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向琼 《宁夏教育》2013,(11):76-76
卢梭是侣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所写的《爱弥尔》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名著。这部书的出版,当时轰动了整个法国,波及西欧,而后影响到了全世界。在整个教育发展史上,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辟了现代教育的新纪元。卢梭《爱弥尔》一书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1766年,卢梭54岁时,他开始起笔回忆,一直写到1770年才告完成。《忏悔录》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卢梭在里面不仅刻画了与他交往的各色人物。而且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甚至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无耻的行为。这使每一个读它的人。都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3.
李芳芳 《现代教育》2012,(11):124-124
《爱弥儿》又称《论教育》,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然教育论者卢梭的代表著作。书中阐述了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体现了其自然教育思想。顺着作者的论述,在自然教育氛围中长大的爱弥儿应该是卢梭思想的结晶,但是《爱弥儿》一书中卢梭精心培养的爱弥儿最后却以堕落结局令人颇有些费解。通过研读卢梭的《爱弥儿》以及其它相关著作,可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在1895年编写了《西学书目表》,他对西方的民主政治有着广泛涉猎,而他在《破坏主义》一文中写道:惟卢梭的民约论思想最适合当日中国。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梁启超在1901年所写的《卢梭学案》,在特定环境下,梁启超对卢梭民约思想的接受有一系列的"前理解",尽管是他山之石,但他对卢氏所言的自由权利、公意、法律等关键词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比卢梭小十几岁的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生活有序,终身按钟点有规律地学习、工作和进行其他活动,却有几天破了常规。那就是他获得《爱弥尔》后,沉醉其中,不忍释手。从此,卢梭画像成为他客厅中唯一的一件装饰品。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顾燕 《教育文汇》2010,(9):47-48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值得揣摩的书。《爱弥儿》构思奇巧,通过叙述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应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系统地阐述了卢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卢梭《爱弥儿》一书中关于贫富阶级受教育的权利、男女的地位、爱弥儿和父母以及和爱人之间的关系、爱弥儿受教育的环境及进程的诠释,说明了卢梭平等自由的思想在其教育著作《爱弥儿》中存在一定的出入,折射出卢梭教育思想中也存在着不平等和不自由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石其才  何圣俊 《教育》2012,(9):59-60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教育思想家,西方教育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著的《论教育》一书。这是一部半小说体、半论文体的著作。卢梭在这部书中提倡自然和自由教育。此书的问世,形成了此后影响世界的“自然教育”思潮,卢梭亦被认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创始者。  相似文献   

9.
晓庄学校被封闭后,陶行知遭到国民政府通缉。他匿居上海创办了《师范生》和《儿童生活》杂志。为了避免进一步的迫害,他不得不用笔名发表文章。从生活教育论的形成过程,对李一之、盛震叔生平资料,以及陶行知1931年关于中国及中国教育出路思考的发展过程等多方面的仔细辨析,可以确定在《师范生》中署名“李一之”的三篇文章:《生活教育论发凡》(创刊号)、《通讯·答复》(创刊号)、《贫穷与教育》(第2期,1931年5月15日)是陶行知先生所写。  相似文献   

10.
何兆武先生是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教授,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都出自他的译笔。何先生有如此成就,国学根底一定很扎实。在我的印象里,他们那一代人,在少年时代就熟读《论语》《孟子》之类经典。其实不然,近读何先生口述、文靖女士记录整,理的、《上学记》,才知他小时所处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不读这些,小学从最简单的“人手足刀尺”入门,然后读白话文。这些儒家经典都是到了大学才涉猎的。那么他的少年时代读些什么书呢?  相似文献   

11.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无论在个人气质、创作态度及风格上,都对巴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巴金的回忆录《随想录》中得以详尽展现。 《忏悔录》向我们展示的是生活于18世纪的法国、出身贫民、崇尚自我、充满反封建精神、但又经历坎坷的一个真实的卢梭。该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毫无保留的自我剖白而被广大读者牢记。卢梭的名字连同他的《忏悔录》一度成为“真诚”、“讲真话”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2.
1775年。卢梭写《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以下简称《对话录》)时,心情非常平静,性情也愈发孤僻了。他对人类已经失望,不相信任何人,变得疑心重重,不让别人进他的书房,很少接见朋友.也不大与过去的熟人联系。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4.
寓言,儿童不宜. 这是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们这样讲有什么依据呢?  相似文献   

15.
我总对每届学生荐读《爱的教育》,我手边就收存两种不同的版本,但说来惭愧,自己一直没有细读。这个假期认真读完,才深悔相见恨晚。本书译者夏丐尊先生在序言中说:“这书给我以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醉人之妻》以上的感动。”的确,这是一本荡涤心灵的好书。  相似文献   

16.
【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10篇散文。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鲁迅在写作这些文章时正遭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加迫害。1925年因支持学生运动,他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先生也受到反动政府的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卢梭的教育思想集大成于《爱弥尔》一书,全书以男主角爱弥尔的成长教育为入口,弘扬卢梭对于自然人性及美德教育的态度,这本教育小说也成为晚清中国了解其教育思想、教育哲学的重要媒介。关于《爱弥尔》第一个中译本,中国第一份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在其1904年出版的53至58期连载了题为《教育小说:爱美耳钞》的译文。此文标明原作者为"法国约翰若克卢骚",但由"日本山口小太郎,岛崎恒五郎译,日本中岛端重译"。文章开篇有两个前言,一为卢梭自序,另一序言  相似文献   

18.
卢梭在他的小说体教育专著《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除了详细阐述他对假想对象爱弥尔的教育主张以外,间接地也表明了他对女子教育的态度和主张,为了达到他的目的,卢梭提出了一系列女子教育的实施方案。本文将探讨卢梭在其《爱弥尔——论教育》一书中如何对女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及其教育思想的缺陷与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9.
晁补之《重编楚辞》一书,依据自己对楚辞作品的理解,对世传《楚辞》专书的篇目重新做了编次,其中不少观点值得我们注意。他为了进一步考察楚辞文学作品的源流正变之意,又选编了《续楚辞》、《变离骚)二书。三书久佚,后二种的目录今天更难以考定。本文依据现存资料,考其作家、作品目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晁补之编书主于文辞、又兼重其讽谕寄托之义的楚辞学史观。  相似文献   

20.
《社会契约论》内在思想上的矛盾使其从面世那天起,就充满着争议。通过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含义,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公意与其他意志的关系以及公意的特征和公意的评判原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卢梭公意思想的内容、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