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虚拟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并不断面临有别于现实社会管理的新问题和挑战。为了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需要以及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中出现的诸如观念薄弱、技术陈旧、法规滞后等一系列不适应性问题,通过增强虚拟社会管理观念、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以及设计和建构多方参与的网络监管模式等途径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有效管理,是网络虚拟社会走出管理日益式微乏力的实践理路,也是遏制网络治理性危机、走向网络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2.
一国的虚拟社会治理不仅要具有国家特色而且要兼备世界特征,但怎样获得这两种禀赋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选择过程。现实中,虚拟社会治理不仅受制于网络工具逻辑和虚拟行为特性,而且与国际政治生态有关。虚拟社会治理是虚拟实践有序化与合秩序状态的实现过程,其微观形态是网民生活样态的范式化、宏观形态是网络合作关系的模式化、历史形态是自由与秩序的网络均衡。由于国家干预和政府管理遭遇了"合法性危机",因此网络规制的正当性应是分析虚拟社会治理问题的始端。与此相联系,其核心议题包括虚拟社会治理的边界划分、权力结构以及国家民族特色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治理体系正经历从传统社会治理向“互联网+社会治理”转变,其中数字建设是发展基础。江苏以数字建设为依托,从制度保障、构建平台、凸显特色三方面探索实践“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的做法及其成效。为加快发展“互联网+社会治理”,推进江苏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规范运作标准,强化信息共享、推进协作联动,建强人才队伍、提高治理水准,加强网络防控、保障信息安全等应对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不仅是指现实社会的和谐,还应该包括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因为虚拟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正是现实社会问题的折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还会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可以说,虚拟社会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本文就是专门探讨网络社会的和谐问题,认为,要克服网络虚拟社会的种种无序与失范,构建和谐的虚拟社会,更基本的途径是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由虚拟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网络价值观、网络生活方式、网络道德文明、网民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网络语言文明、网络交往文明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从虚拟社会治理的作用和功能分析,虚拟社会治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日渐加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虚拟社会治理需要冷静审视多元化社会思潮,合理化解网络空间的社会冲突,有效巩固国家安全,充分融合多方参与主体,把虚拟社会治理放置于国家治理的宏观体系下加以综合考虑,根据中国国情选择合适的治理进路,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创新虚拟社会矛盾冲突化解机制、完善虚拟社会安全体系、建立虚拟社会组织体制等途径,促使虚拟社会达成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6.
企业社会责任的文化根源表明,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责任。软法与企业社会责任在法益目标、价值取向、平衡理念以及权责统一精神等方面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软法治理能够弥补硬法约束的缺失之处、符合公司管理的基本原则、降低治理成本,最终促使企业由他律走向自律。近年来我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颁布相关软法,对于软法治理的社会期望逐渐增强,这表明软法治理对于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终结”催生出了“乡村软治理”的学术命题.乡土文化日渐式微背景下的乡村软治理,在治理主体、法理基础、治理手段、治理对象、治理效果等方面都相对于传统乡村硬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乡村软治理强调政府的“官治”与村民的“自治”相结合,在协商民主的平台上倡导多中心治理模式,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等第三部门的“黏合剂”作用;政府权力从基层向上收缩,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下移”到农村社区;软法和软权力成为乡村软治理的法理基础;更多地采用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柔性”执法手段;治理的对象从有形的物、制度等向无形的“人心”转变;最终在农村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村、村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将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9):113-128
特殊教育治理的核心是政府与多元组织间的互动、合作与共生。文章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S省域内特殊教育学校社会网络的可视化、中心性、凝聚子群以及网络规模、关系强度、网络构成等发现,特殊教育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有:特殊教育学校管理模式落后,功能定位不清;社会组织的特殊教育参与意识淡薄,政府未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的权责范围;政府特殊教育治理模式单一,现代化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等。可以通过政府部门转变特殊教育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特殊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营造支持特殊教育的社会氛围;特殊教育学校转变管理理念,明确自身功能和职能定位;推动特殊教育治理信息化,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和协同发展等策略推进特殊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原来的国家计划体制向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由高度统一的计划分配体制转化为双向选择的市场配置体制,从而涌现了双向选择、考试聘用、人才派遣和软雇佣等新的社会人才需求模式。与此相适应,高等院校也应进行教学理念、教学体制、教学过程运作以及教学环节链接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大学预科制度、大学专业正态分布和大学预就业等制度。最终实现社会人才需求模式和高等院校育人模式的辩证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