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生活化"是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我们将数学教材与生活作为两...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而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3.
徐润萍 《广西教育》2011,(7):18+29-18,29
新课改以来,"数学源于生活,让我们的数学扎根于生活"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教师们每节课总是绞尽脑汁地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具有生活情趣。但是由于学生面对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常常产生"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数学观将数学看成一套已完成的严密的数学结论体系,而教师的任务又大都停留在忠实地教"数学(教科书)".这就导致了数学严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苏科版数学教材遵循《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从激发兴趣入手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关键。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区别对待,不存在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统一的范式。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抓住"生动"和"形象"两个要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数学生动起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干百年来的社会实践发展了数学,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实践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研究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郁秀瑾 《考试周刊》2011,(39):73-75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我们要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指导生活,让生活反馈数学。  相似文献   

7.
郑苏霞 《中小学电教》2012,(10):128-128
利用信息技术能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在"图形与位置"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经历过的事情创设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活动情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一、课前思考1.教材体系的分析。苏教版《图形与位置》一课的整理与复习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  相似文献   

8.
黄毅  严世标 《考试周刊》2011,(76):83-84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感想——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溶入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多思考学生的生活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可供学生利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周娟 《生活教育》2012,(18):56-57
新课程中提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积极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因将学生熟悉的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存在着数学"的道理,从而爱好数学学习,促进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在具体教学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透过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源泉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促销打折、派送奖券、电信资费,到每天新闻媒介带给人们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这些数学知识有关的,诸如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运筹与优化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等,都是初中数学的基本内容。作为数学教师就应从这些数学背景出发,经过学生自主体验的把握,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我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下)第7章“二…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与描述,理解与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数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量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加数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会生活"的过程,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彭沈义 《学子》2012,(11):38-39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思考"一词在《课标》修订稿中已纳入了教学目标的第二项。这就充分凸显了"数学思考"是数学教育基本任务中的创新意识的核心。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那么数学思考更要从小开始培养。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的"数学思考"引...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与"情感与态度"和"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并列为四大目标,体现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体验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视,反映出时代精神.在"情感与态度"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能积极地"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汤继春 《成才之路》2010,(34):56-5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要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有效课堂,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另外,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实践"教育即生活"。在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实施:课的导入"生活化";学习过程"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从而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新人,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理论之一,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我要学"的氛围中学习,不但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能体验到自己所学习知识能为生活服务,这样就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及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一、在"做"中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严政建 《广西教育》2011,(25):40-41
沟通生活与数学课程的联系是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等同起来,让学生产生误解,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主动学习,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存贷款利息的结算、买衣服打折等等。因此,数学课程改革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从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