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朱子美学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朱熹的美学构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论强调“从道出”,道合一,突出了艺的认识作用;诗论强调“感物道情”,突出了艺术创造和审美的主体性,体现了艺的审美作用;美育论提出“游艺之学”,强调美育的“引善”功能,实即朱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朱子美学构架中渗透着一种开放的理性精神,其对后世的影响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一是突破。就继承而言,以真德秀、魏了翁为代表。就突破而言,则有严羽与王夫之,以及对朱子体系持否定态度的明中叶浪漫美学。  相似文献   

2.
朱熹格物致知思想在其理学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巨大,学界对其褒贬不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扬弃观点,科学阐发朱子格致论的自然哲学意蕴,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考证朱子格致论的认识指向、主客关系、考察限阈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重新估价和批判继承其内在精神,是接近朱子、认知朱子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先进文化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先进文化论”继承了文化的人民性理念.更强调文化先进性.强调文化建设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主要任务,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文化的生产力,不断提高综舍国力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是诸道德之首。究竟何谓“孝”?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孝”观念有所淡化,甚至发生扭曲。本文试图从儒家孝道出发,来论证“孝”是永恒的主题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论“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孝”陈勇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社会主义家庭伦理的过程中,“孝”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对“孝”,人们的看法历来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批判地继承“孝道”这一道德遗产,大力提倡养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社...  相似文献   

6.
建设新时期的孝文化,将孝文化的建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传统孝文化的核心是“爱”,而“爱”的核心是奉献。爱的教育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孝的教育可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独特内涵。学校应该成为孝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7.
李存的道德教化与道德修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存是元代江西陆学学派“静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心性论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特色。同时,又把它发展为惟我主义。在心性论的基础上,李存提出了以“孝”,“善”为核心观念的社会道德教化观,并提出了社会教化与社会环境的必然联系,同时他还提出了持志养气,明辨义利;自省体悟,改过迁善;寡欲居敬,克已敬身,至诚不欺,允厥执中;师友开发,相观而善的修养原则。对今天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孝经》,“孝”的思想经历了长期的演变,逐渐与“忠”相结合,到汉代“移孝作忠”,孝与忠已经密不可分。魏晋时期,“孝先于忠”思想在继承前代忠孝观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魏晋“以孝治国”的特殊政治背景与政治功用为“孝先于忠”的思想盛行提供了政治土壤,门阀士族政治的兴盛以及名教与自然矛盾的调和也为它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原地区在中国古代长期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原地区自然也是“孝文化”的发源地。“孝”的观念发源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它衍生的丰富内容适应并且巩固这种社会形态。要正确认识“孝”的社会来源,须回到其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去。立足中原孝文化研究,挖潜中原孝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原孝文化的合理部分,使中原孝文化为当代河南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孝”的观念产生伊始,就同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传统法律的内核,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就是一部以“孝”为核心的文化。北魏一朝虽非中原正统,但却成功移植了汉族“孝”观念,并在法律中加以贯彻,为中华法系的发展和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佛教学者虽然对印度佛教有无"孝"一词,佛典是否弘扬孝道有所争议,但事实却雄辩地说明释迦牟尼佛一贯倡导孝道.他不仅强调孝顺父母是"佛法"、"圣道",而且是孝道的典范和楷模.佛教典籍无论是巴利文<经集>、小乘佛典<阿含经>,还是大乘诸多经籍,都毫无例外地倡导尽心孝养父母.并将孝敬父母的孝道纳入戒律之中,规定凡不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者皆犯轻垢罪.探讨佛教孝道观的特色和功能,可使上述观点更具立足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感恩范畴的角度看。儒家孝道可看做是一种带有蕾适价值的感恩文化。其感恩精神有三个突出特色:一是既重形式更重内容的感恩。二是主张父慈子孝、反对愚孝的双向感恩,三是推己及人、“修齐治平”的感恩。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深入认识和把握儒家孝道的感恩精神特色,对于我们重振新兴传统孝道。从物质和精神多方面满足老人们的需求,让孤寡老人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克服目前“倒孝”“啃老族”等不良现象。营造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学说中,孝,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名句,凸显了孝的重要性。孔子对如何事亲行孝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开辟了由养亲到敬亲尊亲的先河,孔子又进一步将孝这种原始自然情感加以人文化,对孝亲与忠君进行了合理沟通。另外,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孝”纳入“仁”的体系中,激发了不计其数具有博爱精神的中华儿女。只有爱父母,才能推而爱自然,爱国家,为全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片孝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大足宝顶石刻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佛教的一部“孝经”,其中所阐发的尽孝、报恩、克己和利他等教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标举孝,在孟子的仁政视域里,养老是孝的重要体现。孟子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来阐述养老的问题。在家庭层面,物质和精神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会层面,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跟重视学校教育结合,为养老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6.
由于宋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使宋墓中包含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孝文化因素。考古发现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宋墓中体现宋代孝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互不相同并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所受宋王朝政治辖制强弱的不同及文化的沿续性所造成的。宋墓中所体现的宋代孝文化反映了宋代“以孝治国”、“教孝求忠”、“以孝愚民”的时代特点,孝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影响了元代的社会文化,并预示着明清“愚忠”、“愚孝”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虞宁宁 《中国德育》2007,2(10):45-48,84
孔子是中国系统论述孝道思想的第一人。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爱是本源,敬是提升,忠是外延,礼是规范。孔子孝道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家庭、社会伦理道德,其精神本质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井石羊,僻在边陲,终还是礼义传家,尽忠尽孝。志书所载,两代孝子,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完成了人类美的善行。  相似文献   

19.
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孔子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忠恕之道、孝、宽、惠等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对于为官者的人格塑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行政人格塑造的角度凝练出"仁"、"忠恕"两个范畴,"仁"的思想有利于官员抵御社会上种种"不仁"的现象,从"忠恕之道"中官员可以学习到责任以及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