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改工作不断深入发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已逐步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嗣,让学生充分展现生命活力,促进其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2.
齐殿玺 《考试周刊》2014,(39):32-32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生命教学,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活力,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就要唤醒文本,让文本焕发生命活力。教师要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激发语文课堂活力。要让学生用生命投入,教师首先就要用生命教,让学生用生命学。打造高效课堂,焕发教师的生命活力,让教师用自身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生命化课堂"是我们教师追求的一种至美的课堂教学境界,是以学生的生命为教育的基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课堂。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的课堂理念,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需求,注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智慧生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教学真正奏响生命的欢歌。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儿的生命我觉得应该是精神生命,也就是精神生活、师生感情。那现实的互动式课堂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堂生命化,就是让数学课堂充滿生命活力。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实践,开发生命潜质;加强探究验证,增进生命精彩;进行创新应用,凸显生命价值;采用激励评价,激活生命活力等措施,来实现生命化数学课堂教学,点亮学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华东师范大学叶谰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新基础教育的三性:“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主张关注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命质量,让课堂生活焕发生命活力,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本身的生长生成。所以我们若把课堂当作师生生命交互的场域,教师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我想课堂将不会出现死气沉沉或乱成一片的局面。下面就地理课堂为例谈些个人感受和经验。一、建立生命活跃的具有公平秩序的对话课堂师生生命的迸发主要是通过对话的途径来实现的,所以教师不能象过去那样单独主宰话语的霸权优势。一…  相似文献   

8.
课堂生命即课堂活力。课堂没有活力,将不具有生命力。沉闷的课堂对于教师、对于学生都是一种煎熬,教师是徒劳无功,学生是索然无味。毫无疑问,我们的课堂需要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为了让课堂像鲜活的小溪一样潺潺流动,为了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交流中展现他们的生命力,我从以下方面下总结了我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已逐步成为教师的共识.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关注知识落实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旨趣、需要.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现生命活力,促进其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人的教育,政治课除了是政治工具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必须让政治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唤醒课堂生命意识,使政治课堂成为生命的绿洲,关照生命活动应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陈妙岳 《文教资料》2012,(24):186-189
让"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充满生命活力,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也是调动和激发学生实施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本文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社会学科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历史与社会生命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探索,即:问课定教,为生成起航;精心预设,为生成导航;平等对话,为生成保航。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应该被看作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交流的情感熔铸和显现个体生命活力的场所。只有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源,才能逐步铸造学生主体人文精神内核,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我们应当重塑语文传统课堂,让课堂拥有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呵护以及生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写道:"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把一个个生动的生物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重点让学生课后背,这样机械的、枯燥的教学没有任何美感,缺乏生命力。试想,如此教学,如何让学生热爱生物这门学科?如何爱上生物课堂?在我看来,这不是生物课,而是"死物"课。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活"  相似文献   

14.
石南山 《考试周刊》2014,(25):106-107
生命化课堂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其实质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生命的意义。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前提,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魏永乐 《成才之路》2009,(19):20-20
教师的工作是艰辛而复杂的,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体。特别是近年来,课程改革让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让教师在驾驭课堂时感觉力不从心。加上知识不断更新和整合,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应对。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从教师生命化发展出发,实施有效、科学的发展策略,来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心灵感受和职业生命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生命化的课堂是指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追求人的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化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交流活动.它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应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生命化课堂是以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动和生  相似文献   

17.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音乐课堂要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使音乐欣赏课“动”起来,让音乐与学生快乐同行呢?  相似文献   

18.
爱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爱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学生才能爱上语文;趣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动力,生动有趣的课堂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思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滋味,潜能得到挖掘。  相似文献   

19.
张春梅 《宁夏教育》2006,(12):51-51
探索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途径和策略,使地理课堂充满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生成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和体现,是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拓展人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是教育提升人的生命的主阵地。传统课堂忽视了人的生命意义,使教师和学生陷入一种生命缺失状态,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必需通过“活化”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有效资源,唤起课堂的生命潜力,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