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AR教材面临着实际效用与教育潜力不相匹配的现实问题,大大制约了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大规模普及。该问题根源在于画面设计不规范。本研究将AR教材画面视为一种“画面系统”,从“老三论”与“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特征出发,探讨了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最优化、开放性、协同性、非线性、涨落性对AR教材画面设计的启示,指出具体的设计实践应遵循“画面语义融合设计→画面语用融合设计→画面语构融合设计”的路径,并将“设计规则的提炼”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2.
“蒙太奇”最初是单指画面与画面的一种连接技巧,以后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囊括了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作为结构技巧的“蒙太奇”手法,在散文艺术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  相似文献   

3.
熊新媛 《江西教育》2004,(20):29-29
一、优方法 CAL课件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以声音和画面吸引学生.使识字教学变得形象、有趣。如学习“采”时,展示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地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解说:“采”树上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课件语言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课件现象的表述以及指导课件创作、使用、交流和评价,并与一般语言建立联系。课件是一种多模态语言,借助一般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讨论课件语言的“作品-画面-语汇”层阶结构,并在语法平面上讨论了“课件画面主题”“课件画面操作”“课件画面对象”三种语法成分和相应的语汇。  相似文献   

5.
构图即画面的形式美,是对画家特定思想表现的最初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整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构图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是“立意”的终极体现.画面是否能够充分“达意”,就看作者如何去营造画面的构图.“对角线”、“圆形”、“s”形等多种画面形式构成画面的动势,给观者多重的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6.
提起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谁都说得出“昂立一号”、“昂立多邦”、“昂立明视”等产品的名称。在“昂立”这个知名品牌的背后,站着一位儒雅的商人——昂立公司的总裁蓝先德先生。这位教师出生的总裁,思维严谨周致,在日前与部分青年学生的对话中,他就学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一一做了回答。  相似文献   

7.
吴永香 《学语文》2008,(2):50-50
古典诗歌.以其精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丰富、动静相宜的生活画面,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诗歌画面的生活化教学,抓住“诗中有域”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画面,看画悟画,再走出画面,展开联想,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透视学里,平行透视的规律认为:“方形物体(通常以正立方体为标准方形物体)的三对面,只要有一对面与画面平行时,就是平行透视。”又说:“与画面平行的线为原线,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不消失。”也就是说,平行于画面的线段,在其与“画面”相对不变的位置上没有任何变化,所以,方形物体与“画面”平行的一对面也不会有变形现象,仍保持其原有的形状。在理论上,大致就是如此云云吧。  相似文献   

9.
模式化、粗浅化,是诗歌鉴赏的两大痼疾.精微品鉴的前提是思维的在场,具体过程是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象”的准确品察是关键,要点为物象联缀与细察画面;“境”为艺术氛围,既要关注整体画面,更要关注画面风格的转变与对比;领悟“意”的要点为“留意诗眼”与“推敲逻辑”.  相似文献   

10.
抒情散文大都借景抒情,具有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情愫。郁达夫说过:散文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卜说人情”。“一粒沙”和“半瓣花”就是画面,“见世界”和“说人情”就是情愫。教师就要在这“花上”“沙里”开拓,发掘作者的思路与感情,给学生以联想,以启迪.从中学生审美心理角度看,他们形象思维力大于抽象思维力,对直观的感受比对主观感受强些。就是说对事物的外在形式比对事物的内在内容印象深些。从美学上讲,色彩、画面是直观的美。中学生对色彩,画面的兴趣大些,好奇些,一好奇,就会有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在思维空间里编织美丽的花环——这就是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并能触及到感情的“共鸣器”。  相似文献   

11.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深深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视画面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质量。画面合成就是分别取两个以上图像源的不同部分合并组成一个完整的新画面,画面合成是具体每一个镜头的制成的“静态”概念。不论是使用“特技效果编辑”还是“非特技效果编辑”的节目内容中,都大量的采用合成画面。合成画面是一种特殊效果,但不一定是“效果编辑”。合成画面的应用,使许多看来难以拍摄的情节成为可能。特别是电视合成画面手段的许多优越性,赋予制片人以更为有效的制作手段,使电视节目内容的表现,更加丰富多采,更加…  相似文献   

12.
美术是视觉艺术,声乐是听觉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者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如果我们将演唱的过程“画”在纸面上,那么它必将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可用的画面有:歌唱“乐器”的形象画面;声音旋律线的流动画面;声音运用的多彩画面;意境想象的生动画面。  相似文献   

13.
文学化的电视是两种艺术语言手段——电视的画面语言和文学语言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把画面作为整个电视文学有机的叙述语言的一部分。这包括对画面本身的运用——把形象的画面直接作为组构“文章”的词句;也包括画面语言与文学解说语言的揉合——形成“文章”整一、流畅的双重叙述语言结构。但如果处理不好,其文学语言是会与电视画面的“照相本性”相矛盾的。这种矛盾也就是文学解说语言与画面语言之间的矛盾:前者总是要把作者的主观意图贯注于画面语言的叙述之中,从而湮没了画面本身对物质现实的复现力、表现力。在这种情况下,画面很容易丧失它内在的独立的素质,而沦为文  相似文献   

14.
真题回放 请以“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不少于20行,文章不少于600字。 名师指导 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全命题作文就是依据所给题目,确立中心,选择材料,写出符合题意,内容表达具体、充分的好文章。在审读“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这一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关键词“画面”的含义。这里的“画面”应指美好的景致,打动人的场景,或是给人启迪,引人向善、向上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15.
胡勇 《四川教育》2008,(11):43-43
案例:《明治维新》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画面、《马关条约》部分条款和“南京大屠杀”画面。观看后,师请学生谈感受。  相似文献   

16.
《新读写》2009,(2):24-24
前几天翻了一下报纸,偶然发现这样一幅漫画:画面之一是一人面对哗哗流淌的自来水管,似有感叹:“可惜!可惜!”画面之二是一人转脸向后看,似有怒气:“怎么没有人来关上?”画面之三则是一人快步上前把水龙头关上了。  相似文献   

17.
电视画面的叙事作用关系到摄像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工作属性和地位,对电视画面“证实性”的过分强调,只会将电视摄像的工作带向简单“模仿”现实的误区。从电视画面的生成机制来看,任何画面语言背后都有或强或弱的叙事声音,画面背后的叙事存在主要表现为选择、组合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读漫画题应注意做到以下四个“联系”。一曰“联系漫画本身”漫画作者主要是通过画面本身和读者进行交流,因此首先应该读懂画面中的各个元素(画面中的人或物),要能理清各个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要注意画面中那些夸张变形或特别显眼的元素,如“图一”中黑色部分楼梯样的东西。二曰“联系漫画标题”有的漫画光看漫画本身的元素并不能完全理解漫画的含义,这时就必须借助于画面所附带的文字,而漫画的标题又是首先应该注意的。例如“图二”这幅漫画,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标题中“绝笔”的意思,我们才能知道它是有关环保这个主题的。三曰…  相似文献   

19.
制作CAI课件,常常需要自己设计画面。在阅读教学中,精彩的画面能以其直观、形象的天然优势帮助学生突破“再现情境”的难关,进而步入“深入理解”的阅读境界。因而,画面的设计至关重要。笔者以为设计画面有“三忌”。下面以《〈还乡梦〉自序》一文《语言的欣赏》课件中一个欠妥欠佳部位作浅析。(笔者参与观摩的一堂研究课)一忌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东拼西凑,“是那么回事”,结果弄巧成拙。《〈还乡梦〉自序》一文中有一表达作者远离祖国的苦闷和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的精彩语段:“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  相似文献   

20.
总裁一定要有“江湖感”,这绝非戏言。 做总裁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有成就的总裁。身为总裁,你理应成为公司的精神领袖和团队核心。可是,如果你还是脱不掉技术专家的书卷气、营销天才的雪中飞、资本推手的空手道,你可能就是一个缺少“江湖感”的总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