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人们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比较重视,认为只要选择了正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引起幼儿天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其实,幼儿能否顺利地开展学习活动,还要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幼儿对教师的依恋。依恋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形成的一种感情关系。这种感情关系使他们在时空上联结在一起。在教育领域,依恋对受教育者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幼儿对成人的依恋,是其自尊和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它还可能是孩子好奇心、学习兴趣以及探索行为产生的原因。如果幼儿对教师没有产生这种依恋,那么孩子就可能产生畏惧、提防心理,出现一系列防御行为,如少言寡语,心情焦虑,无心活动,甚至一个人向隅而泣,盼望母亲立刻接他回家。这在刚入园的幼儿表现得特别明显。因为这时母子依恋由于双方时空上的断裂而受到阻碍,而幼儿对教师还  相似文献   

2.
年轻的父母可能会突然发现,以前不管谁抱都可以的宝宝开始“认生”了,并且当妈妈离开时还会以哭闹来抗议。此时,父母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如小时候懂事了呢?其实,这是孩子依恋发展的一种表现,依恋是指孩子与特定的人形成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孩子最初的依恋对象是与之朝夕相处的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依恋是儿童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性情感。研究证明,早期依恋关系的性质对儿童将来的心理发展有长远的影响。父母应该了解儿童依恋的发展过程,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0个月~3个月依…  相似文献   

3.
<正>儿童分离性焦虑,是儿童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要成分的儿童情绪障碍,多发于未成年儿童,表现为儿童强烈地担心依恋对象可能会受到伤害,或者担心依恋对象会一去不返。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儿童恐惧独处,特别是当依恋对象不在身边陪伴时,就会出现不愿就寝、不愿外出、拒绝上学等现象;如果与依恋对象分离,会表现出过度焦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BarbaraRowley先生是一位婴儿教育专家,他刚巧有一个18个月大的女儿,我曾与他作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交流。对婴幼儿的依恋行为问题,BarbaraRowley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依恋早期不是爱在孩子依恋早期,父母都应该明确,孩子依恋一方而不是更爱一方。依恋不是爱,只是更多地依靠父母中的一个,这是他对安全感的需求。事实上,与孩子整天呆在一起的父母中的一方,往往更容易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在双职工家庭中,孩子对父母双方比较均等的依恋是可能的,但是很少。这个变化过程经常发生在1~3岁婴儿之间,而在婴儿18个月时表现得特…  相似文献   

5.
“依恋”字面上的解释是:你是我的依靠,我喜欢你,不想离开你。它表明一个个体在向另外的个体寻求亲近,表示好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依恋在孩子和家人的互动中得以体现,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孩子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他可以意识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是关心爱护的,他会从积极、友善的角度来看待人和事,  相似文献   

6.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一些性格内向的儿童,往往伴有孤僻行为,难于与人交往,这会影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所以,家长应掌握性格内向孩子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之逐步改掉行为的孤僻性。一、深厚的亲情感是消除儿童孤僻行为的起点。孩子一出生,联系最多、关系最亲密的是母亲。母亲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本能地感到一种亲情的母爱,这种爱使孩子获得安全感,满足感,依恋感。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就会影响他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变得孤僻、离群,不愿与人交往。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应给予婴儿以足够的  相似文献   

7.
依恋字面上的解释是:你是我的依靠,我喜欢你,不想离开你。它表明一个个体在向另外的个体寻求亲近,表示好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依恋在孩子和家人的互动中得以体现,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孩子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他可以意识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是  相似文献   

8.
关键事件会对个体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影响留守儿童的关键事件一是外出父母是否与孩子建立起情感依恋,二是代养人能否补偿亲情需要,三是学校、老师、同学等能否成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父母、代养人及学校、老师、同学等应关注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给予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9.
正爱上幼儿园第1步对幼儿园充满期待"分离焦虑"作为"入园综合征"的最明显特征,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会遇到的,它是孩子离开依恋对象的一种不安全感。其实,分离焦虑非常正常,是儿童成长的必经阶段。而且可预期的焦虑和可控的依恋,是亲子关系健康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陌生焦虑"则与"分离焦虑"有关但又有所区别。"陌生焦虑"是孩子因接触到新环境而感到的紧张,新环境对他们  相似文献   

10.
说起依恋,凡做父母的人,都会感受到婴幼儿对自己的依恋。你看,当爸爸、妈妈有事出去,宝宝就会伤心地啼哭;爸爸、妈妈回来了,孩子立即就会欢天喜地地迎出来。这些,都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此外孩子对父母的吸吮、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行为也是依恋的具体表现。依恋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相似文献   

11.
戴金玲  张雯  艾丽丽  陈洋 《考试周刊》2011,(69):208-209
亲子游戏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动,是亲子之间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亲子游戏的意义及对儿童安全依恋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编辑老师:我的小孩今年4岁,特别不爱说话,也不喜欢与同伴交流。他成天只是一个人呆在一个地方玩自己的,对一种玩具百玩不厌,有时看一个东西发呆,显得特别孤独、做事刻板、不灵活。我不知道他怎么了?一位恳切的家长家长同志:您好!您的孩子可能是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早期表现为人际接触和情绪交流障碍,后期可能出现较明显的智力障碍。在生活中,表现为很少说话,不愿和人交流,沉默不语,喜欢自己独自活动,做事刻板,常无休址地重复。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慢慢发展成痴呆。自闭症儿童是特殊儿童的一种,应该采取的个别化的方法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相似文献   

13.
常常可见到,当家长把孩子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时,孩子又哭又闹,不肯离开父母。其中一部分小孩如此反复多次以后,便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当早餐完毕,抱他出门时,便哭闹、不安起来。这种现象,儿童心理学上叫做“分离性焦虑”。一般要持续儿星期甚至几个月。研究表明,产生分离性焦虑心理的程度,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年龄孩子年龄越小,对入托、入园越难适应。其中以半岁到3岁这段年龄的孩子对分离感到最痛苦。因为这时的婴幼儿已经建立并加强了固定的依恋行为,而且生活上的独立自理能力差,一不见母亲,就焦虑不安。2.与抚养者的亲密程度孩子对亲人的依恋性越强,入托、入园的分离性焦虑表现就越严重。3.儿童本身的特点孩子自身的健康条件、气质、性格及有无入托、入园经历等都与产生分离性焦虑心理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应理解为家庭成员间关系的问题。本案例中,儿童反映在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如针刺手、旷课等)应该被理解为家庭关系出现问题的表现。咨询师从改善母子关系入手,用认知、行为等多种手段辅导儿童及儿童母亲从“冲突一依恋一冲突”的纠缠关系中脱离出来,疏导母亲的焦虑情绪,达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5.
孩子对主要抚养人如妈妈、奶奶、姥姥等)往往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亲热劲儿,有时甚至弄得大人很心烦,心理学将这种关系称为孩子与主要抚养人的依恋关系。可秋秋却不是这样,与妈妈若即若离。妈妈回家时,他仍玩自己的玩具,很少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妈妈去上班,他也不哭。他也从来不主动让妈妈抱。妈妈看在眼里,忧在心上:这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点儿也不黏人呢?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像秋秋这样的孩子并不鲜见,主要是他们未能与大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依恋…  相似文献   

16.
爱心门诊     
应诊专家:姚燕滨,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工作。在婴儿发育水平及能力评估,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及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家庭教育的咨询指导和感觉统合训练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孩子过分依恋物品该怎么办河北省李晓林读者问:我的儿子3岁4个月大,他一直是由奶奶照看的。由于奶奶经常用柔软的毛巾逗他,所以他养成了睡觉要抱特定毛巾的习惯。以前我认为这是孩子在特定阶段的表现,没有特别在意。可是他对特定毛巾的依恋日益加剧,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请问,我们不希望他养成这样的习惯,应该怎么引导他呢…  相似文献   

17.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相互关系,特指儿童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这种情感上的联结,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依恋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表现,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对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也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并积累了不少的丰富资料,但查阅众多相关文献,发现涉人跨文化研究的却甚少,因为依恋相同于其他心理现象,有着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本文试图从影响亲子依恋风格的因素等方面探究其跨文化性,以期为亲子依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领域的研究情况。依恋的最初的研究就是看到了它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上的危险性,在后来的陌生情境测验中,人们发现了两种重要的不安全依恋类型,探讨了不安全依恋的成因、不安全依恋与后期发展的关系。近几年,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这是一种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在依恋的高危儿童中,研究最多的是被虐待的儿童和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尤其是混乱型不安全依恋。除了依恋本身的障碍,许多精神病理症状都与依恋方面的问题有关。从发展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研究依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揭示异常的经验与精神病理过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突出问题的影响,有助于人们回答有关正常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有益于对依恋问题的干预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母爱与婴儿的依恋安全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如果母爱的质量低劣则势必导致婴儿与母亲形成不良的依恋关系,并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埋下“隐患”。因而,协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你的孩子有依恋安全感吗 本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运用“陌生情境测验”的研究发现,1~1岁半儿童依恋行…  相似文献   

20.
依恋是儿童内在的心理安全需求,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其发展。父母抚养质量、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与社会环境均对依恋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依恋质量,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应保证抚养质量,创造与孩子共处的机会,顺应儿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家园合作共同完成儿童由亲子依恋向师幼依恋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