:“这场争论是由陈尔泰同志的文章所引起的。但是他与蔡长宁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答陈尔泰同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去年第4期、今年第2期先后刊登了陈尔泰同志的《关于20年代境内“外台”史料的几个问题》和《奥斯邦台不是中国的广播电台》两篇长文,主要对《中国现代广播简史》①(以下简称《简史》)中的某些观点和论述提出了批评意见。对此,我本人表示欢迎,并愿就有关问题与读者和陈尔泰同志商榷。就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开  相似文献   

10.
陈尔泰同志所写的关于广播电视物本存现理论的文章,对以往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读后,觉得有些观点不敢苟同,值得商榷. 一、科学的广播电视理论不必拘泥于“物本”“人本”视阈科学和实践发展说明,确立恰当的理论研究对象十分重要,它关系理论建构的科学性问题。广播  相似文献   

11.
曹茜同志这篇简介,是在本刊今年第3期《讨论与争鸣》栏发表陈尔泰同志的《答蔡长宁同志》和雷跃捷同志的《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两文之前写的,因此没有触及上述两文所进行的讨论,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陈尔泰同志的观点,以便进一步开展讨论和争鸣,故予刊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第一、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评选于1988年6月、1990年8月先后召开。本刊第30辑陈尔泰的《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第4辑赵玉明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筹建和试播始末(调查报告)》分获第一届一、二等奖;第47辑哈艳秋的《伪满14年广播历史概述》获第二届评选三等奖。在两届评选中获奖的广播电视史学论文还有:二等奖白谦诚《广播电视节目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2期),三等奖哈艳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成立4年来,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工作中还有一些认识问题有待探讨。我想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这个侧面所感受到的讲点个人意见。 1.如何估价学会成立以来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工作所取得的进展许多同志对此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有的评价还比较高。但是,也有些同志认为,这几年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没有起什么好作  相似文献   

14.
按:本文选自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一书撰写的《节目形式》一章的未定稿。《中国广播电视学》是广播电视界的一些同志集体编著的一本学术理论著作,尚未定稿。壮春雨同志在《节目形式》一章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特节选发表,供有志于研究这一问题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学术新生的希望──也谈“学院派”建设黑龙江电视台高级编辑陈尔泰《现代传播》已收到四五天了,我先读了您的几篇文章,又读了其他一些文章,受益匪浅,确实有许多感想,没想到《现代传播》有如此宽松的学术环境,有如此浓烈的学术气氛。从你的文章中可以感到你得到了领...  相似文献   

16.
’98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年会时间短,但内容很丰富。第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同志在会上作了《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水平》的讲话。与会的同志一致认为这个讲话很重要,指导性、针对性很强,学会领导对理论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第二,与会代表围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理论的主题就当前广播电视工作中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发言,还有一些同志提交了学术论文。这些发言和论文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既有宏观的,也有…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95年第4期刊登了李文明同志的文章《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断想》,提出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当拥有记者的眼光、编辑的胸怀和播音员的口才,并被《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转载,自那以后,国内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作者又寄来续篇,继续研讨,本刊很欢迎这种学术研讨文章,愿意为此提供园地.因李文明同志此文较长,我们拟分四个专题连载.本期为之一:我国近年关于广播电视新闻主持人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拙稿《略谈广播电视语言的特点》在《视听界》刊出后,董晨鹏同志撰文提出商榷。(董文提到的李言明,即为李文明,特此更正。)笔者反复拜读了董文及本专栏已发表的所有文章,觉得有必要就此问题再抒己见,以期在争鸣中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讨论广播电视语言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广播电视语言的范围。就我们所知,广播电视语言这一概念可  相似文献   

19.
《档案学通讯》1990年第1期刊载了倪玉麟同志的一篇文章:《全宗理论的实质是档案的有机联系》。笔者认为,该文所论是与档案管理实践关系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对此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20.
《电视存现说》(陈尔泰著)已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木只以电视本身为专一研究对象的电视学基础、理论著作。书中论述了“理论建构的更新”、“电视的本征”、“电视的机制”、“电视的存现形态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