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现代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社会上也享受着阳光般的关爱。但孩子们在得到无数关爱的同时,是否在别人需要时能及时奉献自己的爱心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家长和所有教育者深思。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3.
据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那些处在和睦家庭之中能经常得到父母关爱的儿童,其发育状况比起生活在单亲或者父母经常不和的家庭中的孩子要好得多,他们长大后普遍身材较为高大,英国的一项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对于上述身体发育上的差异,研究者们倾向于用心理因素来解释。首先那些能充分享受到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的孩子,摄食营养有保障,躯体疾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一点,他们不存在影响正常进食、消化和睡眠的“负面心理状态”,因此生长激素的分泌也较旺盛。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下丘脑分泌的促生长素释放激素减少,这是…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很少往来,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孩子如果缺少玩伴,就会变得漠然无情,自私自利.他们如果置身于"闭门自守"的家庭,就会形成与社会不和谐的人格,他们可能难以适应未来开放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要敢于把信任、友爱和关心给他人:打开自己的门户,以自己的真诚、友善接纳别人,建立一个开放、和谐的人际环境,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渐渐懂得怎样去关爱别人.  相似文献   

5.
残障孩子确实需要别人更多的关爱,但同时也需要懂得如何关爱别人。让他们学会关爱,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感谢所有帮助、关心过他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远离孤独,才能收获和平与快乐,才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拥抱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
在家庭教育中,现代家长必须警惕另一种“棍棒”教育——过度关怀,并努力走出“关爱强迫症”的泥潭。所谓“关怀强迫症”,即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这种人还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当别人依赖自己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满足,感到自己的价值。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这种“关爱强迫症”大多发生在独生子女的父母身上。二三十年前,父母采取棍棒教育的比较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数父母教育观念有了进步,舍不得打孩子一下,但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却到了过度的程度,形成了孩子…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离婚导致的单亲家庭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增大孩子的心理压力。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他们亲眼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争吵及敌对的情景,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使孩子  相似文献   

8.
不要吝啬爱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形式,也是社会的细胞。夫妻间真诚的爱是家庭中爱的核心。当孩子出生之后,最早享受的那经久不衰的爱来自父母,而父母间真诚的爱,又无时不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日深月久,加上父母精心的教导就会在孩子心中深深播下爱的种子,它酝酿、发芽、开花、结果,铸就了孩子高尚的品格,包括一种真诚的情感。这样的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爱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无私地热爱家庭。当他们进了学校,获得知识,得到老师的培育和爱护,他们又会真诚地去热爱学校、关爱同学、敬爱老师。当他们进入社会时,又能把真诚的爱加以扩大,热爱祖国和人民,为社会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9.
《人生十六七》2013,(1):18-19
我们都想成为好父母,但是很多时候任凭我们怎么努力,孩子好像总是不太“领情”。我们的问题出在哪儿?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成为好父母真的有秘诀么?秘密1:家庭时光优先一 父母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落在别人的后面,所以一个孩子的日程可能比他们的父母还满.音乐班、美术班、形体班……孩子变成了课程的奴隶,父母变成了孩子的奴隶。  相似文献   

10.
他们有家,却没有享受到家的温暖;他们有父母,却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正常的爱。他们渴望得到温暖、得到爱。面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如果我们付出真心、诚心、爱心、信心和责任心,他们也会在关爱中茁壮成长!小强是我们班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他个矮瘦弱、少言寡语,经常穿着脏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面对这些少年犯,回溯他们的家庭生活,一组组真实的数据、一桩桩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在他们还是个普通孩子的时候,父母给他们的关爱或者太少、或者偏颇,家庭对许多孩子来说并不是幸福的摇篮、温馨的港湾。在他们闲散于社会、被坏人拉拢、受黄毒侵害、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时候,父母所表现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使家庭没有成为阻止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第一道防线。相反,他们成了家庭教育功能不良与缺失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2.
章元春 《广西教育》2012,(33):95-95
“关爱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部分。现在大多数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精心呵护着,可谓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许多家庭整天都围绕着孩子,什么事情都迁就孩子,无形之中助长了孩子的任性、霸道、自私。同时,不少家长一味地对孩子“施爱”,却不注意引导孩子去感受别人给予他们的关心与呵护,  相似文献   

13.
农村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孩子过早地失去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护佑,导致自身行为和心理产生偏差。对于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针对他们的异常心理行为特征及时进行矫治,精心辅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更有利于均衡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生活的悉心照料者.但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使他们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对陈旧,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往往只注意物质生活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生在顺境中,长在关爱里,他们很少经过风吹雨打,很少懂得照顾体贴别人。他们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视为平常,把父母节衣缩食的奉献视为应该。他们一味的索取,一味的享受,认为父母就该为他们服务,就该围着他们转,就该剩饭全吃、累活全干。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要操碎了”,是许多家长的感受,可是我们的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欢和崇拜的人可以是影星、歌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  相似文献   

16.
《中华家教》2011,(12):2
关爱是清晨的露珠,是夏日的荫蔽,是丰收的果实,是冬日里的暖阳,是孤单时的陪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家人浓浓的关爱。家庭的关爱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孩子的关爱会使身为父母的您感到溢出的幸福。正是父母对孩子、孩子对长辈之间点点滴滴的关爱凝聚成家庭的永久亲情,才让我们得以拥有  相似文献   

17.
农村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和管教,家庭书香氛围不浓。如何解开农村孩子的读书困局,让他们有书读,而且能读上好书,成为每个农村孩子乃至家长的殷切希望。近年来,新建县樵舍镇第二小学创设条件,将图书室里的图书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由于受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为了生计,许多家庭的学生父母不得不狠心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就是寄居在亲友家,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实在令人堪忧,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下健康成长,是当今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家庭模式及亲子交往的方式,已由原来的一对父母照料几个孩子的关爱不足型,演变为多人照料一个孩子的过分关爱型。在这里,我想对如何正确把握爱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去包办代替变让其自立许多父母、祖辈有这样一种想法:“孩子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对孩子关爱有加,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还有一种心态是:“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什么都会了。”就拿吃饭来说,孩子小时候,不都是喂的吗?长大了不喂不是也会自己吃了。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将来肯定有苦头吃,我们现在可以给他的,还是让他多享受一点。于是,吃饭、穿衣、刷牙、洗脸等等,样样包办代替,致使孩子养成了衣来伸  相似文献   

20.
实话实说     
过分的关爱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 我曾听到过一些孩子抱怨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好得过度,平时自己节衣缩食,却不断给孩子买各种并不需要的补品;只要孩子在家,大人就蹑手蹑脚,谁也不敢发出声响,生怕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这些孩子认为父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给他们施加一种软压力,反而使他们如坐针毡,生怕一旦考不好会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当然,大多数做父母的绝对无心给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相反他们多是心疼自己的孩子学习辛苦,不知道怎么帮助孩子才好,结果却落了个适得其反。 只有在既不存在歧视又不存在过度关爱的正常环境下,一个人才能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