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分析 教材先引入《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再在例1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更具有逻辑性和一般性的假设法和方程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数学趣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经历猜测、有序列表、图示表达、假设、推理、验证等自主学习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何让学生理解、掌握“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本期,我们讨论如何更好地教学“鸡兔同笼”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这一单元时,老师们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在课堂上设置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猜测、列表、画图、假设等多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来认识“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学到的“假设法”解决“做一做”中的日本龟鹤算问题。在“练习二十四”中通过新星学校男女生植树问题引导学生将男女生植树问题识别为“鸡兔同笼”问题,进而用假设法解决问题。但是,在解决教材第107页最后一道“百僧百馍”题时,大多数老师教给学生的解题方法是分组法。这种解题方法固然是靠学生观察、猜测、验证出来的,可是这种方法究竟是怎么观察出来的?学生们在学习了用假设法解决问题之后,在练习的最后一道题来练习分组法,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显得有点“突兀”。前面的例题和练习题学生都是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而这道题目却用分组法,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部分学生心中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相似文献   

4.
<正>“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在小学阶段教学此问题,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列表、画图、假设、转化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及逻辑推理能力。笔者以画长方形图法帮助学生理解“鸡兔同笼”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以画长方形图法直观地分析、解决问题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师常用的画图法是用一个小圆圈代表鸡和兔的头,在圆圈的下面画2条或4条短线分别代表鸡脚的只数、兔脚的只数。这样的画图法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笼中动物的头数不能太多,否则画起来费时、费力。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引入画长方形图法(如图1)。  相似文献   

5.
“鸡兔同笼”问题,(见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尝试与猜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假设,计算、验证,在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1.设计问题,让学生认识“鸡兔同笼”问题的特点,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奠定基础。课始让学生填空“:在一个饲养笼里,  相似文献   

6.
无论哪个版本教材,"鸡兔同笼"这节课的核心目标都是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鸡兔同笼"只是一个载体,编者是想借"鸡兔同笼"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活动中,通过尝试用不同的列表方法解决有关鸡兔同笼的数量问题。2.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背景 “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不同版本的教材编排不尽相同。如,北师大版教材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枚举,旨在通过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人教版教材则先后呈现了猜测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抬腿法(另一种假设法),注重体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期讨论吧话题是“要不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对于“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认识。“鸡兔同笼”是一类问题的总称,用哪种方法教,哪种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判断。  相似文献   

10.
在解答一些较繁难的数学问题时,如果直接解原问题难以入手,我们就要对条件进行适当的变更或改造,使问题化归为某种原认知模型。一、原认知模型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问题之一,在小学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小学生对解答此类题大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类题中基本题型的特征和解法,从而建立起一种认知模型,称为“鸡兔同笼”模型,以后如遇由此演变出来的问题时,就会利用这一原认知模型来解决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的原认知模型:鸡和兔(两种动物)头的总数腿的总数鸡、兔各几…  相似文献   

1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用方程组解决问题》中有一道应用题:现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几何?这是一道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这道题目安排在这个章节里,教材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然而,教学实际中的情形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2.
鸡兔同笼这一古老的数学问题源于《九章算术》,可谓家喻户晓。数学教科书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昨天曾一度风靡,穷尽了师生无穷的精力,收效甚微,受益的只是少数学生;在素质教育倡导的初期,却一度将之废弃,把它归到奥数教程之中,同时强化了方程解法,降低了解答复杂应用题的难度;在新课程推进的今天,鸡兔同笼问题再次出现在数学教科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章节,使解法条理化、系统化,更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一课在"尝试与猜想"这一主题活动中出现,主要就是借助"鸡兔同笼"这一经典名题使学生体会"猜测——验证——调整"这一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课程小学数学典型课例分析与研究"课题开题会议上,郑州市惠济区翟桂琴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一课就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4.
“鸡兔同笼”问题是古代著名的数学趣题.稍复杂的“鸡兔同笼”问题可用以下方法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数学有着辉煌的成就,唐朝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人教版和北师大教材都把“鸡兔同笼”选人了小学高年级的教材.但由于教材定位不同、教师的设计思路不同,教学效果也有很大不同.笔者通过查阅有关的资料,整合教材,扬长避短,重新设计了“鸡兔同笼”这节课,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6.
提起鸡兔同笼问题,许多同学都兴趣盎然,这是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题目.它的解法十分独特,下面就谈谈“鸡兔同笼”的多种解法:  相似文献   

17.
肖艳  熊露 《小学教学设计》2023,(Z2):121-125
<正>《鸡兔同笼》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103~105页中的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教材中借助古代课堂情境对《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进行探讨,以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为契机,帮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体会化繁为简是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鸡兔同笼"问题一向被视为奥数题,如果将"鸡兔同笼"问题与列表法、枚举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设计背景 “鸡兔同笼”是我国的一道历史名题,既有趣又益智。北师大版教材是在五年级上册安排学习这个内容的.并且突出“猜测与尝试”(列表)的解题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怎样让学生在列表的过程中知其所以然,这是需要教师去研究的问题.因为程序性理解不等于关系性理解。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式去解决的,这就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机会。“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题目内容是:鸡兔同笼,共有十六个头,四十只脚,问鸡兔各多少只?笔者就以此题为例,探讨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一、经典模型法设鸡有x只,那兔有(16-x)只。x只鸡共有2x只脚,(16-x)只兔共有4(16-x)只脚,根据题意,有2x 4(16-x)=40,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