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政 《阅读与鉴赏》2011,(11):31-31
三年级学生初写作文,既存在"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问题,又存在有了材料如何表达清楚、"写通顺"、"写得较具体"的问题。教师如果不去摸索适合三年级学生作文即片段作文训练的途径与规律,是难以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而且逐渐会使学生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写作文。由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三年级启蒙作文——片段作文的训练,努力探究有效提高片段作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与策略。一、取材的训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  相似文献   

2.
陈静 《教师》2011,(7):82-83
目前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按教材规定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设计一个个"套子"引导学生往里钻,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个性被掩盖,写出来的文章或无话可说,或千人一面,或胡编滥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所以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应依托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氛围,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回到社会生活中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打开学生习作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3.
吕艳芬 《时代教育》2010,(1):210-210
在笔者的作文指导课中,笔者力求做到"务实"二字。教育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自己熟悉或感触最深的事件。正因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有机会接受自能作文的训练。对学生的作文自能训练,笔者的做法是:先"吸收"后"释放",所谓"吸收"就是先让学生去了解作文的要求,作文的材料选择,作文的写作顺序等一系列作文的常规性程序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4.
王伯美 《学语文》2007,(4):38-38
"老师,我知道这样写不是很理想,但我不知道怎么写,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二字,渐渐地从部分学生的作文中淡去。这是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容忽视的现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生活,才是写作的永恒源头。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因为有了生活的滋润而"活"起来?片段作文训练不失为一种可行性强、收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作文训练中采用三步作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注重细节显真实。现在学生作文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文章空且短,这正是作文缺乏细节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与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细节并把这些细节在作文中真实地展现出来。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让读者通过文字细细品味,才能增加作文的真实感与可信度,让读者感同身受。第二,巧用修辞添生动。学生作文的第二大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6.
周颖 《教学随笔》2007,(11):28-29
作文教学要善于开拓作文洲练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我认为作文训练仍应立足于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最终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课堂作文教学也正是要求教师创设旨境,唤起学生已经过去的热情和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当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驰骋、体验真情、品味人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时,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作文于生活需要作文时,这样的课堂作文教学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所谓"片断作文",指用较小的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或叙述,或说明,或描写,或论述,做这种片断的习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片断作文教学能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促使学生走上作文成功之路。因此,片断作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在新课改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物,举步维艰。"内容充实"、"材料新鲜"是高考作文评分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如何做到"内容充实"、"材料新鲜"呢?在作文训练中,该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选材的训练呢?一、要让学生端正态度,明确积累材料的重要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种常态化作文训练的方法,即:作文训练常态到每一节课当中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常态到每一天,成为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写法指导常态到每次作文训练当中,集中进行专题训练;让感悟表达成为学生的渴望;搭建训练平台,让成功的喜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0.
王辉  赵胜启 《现代语文》2004,(11):47-48
一、训练原则 1、写作教学要重视联系生活.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写作教学,则是让学生懂得语文还能服务于生活.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当中,美好的感情、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都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学生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物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也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以前学生作文往往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自己的笔写下那些美的亮点.  相似文献   

11.
杨伟丽 《教师》2011,(12):60-60
提起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时,我们总把"写"放在最后,可见学会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的。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本阶段要完成由"学写"到基本"入门"的任务,光靠《语文园地》安排的八次作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相关的探索,力求寻找有效的途径。一、阅读教学中融入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作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作文知识及方法可以传授,但作文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寻找写作的源头,从而做到用手写我看,用手写我心,真实地写作,尽情尽意地表达。我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作文与生活紧密相融,指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心去体会,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写作积累素材。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课堂是激发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立足"三个基点",即以解决"写什么"——激活学生生活储备及思维能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什么"——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学生学会作文;"怎么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高一年级指导作文训练时,发现学生在话题作文写作中存在一个文体特征不突出的问题。有的文章看似记叙文,又像是议论文,或者换句话说,是两种文体杂合的“怪体”。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写清文体,区分开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特征,是高中作文训练中重要的一环,下面不妨就此略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难是一个共识,学生不乐意写是其中的最难。我们遵循“只要能够写,作文就会有进步”的观点,尝试进行片段写作训练,促使学生乐意去写。  相似文献   

16.
高三时期,老师的作文训练在观念上,要注重让学生回归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热点,并且让学生在写作时能沉得下去,提得上来,写出真情实感,并能体现一名高中生应具有的思想水平,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在具体训练中要帮助学生审清题意,疏理好思路,安排好结构,有意识地突出主题,并且通过多次修改,使学生不断雕琢语言,写出优秀作文,帮助学生实现作文高分梦.  相似文献   

17.
魏龙 《青海教育》2011,(11):22-22
批改作文,教师应以评语为桥梁,用饱蘸真情的笔和学生交流,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按训练要求作文常常只能得到一个看似具体、实则模糊的分数或者等级标志,甚至仅是一个"阅"字。一些责任心较强的教师虽写了作文评语,但也不乏千人一面,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把学生引进到自由的写作境界中去,让学生在自由的写作状态中体验写作的快乐,感受表达的幸福,领悟写作的技巧。要真正进入这样的境界,作为教师要从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自由作文,课堂作文也可以搞一点"私人化"写作;趣味作文,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由"写作;单元作文,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创造的空间;考试作文,以特别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入状态;文学创作,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作文即是一种生活。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作文即是一种生活。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去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