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青岛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7月18日至7月23日在青岛市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多家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参加了学习,并研究了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新形势下的图书评论工作,广泛交流了图书评论与宣传工作的经验。图书评论工作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书评作者和著有书评专著的书评家。为使书评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把建立书评作者队伍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每年一度的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旨在培养书评骨干,同时为图书评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提供交流经验、广泛交友的机会,也为出版社编辑人员、书评作者掌握书评知识、了解书评现状创造了条件。本栏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期培训班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评史初探》,赵晓梅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6月版本书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出版文化、书评传媒、书评作者的概括及各个时期书评发展的观察与特点分析,具体论述了自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之间一个半世纪中中国书评的发展历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书评发展史分为:中国近  相似文献   

3.
著名编辑家吴道弘新著《书旅集》最近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旅集》除了收集作者近年来关于书评研究的文章、杂感和各种体裁的书评、书话外,还收集了作者怀念文化人、出版人的文章以及作者参加有关代表团访问韩国和台湾的见闻录。可以说这是一本以书评和书人为中心的文集。作者从广阔的文化学术的视角看待书评,把它视为文化学术评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促进文化学术繁荣的动力。由于强调书评的本质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学术价值,作者也就同时强调“评论是书评的灵魂”,并由此出发批评了种种轻视书评的言论与现象。作者还很重视书评对于推动、促进和改善  相似文献   

4.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5.
微博书评是随着微博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书评形式。因为字数的限制,微博书评表现出与传统书评不同的特点。微博书评可以作为传统书评的重要补充,拉近书评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经过书评作者、大众媒体以及微博运营商的共同努力,微博书评有望成为一种被大众认可、欣赏并接受的新文体。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阅读调查报告资料一再告诉我们,亲朋好友推荐与媒体书评,是影响读者买书或读书的重要因素。过去,书评大多由新闻媒体提供。严格的媒体书评,是由媒体从一批当月新书中挑出认为值得撰写书评的作品,一方面去信向出版社索取稿件,一方面从自己的作者名单中挑出合适人选撰写书评。不会让书评作者和出版社有所接触,以保持客观中立。不过,随着新闻媒体的书评版面式微,影响力下降,还有出版品数量激增,网络媒介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  相似文献   

7.
中国网络书评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书评难写,难就难在国人尤其是文化人碍于面子,有许多话不得不绕着弯子说或者干脆不说,如此则写出的书评便失却了锐气和风骨。好书评的诞生有时会让书评作者付出人际关系渐行渐疏、朋友越来越少的代价,所以书评在中国一直很难健康蓬勃地发展。网络书评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批评家们可以在网络面具下自由地发表意见,一方面保持了书评的独立品格,有利于提高书评质量;另一方面为书评作者赢得了较大的自由表述空间,更使书评走向大众,充分发挥其对读者和出版社的影响。网络书店、读书论坛、出版论坛的出现,为专业书评的传播提供了广…  相似文献   

8.
书评和书一样,都是面向广大读者,因此书评的作者也应当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强烈的读者意识所蕴含的内容很丰富,要求也很具体。 一是为读者负责的精神。为读者负责,是一个书评作者的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态度和服务精神的最具体的表现。书评的作者最直接的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评论实践,为广大的读者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和鉴赏。应当说,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书评作者如能经常地清醒地  相似文献   

9.
现在应该着手建立当代书评学。我认为当代书评学由三部分构成,即书评功能学、书评传播学、书评写作学。书评功能学旨在对书评功能给予理论的分析与阐述,揭示其规律,从而更好地发挥书评的社会作用与文化作用。作者、图书、读者三者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环”,图书的传导—接受功能就在这一相互作用环中发挥。书评的功能类似于图书的传导—接受功能又有所不同。书评属于相互作用环中“读者”这一作用点,是读者对图书的有序化、明确化反应,是文字化的呼声。但同时,书评又有超越相互作用环的独特功能。概括地说,即:对于图书作者,它不仅能反馈读者信息,而且具  相似文献   

10.
最近,读到了某先生的一篇书评《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读〈中国文化集粹丛书〉》,文中说:作者“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中国文化集粹丛书》后,“心潮激荡,浮想联翩”,欣然命笔。书评写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很有几分鼓动性。在这篇书评的感召下,我找来了这套15篇、19册的中型丛书,也“穷日夜之力”,通读了一遍。掩卷之余,确感获益良多,这套丛书,一如文作者所言,“内容丰富,浅而不俗,深而不艰,是一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图书”。 然而,在捧读此套书过程中,却没有通常阅读到一本好书时那种由衷的畅然之快,反而不时产生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这套丛书的《明耻篇》和《薪传篇》二书的作者正是文作者某先生。读着书,对照着书评,我们不禁要对这位先生的写书评的意图产生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书评还是广告?写作此文的本意是推荐还是推销? 我们知道,书评,尤其是推荐性书评,担负着介绍图书主旨,客观的评论图书的优劣,以指导读者阅读,进而起到引导大众阅读倾向的重任。这就牵涉到一个基本问题,即书评作者的身份。按说,这似乎不应成其为问题,书评作者自然应该是此书的读者,而不是此书的作者。不论是专门的书评作者还是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图书馆之恋》7篇书评的作者、作者单位、书评的刊源性质和文章主要观点提炼的基础上,重点从现代书评学的视角,分析和讨论了这些高质量书评的文体类型、标题艺术、开头和结尾艺术等方面的特点,既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挖掘《图书馆之恋》的文化意蕴,又有助于对现代书评学独立的学术价值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9月4日至6日,第四届全国书市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书评夏令营”在广州南湖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评作者、书评报刊编辑以及新闻出版界的130多名爱书人聚集一起,交流书评信息,共商建立书评队伍大事。营员们围绕着书评的功能和作用、分层次及多样化和书评的编辑、作  相似文献   

13.
书评作者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一样的,各有其“情”(情感)与“理”(理性)。在书评实践中,他们的“情”与“理”也各有其作用。 书评作者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对自己所喜爱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兴奋愉快的情绪,多方搜集其优点,予以赞扬;反之,对自己所厌恶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主观感觉,不由自主地多方挖掘其缺点和问题,予以否定。这种现象的存在正是书评作者的情感活动对书评的影响、制约和支配的结果。书评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他们撰写书评的内驱力。他们一旦感到某一篇作品能扣动自己的心弦,与之形成共鸣时,就会激动不己,浮想联翩,若不命笔,就不肯罢休。  相似文献   

14.
回首中国书评百年史,尤其是回顾近20多年的来路,中国当代书评确乎畏首畏尾,进展不大,几乎没有达到书评的学理标准。而学理的书评标准是什么?如何能找到当今书评振作奋起的支点?且听作者在下期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书评作者、对象、题目、内容等不同角度分析,发现图书情报学书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从净化学术风气、提高对书评的重视、加强书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评论作者书评家要客观地根据图书的内容来进行评论。但是,如果以为书评家拿起一本书,可以不问作者是谁,只是从头到尾读过以后,就凭图书的内容进行评论好了。这种意见也不免偏颇。评论图书与评论作者有时是难于分开的,或者评论作者是必要的。不少书评恰恰用相当的笔墨来评论作者,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物论”。大致有几种原因:一是被评的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二是结合  相似文献   

17.
香港《文化评论》编辑组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于3月18日合办了一个名为“香港书评现况及展望”的研讨会。研讨会由董启章(《文化评论》编辑)主持,冯伟才(《读书人》总编辑)、颜纯钩(天地图书公司编辑主任)、汤岚(书评作者)和梁秉钧主讲。参加研讨会的有报刊编辑、教育界人士、作者和关注书评的读者。 研讨会通过交流和研讨,分析了香港书评写作、作者及发表的现状和所遇到的困难。总括起来,研讨会所涉及的问题和观点为: 1.商业考虑与出版限制对书评的制约。讲者之一的梁秉钧指出了香港书评背后更深一层的一个隐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拥有许多从事书评写作的作者,拥有众多的读者,为高校图书馆创办书评报刊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高校图书馆的书评报刊,充分发挥着传递科学信息,开展社会教育等职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报纸争先恐后地纷纷开办书评专版或书评专栏,真可以称得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般热闹纷繁。透过这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们会理智地发现:某些报纸的书评已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误区。 报纸书评的误区,说到底是一种人为误区。也就是说,报纸书评版编辑选择什么样的书评,就会使书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书评。否则,书评就难以在报纸上刊载,进而也就失去了书评的宣传功效。由  相似文献   

20.
这个题目比较大。它涉及书评与一般社会心理、读者心理以及出版工作者、作者心理诸方面之间的关系。就我国目前的书评来说,尚未造成读者或社会心理难以承受的状况,犹如物价之于消费者那样。读者一般地是对书评不满足,不过瘾。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书评的一般化,缺少锋芒和针砭力。说到此点,当然就使人联想到批评性的书评。而这就涉及到书的作者和出版者的心理承受力的问题。本文所谈的仅仅局限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