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今年年初,一套名为“另类”的丛书陆续摆上了大大小小的书店和书摊,据说,“另类”很受欢迎。有人甚至说,可以不做另类人,不能不读另类书。“另类”的吸引力在哪里?“另类丛书”之一的《格调》这样说:“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所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另类”的另一辑《香烟》的作者旁征博引讲述香烟的魔力,却在讲述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戒烟;《器具的进化》把目光投放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针头线脑上,去寻找世间物品来历背后的指导原则;《垃圾之歌》更能让你大吃一惊:“原来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都隐藏在人类的遗弃物里面。”  相似文献   

2.
喂,汽车!     
朱叶青 《出版参考》2006,(14):13-14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 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  相似文献   

3.
回望过去,有时不是一种纪念,看看当初的自己,也许更能坚定信念.2009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进入齐鲁晚报,成为一名记者.新闻系的学生和刚入行的记者,常会被问:“你有新闻理想吗?”大多数人都会做出肯定的回答.如今,还有多少人会坚定地回答“我的理想从未变过”.  相似文献   

4.
南方某城市的一位青年,问起到他们那儿参观学习的上海人:“你们的第二职业是什么?”几个上海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耸耸肩膀回答:“我们上海人是不允许找第二职业的。”那青年听后笑道:“今后,如果一个人没有第二职业,恐怕是很容易被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甩掉的。”其实,上海也有人在从事第二职业。他们当中,有层次较低的劳动者,也有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别的不说,就拿新闻界来看,兼职编辑、兼职记者,甚至兼职编委直至兼职副总编,虽属少数,亦不罕见。至于编辑记者向“外报”“外台”“外刊”投稿,这原本不足为奇,而有的成了“写稿万元户”,“外稿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他一决雌雄。狮子果断地拒绝了。“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你如果与一个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人争执不休,就会浪费自己的很  相似文献   

6.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  相似文献   

7.
你的企业可能产值上亿,你以你企业的生产能力为荣,你很骄傲地对别人说,看看,麦当劳里的什么什么原料,都是我们生产的!通用公司的什么什么配件,都是我们生产的!你的公司确实很牛啊!可是,我问你,你们的利润率是多少?库存有多少?  相似文献   

8.
假若让你去采访报道一个会议,或者一个庆祝典礼、一个剪彩仪式,你准备从何处写起? 你可以开门见山;某月某日,某地举行了一个什么大会,某某领导同志出席并讲了话,他说……你也可以首先渲染一下气氛:战鼓咚咚,红旗猎猎。某月某日,多少多少群众汇集在什么什么地方,庆祝什么什么……当然,你还可以写得轻灵一些,优雅一些:一带红绸,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出了一个新的世界……你能说这样的会议新闻写得不对吗?充斥于报刊和广播电视中的会议消息不就是这么写的吗,它们事实俱在,五要素俱全,哪一点儿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规程”呢?  相似文献   

9.
也许,要说的太多,也就无言。面对“中华英烈”四个遒劲大字,我执笔呆坐、沉吟良久。最后才拿出这紊乱的断想。与《中华英烈》“结缘”已经3年了,时间虽短,却可以结结实实在心中打上个感叹号!细细想过,我真为她还能生存下来感到愕然;同时,也真为我的那群朋友居然能忍辱负重地坚持下来感到吃惊。不知有多少次,不知有多少长辈、同辈、小辈、“哥儿们”问过我:“你怎么会参加《中华英烈》的工作?”反自由化时,有人好象颇通时世地朝我狡狯地眨眨眼,说:“伙计,真有你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本期刊的主编或总编,如果有人问:(1)您所办的期刊,发行多少?其中,本地多少?外埠多少?海外多少?(2)在发行总量中,公共(即图书馆、资料室以及企业、事业、机关、部队的有关科室)订阅多少?个人订阅多少?零售多少?二级读者有多少?(3)在个人订户的份额中,每一位订阅者的学历、职业以及家庭状况怎样?对第一个问题,一般来说,还不难回答;对第二个问题,能确切回答上来者恐怕不多;对第三个问题,回答几位订户还可以,全部订户都掌握的主编或刊社寥寥无几,甚至没有。  相似文献   

11.
让我们从两个问题开始:你觉得你能经常每天读4本书并能吸收其要点吗?你这个星期读过报纸吗?如果你对第一个问题回答“不”,第二个问题回答“是”,那么再想想,如果你读任何城市的一份报纸,你的阅读量就至少相当于4本书,  相似文献   

12.
6000万元亏损竟无人知,此事触动了记者们的敏感神经这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专栏节目的记者、编辑兼主持人高韵斐在和同事们聊天时,坐在一旁负责纺织系统新闻采访的记者金璞说到,他刚采访的第二毛纺厂万德明厂长确实是个能人,到哪儿都能扭亏为盈,兼任了第十二毛纺厂厂长之后,又使一个“烂摊子”企业起死回生.高韵斐下意识地追问“十二毛”“烂摊子”之说从何而起?金璞讲起了一个令高韵斐困惑而又怦然心动的充满新闻性的情况.万德明厂长在兼任第十二毛纺厂厂长之后的一次该厂中层干部会议上向原厂长张志达询句:“‘十二毛’亏损多少?”张志达坦然回答:“可能有三四百万”;万厂长觉得其中可能还有些“水分”,便在会后私下里问张:“你老实告诉我究竟亏损多少?”张志达也显得很诚恳:  相似文献   

13.
想过置身鱼群当中品尝鱼鲜么?或者在用餐的时候看着一群发光的小鱼儿在身边畅游?如果你想体验一下,不妨去希尔顿马尔代夫度假地看看,那儿的“伊塔”(马尔代夫当地语言,意思是“珍珠”)餐厅可以满足你的上述愿望。  相似文献   

14.
八个中国人中就有一部《新华字典》如果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凡是识字的,都和商务有关系。”或者说:“在中国,不知道商务的,算不上真正的知识分子。”你相信吗?你可能会说:太夸张了吧?那么,就请先看看这样两个数字: 从1897年2月到今年2月的90年间,商务印书馆共出书26000多种,平均每年达到300种。特别是近几年来,又恢复到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邻居家上小学五年级的玲玲拿着作业本来找我:“叔叔,老师让我们自选词组造句,你看看我造的这些句子对不对?”我接过作业本,见其中有个句子是:“趋之若鹜——清晨,运动场上很热闹,参加锻炼的人趋之若鹜。”我笑着说:“这个句子造得不好,参加锻炼是好事,怎么能用“趋之若鹜”呢?”“可是,我是仿照报纸上的话造的句,难道报纸上也会用错吗?”她似乎不服气,又回家拿来一张报纸,指给我看上面的一句话:“我区人才交流会上,教育成了‘热门’,人们趋之若鹜。”我苦笑着说:“是的,报纸上这儿是用错了。”我又向她讲了“趋之若鹜”的含义和词性。玲玲听了,又嘟起小嘴说:“原来是这样,老师还说课外看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水平哩!”  相似文献   

16.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17.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封底的内容是销售掉更多图书的最佳办法吗?事实上,很多人都错过了一个吸引更多潜在买主的机会。 书的封面和闪亮的题目肯定能在4秒钟内打动你的买主。如果他们喜欢这本书,他们还会花8秒钟的时间看看封底,这就创造了一个让读者相信你的书肯定能使他们获益的绝妙契机。 你的封底有以下的问题吗?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又是什么呢? 问题1:太多无力的措辞,太凌乱而缺乏焦点 解决办法:6×9英寸大的封底上的字数要少于70个字。使用书中的摘要、图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企业报的记者、通讯员,在报道一些动态性消息(如某项重点工程投产、某项重要的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时,常常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审稿人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项重点工程有几支施工力量参加?如果稿子只提一二个单位,别的单位会怎么想?“这个科研项目从策划、设计到试验、投产有多少人介入?你只表扬一二个人,别的同志会不会有意见?”  相似文献   

20.
漫画与幽默     
《档案管理》2006,(4):88-88
音乐家和马车夫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雇了一辆马车赴剧院演出,眼看就要迟到了,他非常着急,便请车夫快点赶路。“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帕格尼尼问道。“10法郎。”车夫回答。“你这是开玩笑吧?”“我想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弦拉琴(指帕格尼尼演奏他创作的一些G弦上的技巧高深的乐曲),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呢!”“那好吧,”帕格尼尼说“,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载到剧院。”提琴不喝茶一位贵妇邀请一位音乐家第二天到她家去喝茶。他接受了邀请。贵妇很高兴,告别时,笑着对音乐家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请您千万不要忘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