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形象,所以它的体态、大小多变而无定型,这就给装饰造成了方便条件。清代在康熙、乾隆修建的外八庙中的琉璃牌坊、屋脊建筑中、建筑藻井、云龙丹陛到处可见龙的不同形象。龙文化与各民族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相互协调,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2.
承德外八庙是继避暑山庄创建后陆续修建的皇家寺庙群,是清朝藏传佛教的中心,每个寺庙的修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而琉璃牌坊在寺庙建筑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它在寺庙中既起到南北分界线的作用,还增添了建筑群体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同时又是权力和级别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避暑山庄外八庙建于公元1703年至1792年,由帝后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是清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浓缩的产物,具有重大政治历史、园林建筑、宗教艺术价值.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它的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它作为我国清代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避暑山庄外八庙的建造背景及地上地下文物,都反映了清代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避暑山庄外八庙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作为清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的外八庙之一的普宁寺,是乾隆皇帝在承德修建的第一座寺庙.作者通过普宁寺独具魅力的建筑、佛像艺术及历史背景,诠释了清帝如何以君权神授,用蒙藏人民所信奉的藏传佛教来实施正确的绥服边疆的民族宗教政策,从而实现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与其说外八庙是一座供游憩的皇家园林,不如说是一件政治工具,是一种政治表态。因而避暑山庄外八庙的建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普宁寺与须弥灵境的建筑与景观,总结出其中蕴含的两种意义:一是以满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核心居于最高统治地位,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形成;二是满清政府在保持满族文化独立性前提下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以维持其政权的正常运行。普宁寺与须弥灵境均以建筑象征的形式深化了这两点政治内涵,具有不同于其他皇家园林的历史与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6.
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政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清王朝团结少数民族、巩固北部边疆、捍卫国家统一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康乾二帝,修建山庄、外八庙,开辟木兰围场,把庄严郑重的国家政治行为转化为行围、竞猎、育诵经、礼佛等宗教的、体育的、文化的、娱乐的、封赏的活动,发挥了强化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功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清代帝王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北部边防、实现中华统一宏伟思想的重要政治活动场所,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它在造园和建筑上,荟萃了全国各地名园胜景,博采汉、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与寺庙建筑艺术之典范。它的建成原因及作用充分体现了清朝政府对少数民族“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8.
鲁班庙是北京的中小寺庙,但却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它是民间宗教与手工技能结合的专业化寺庙,受到宗教组织、工匠公会和城市社会的共同管理。在北京这座历史名城中,它的信众群体创造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皇家建筑和御用艺术品,也创造了大量的宗教物品和市民日用品,其中很多都成为北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鲁班庙,可以增加对北京历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拓片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拓片之一的碑刻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因为有了拓片的传承,原有的已经失散的石碑的内容和丰采才能为后世所仰视.笔者一直从事于外八庙所辖各处皇家寺庙石碑的保护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本文就石碑拓片的制作过程,及对原文物保护和对碑拓的妥善保存和运用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须弥福寿之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兴建最晚的一座喇嘛庙,是乾隆皇帝仿六世班禅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居所而建。1780年,班禅大师“不因召至而出于喇嘛自愿来京”,清帝遂采取“敬一人而千万悦”的宗教策略,不惜重金,落成此庙。须弥福寿之庙是清政府推崇藏传佛教,结好边疆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藏汉艺术结合的建筑典范,是民族团结的丰碑。  相似文献   

11.
普宁寺仿照西藏桑耶庙的形式,是清乾隆皇帝在承德建的第一座寺庙。准噶尔部的发展演变和两次叛乱导致了西北地区的混乱。修建普宁寺和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是同时进行的。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对稳定西北边陲、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区道路沿线寺庙类型多样,景观特色突出,是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治道路沿线寺庙景观环境时,可以从维护寺庙自身形态的统一美观和协调与邻近建筑及环境的过渡两方面着手,通过对寺庙建筑群的有序整理,提升和改善周围环境,从而实现统一协调的城市景观,突出城市的历史人文形象。  相似文献   

13.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岁月,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宗教习俗的汇通融合中,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宗教之一,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清代康乾二帝,为怀柔蒙古诸部,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倡导佛教,在塞外兴建避暑山庄,并陆续在其周围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群,广泛开展有利于巩固边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宗教活动,使山庄周围寺庙群成为清王朝塞外的佛教圣地,在清王朝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灵悦寺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是内蒙古现存惟一一座受封镇国公营建的佛教寺庙。灵悦寺全寺有一百多座佛殿经堂,其建筑分为歇山、硬山、楼阁三种,为中国内地式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5.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著名的塞外山城。这里群山环抱,清流萦绕,景色雄伟秀丽。早在二百多年以前的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便在此修建了称耀于世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位于承德市区东北部。它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建成于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是清朝初期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整座山庄分宫殿区、苑景区两大部分,占地面积达560万平方米,周围环绕着20华里长的石砌宫墙。庄内冈峦重叠,洲岛错落,亭、台、楼、阁广布其间,有玄烨(年号康熙)、弘历(年号乾隆)题名的“芝径云堤”、“万壑松风”、“梨花伴月”、“镜水云岑”、“采菱渡”、“万树园”、“千尺雪”等“七十二景”之胜,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优秀古典园林。外八庙(原有寺庙十二座,现尚存七座),始建于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建成于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这组大型寺庙群,依山傍水,分别座落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山麓,象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避暑山庄。建筑规模宏伟壮观,雕塑、绘画、鎏金瓦顶无不形象逼真,绚烂多彩,熔我国汉、满、蒙、藏等不同民族的各种建筑风格于一炉,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清朝帝王曾在这里写下了大量诗词。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玄烨,胤祯(年号雍正)、弘历、顒琰(年号嘉庆)御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居住着满族、蒙古族、藏族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自古崇信佛教。承德是全国首批确立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举世闻名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康乾时期清政府为团结北部众少数民族,维护边疆地区安宁与稳定,尊重他们对佛教的崇信,在山庄周围兴建了十二座金碧辉煌的喇嘛寺庙,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这些散落在山庄周围的皇家寺庙,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极其丰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里都是内地与蒙古诸部在宗教方面直接联络的主要寺院,成为清政府宗教活动的中心。至今普宁寺仍在举行佛事活动,在北方影响巨大。这些寺庙融合多民族宗教建筑风格,供奉多而全,且造型艺术价值极高,大量佛像、碑刻、楹联等体现民族宗教文化的载体,不仅在我国北方地区、而且在世界范围也极为罕见。因此,对如此深厚的民族宗教资源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龙兴寺位于安徽凤阳,是一座有着600年历史的皇家寺庙园林,但该寺旅游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应当结合该寺具备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本文对龙兴寺发展文化旅游进行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执政时期,先后用了近80年时间(1713-1792),在承德避暑山庄内外,建造了融合我国各民族宗教建筑风格的寺庙,大约30座左右。这些寺庙的门殿、廊柱,均有康熙、乾隆皇帝御制的匾额和楹联,避暑山庄内外寺庙楹联共计95副。这些作为御用寺庙组成部分的额联,蕴涵佛教诸多内涵。有的反映了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渊源关系;有的展示了佛经教义中的扬善惩恶观念,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多做善事,功德圆满及以德报怨和因果报应等佛教思想观念,用以教化民众。乾隆认为这些思想,有助于引导民众安分守己、服服帖帖做清政府的顺民,从而可以减少或避免犯上作乱,这有利于维护大清江山的稳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19.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康熙和乾隆在此写下了约二十来篇碑文,这些都是当时政治事件的历史记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兴建的背景及其政治作用。今天,这些碑文是我们研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康,乾两代的对内对外政策和当时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料。本刊为了帮助大家对这些碑文的理解和学习,准备选载一部分碑文加以注释,分期刊登,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外八庙馆藏的清宫佛龛,制作精美,规制严格,选料精良,材质贵重,题材意蕴吉祥,充分反映了皇家独特的艺术魅力、宗教内涵以及清代帝王对藏传佛教的尊崇,给世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