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4小说扫描     
这不是一篇关于1994年文学的所谓“概观”、“综论”性质的文章,仅仅是扫描,或如北京人所言“(目娄)一眼”,(目娄)到什么就是什么。 一“热点”不热 “热点”曾经是近年文学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我想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85年的“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不仅仅自己作为—个著名的文学“热点”而永久地留在了当代文学史上,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和一个模式,即通过寻找或者制造一个口号来建立一个火爆的文学现象。长达十年的时间内,这个模式似乎屡试不爽,频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艺术是一种寻根的艺术,回归民族文化,以富有内涵和情趣的民族性格与世界交流,才是我们需要尊崇的指南。一个城市的文化艺术精神将始终决定着它的城市形象。从时尚盛会转变为动画艺术的民族寻根之旅才是“动漫之都”存在的力量和理由。  相似文献   

3.
衰落萎败是当代文坛的一种流感。某些大众消费文化的泛滥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忧思,浓郁的世纪末情结为文学的寻根和回归添置了灰暗的氛围。一浪浪的现代思潮把文化人苦苦坚守和捍卫的精神家园撞击得干疮百孔。对传统的无限趋近、对本土文化和民族内蕴的寻求已成为新时期文坛返朴归真的追寻走向。这往往表现为对传统的缅怀,一种回归的文化冲动。在这浮躁、彷徨、困顿的文化大溃败时期,文化人的“自我晕眩”是无法避免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思潮的转型,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转化,旧的文化格局的裂变,一种多向度、多视角、多中心的交互式的文化网络态势正在萌动。后现  相似文献   

4.
小说流派从哪里来?从作家的创作中来。但是,从自发的创作到自觉的流派的形成,这之间的点化之功,靠的却是理论。 高松年先生的新作《当代吴越小说概论》,做的就是这份“点化”的工作。高先生的这个工作实际上早就着手了。80年代的中期,文学创作由对地域文化的开掘而自觉地去传导对民族文化反思的做法,正渐成气候。1984年岁末,《上海文学》杂志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和《西湖》文学杂志社三家联合,在杭州召开了题为“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的全国性青年作家和评论家的对话会。不久以后正式宣言的“文化寻根”,溯源可能就起始…  相似文献   

5.
郭新闯 《大观周刊》2010,(41):22-22
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勃兴和繁荣,近年来短信文学也通过手机的广泛使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短信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中,短信负载着文化含量使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的确,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短信文学的确成为文学领域内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6.
人欲与环境─—评哲夫的《天猎》陈晓明当代中国文学的思想触角遍及各个领域,令人惊异的是,它从未触及到环境问题。80年代中期小说创作曾有过“大自然的主题”,其重点在于表达人与自然环境的搏斗,以此显示人的存在力量及其价值。这个主题迅速为“寻根”的主题所代替...  相似文献   

7.
一位青年作家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在赴美考察之前,某晚报记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访问记,竟有三处不妥和失实,弄得他很难堪。第一处是说这位作家是“寻根派”文学的“首领”,他深表反感。且不去考证当代中国文坛到  相似文献   

8.
一位青年作家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在赴美考察之前,某晚报记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访问记,竟有三处不妥和失实,弄得他很难堪。第一处是说这位作家是“寻根派”文学的“首领”,他深表反感。且不去考证当代中国文坛到  相似文献   

9.
赵敏俐先生的《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一书,是从对“文学是什么”的反思开始的。他在该书的引言中说,文学是什么?如果说过去我们曾经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它定义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的艺术”,那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我们今天就必须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10.
据最近发表的法国舆论学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文化活动中,法国人最崇尚读书。被调查者中35%的人认为,不管阅读的是小说,还是非小说类写实文学,都“最有文化价值”,这几乎比把参观位居第二位的“最有文化价值”的艺术展览的人数还多1倍。 1000多名被调查者中几乎2/3的人说,他们“经常”读书,但有8%的人承认他们从不读书。  相似文献   

11.
我国首档书法美育交互式综艺《妙墨中国心》,由浙江卫视与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袂出品。这档电视艺术节目开中国“书法”专题综艺之先河,围绕“中国墨宝”展开了一场场溯源寻根之旅,借古今艺术的形式跨界与类型融合,彰显出华夏书法技艺历久弥新的人文魅力。《妙墨中国心》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书法传播矩阵,联合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一众专家、青年学子,共建“妙墨赏习屋”,由艺人担任“寻墨团”,以“寻墨”与“解墨”的故事性叙事,为艰深晦涩的书法艺术开辟了大众视角和扩散式传播路径,突显了电视艺术节目“活化”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素养对新闻写作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虽然它的影响是缓慢的,但一旦建立起来,就是根深蒂固的。纵观近现代以来的新闻大家,无一不是文学素养深厚。新闻写作是一项很“耗营养”的“工种”,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而这种营养从何而来?读书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宋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是古代宗室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宗室在其存在的330多年时间里,以其恢宏的皇家气度,在文艺学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和制约着宋代文化发展的走向和特质,也为明清时代宗室文化提供了一种建构范型。一、宋代宗室文化的辉煌成就(-)文学成就宋代是汉唐文学繁荣后的又一个弘文盛世。宋初帝王多好学,喜为篇什,由此开有来一代崇文之势,宋初宗室在其影响下也多“善书翰”、“好吟咏”。至北宋中后期欧阳修等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使北宋文坛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这时期宗室中涌现出以赵令峙为杰出代表的一…  相似文献   

14.
邓雅妮 《大观周刊》2012,(36):68-68
侠文化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一支,侠所体现的遵守信诺、重义轻生等都代表了美好的民族性格。历史的步伐进入唐代,尤其是出现了一代“诗侠”李白,侠文化、侠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繁荣,通过分析李白的诗歌,我们充分的体会一下“侠”文化在诗歌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人的到来也影响和塑造着一方水土的文化面貌。人的迁移成为一个时期文学现象和地域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文学与地域文化变迁》一书以“变迁”“变动”为主题,系统考察了人口迁移流动对一时之文学、一地之文化产生的影响,视角全新,解剖深刻,是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6.
黄华  陈莉莉 《新闻知识》2023,(8):54-59+95
本文通过对YouTube寻根短视频的收集分析,探讨华裔新生代为何寻根、如何通过短视频的展演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与认同,可以发现探“亲”、追溯“根系”与情感共鸣是华裔新生代寻根的三重动力因素,并基于此提出区域特色文化助力加强族群认同、地方政府和机构合力推进新生代寻根工作以及海内外联动体系之构建的互动策略。这既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代际传承,也能激发传播中华文化的内生动力,从而推进构建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17.
去年,台湾出版市场诞生了三家由作家执掌、以文学为主轴的新出版社,分别是作家陈雨航创办的一方,诗人焦桐和妻子携手创业的二鱼文化,及前《联合文学》月刊总编辑初安民负责的印刻。一时间文学书籍加倍涌向书市。若再加上尔雅出版社“年度小说选”在停歇四年后重现江湖,九歌出版社推出台湾当代名家散文选系列,还有印刻将推出的文学杂志等,仿佛已赶走多年来“文学式微”的阴霾,而出现“文学复兴”的曙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报纸文学副刊自20世纪初叶盛起,走过风雨百年.一度被誉为“报纸灵魂”、“作家摇篮”、“读者精神家园”的报纸文学副刊,不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创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近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席位,贡献巨大.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始,随着经济大潮下社会文化转型、报业新闻改革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堀起,文学副刊逐渐呈现萎缩退化之势.至新世纪初,全国报纸更出现“减副热潮”,一边是娱乐、消闲、家居、汽车、旅游合炖的“周末版”占领了高格调的文学阵地,一边是文学副刊招牌依旧,“园子”不再是原来的“园子”,变为消遣性、低级无聊、喁喁私语的“聊天室”.文学副刊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风光似乎一去不返.面对文学副刊在“减挤砍”下所处的尴尬局面,台湾作家龙应台发出了“副刊没落了”的叹息,一些文化人甚至喊出了“保卫副刊”的口号.唱“挽歌哀调”者认为,文学副刊的衰落是商业时代快节奏下的必然.拥有百年辉煌史的文学副刊,重创之下,真的会一步步走向消亡吗?  相似文献   

19.
电影: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看的快感的先进表意系统 继绘画、雕塑、戏剧、文学、音乐、建筑之后,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的诞生,无疑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看的快感的先进表意系统。电影的出现使人的性格、感情、情绪等成为可以观看的东西。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思想通过一种可见的符号变成了概念化的文化,但“文字不足以说明画面的精神内容,它只是还不很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过渡性工具”,  相似文献   

20.
海内“文化热”和海外“东方文化回归热”及全球“文化寻根热”的勃兴,使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典籍的《周易》,备受人们的亲睐。学文化的研究也已成为海内外学人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迄今方兴未艾。新近在大陆出版的美国著名的华裔学者应鼎成先生所著《中国文化之本源》一书,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独特的哲学观照而成为近年来易学文化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充分显示出作者为增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而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