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熹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以"天人合一"孵化出了庞大的人本主义理学体系,把人的发展落实到以"格物居敬"修养方法来锻造理想的人格情怀,但是,所有的道德修养又都是要以人的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经济生活为条件的,因此,朱熹又以"薄赋恤民""务本节用"的民本思想张扬了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2.
以静求道:陈献章主静特色的儒家修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是宋明理学史上一位转变风气的人物,他的"主静"特色修养论,为儒家修养论开辟了新的路径。文章从陈献章思想的本体论出发,展现了陈献章依靠"主静"方法求道的过程,并通过与佛道两家静坐方法的比较,肯定了陈献章"主静"特色儒家修养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路薇 《河池学院学报》2021,41(5):13-18,30
南宋朱熹既是理学家,也兼具诗人、书法家的身份.他以儒家义理为基底进行诗书创作,奉守严正持"敬"观,并将持"敬"的功夫从理论层面延伸至个人行为修养及诗歌书法等艺术领域.朱熹反对夸张繁复的艺术技巧,提出文道并重,注重艺与道的统一.注重"气"在诗文书法中的一以贯之,并且在诗书创作与理论中从推崇"古法"过渡到后期不完全否定苏黄的"无法之法",将理学思想与艺术法度平衡融合,对其时及宋末元初均有深远影响.朱熹以其深厚的理学修养和文学积累,在诗歌和书法创作批评中融入理学思想,使诗歌与书法表现出理学视阈下的会通特点.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大学生个人素养总体来说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外在的道德制度规范和理论宣讲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要达到治本,关键还要从大学生的内在修养抓起。儒家传统的修身思想能够促进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的感悟,从而促进个人素养的提升。从定性治心养圆机、正己正人以身作则、尚义主敬致中和、多思内省达慎独、重节重行养浩然正气五个方面阐述了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启示,以期促进当今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心性哲学是在儒释道三家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佛老思想对朱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佛老对形上本体的运思方式;其二,佛老"克己"、"主静"的心性修养方法.朱熹在吸收佛老思想的同时,又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了佛老"出世"、"无为"的态度,这使得朱熹理学又超越了佛老,成为中国社会后期文化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荀子强调敬天、尊祖、隆君师,主敬思想是荀子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制度派的代表人物,在认同传统礼制的基础上,荀子发展了天的自然主义一面,指出敬天是因为天的自然养育功能。针对商周以来的祭祖传统,荀子突显了先祖血缘所出的人伦意义,同时由于君师在社会治理上的重要作用,荀子还力主隆君师,从而使其主敬思想,摆脱了宗教神秘色彩,而完全植根于天地君亲师的不可或缺的现实功用之上。  相似文献   

7.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为人所熟知,但性命论研究却鲜见于成文。事实上,性命论作为人性论的理论前导更接近孔子的思想原旨。通过剖析先秦儒家性命论的演变脉络,发掘其中逻辑内核,揭示出性命论对儒家道德学说及其整体思想的基础性作用,阐明性命论与"内圣外王"功夫修养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曾长秋 《中国德育》2014,(20):19-23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不乏精神文化资源的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儒家精神为灵魂的优秀文化传统,对至今乃至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儒家"崇德"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青少年人格修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治世思想决定了其乐教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其一,音乐是士君子必备之修养,儒家仁政理想的体现便是人人懂得礼乐;其二,音乐不仅是娱乐,其本质更是政教,是"礼"的有力补充;其三,"物动心感"而生音乐,音乐是人伦善恶的"象德之音";其四,如同天地阴阳,音乐反映着宇宙的奥秘,渗透着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是天地万象"有序性"的象征。儒家这种"为人生"的乐教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艺术在审美风格上,崇尚平和雅正、含蓄蕴藉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肯定音乐对人的作用,注重个人的音乐修养,提倡合理的音乐欣赏,追求对音乐的客观评价,对于我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儒家政治伦理之启蒙者。在廉洁自律观方面,他以"道"为指导思想,以"仁"为核心理念,以"节欲、无私、无我"为修养准则,从而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这体现了孔子廉洁自律思想"言行一致、因时制宜、目标高远"的整体特色。孔子的廉洁自律思想影响深远,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节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对古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是古代君子达到"内圣外王"的重要途径。《荀子》一书包含丰富的治国理论,是儒家经典之作,其中他的节制思想,包括他的"性恶论"、"礼论"、"心论"等思想对当今领导干部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集宁师专学报》2019,(5):63-67
汉代铜镜中有很多带有"忠"字的铭文镜,这些"忠"字铭文当是对儒家忠的思想的反映。经整理和统计,铭文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关于自身修养之忠;二是关于与人交际之忠。以铜镜铭文体现儒家忠的思想是汉代推崇儒学思想政策的结果,它表达的是希望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内心忠的品质。推而广之,在独处或人际交往中,均需秉持忠的思想,从内心与行为上以忠规劝自身。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儒家"修身"思想强调个人提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不谋而合。借鉴儒家"修身"思想,有助于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破解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  相似文献   

16.
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好地保留了先民们的思想观念.从汉字字形入手,通过对"德”、"仁”、"义”、"敬”、"惠”等几个能集中反映儒家道德思想的汉字的分析,我们对早期儒家道德思想作了追根溯源性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儒家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二程、朱熹“主敬”说的演变脉络的梳理、考察和分析 ,力图呈现出“主敬”作为修养工夫的多层内涵和规定 ,以及通过对程朱在“主敬”工夫的践履力行中所达致的境界的展示 ,来揭示程朱“主敬”说所蕴含的力行精神、求实精神和理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宋儒在其修养论的建构中吸收了道家及道教的思想资源。周敦颐《太极图说》就依循道家老子"致虚守静"的思想,建立了从宇宙论到修养论的联系,并提出主静无欲的修养论。二程承续周敦颐主静去欲的修养论,吸纳了道教内丹学的静坐法,并将静坐法发展为涵养、致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胡素梅 《天中学刊》2009,24(5):70-72
先秦儒家、道家都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修养道德、节制嗜欲以养生,但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又存在不同.儒家重养生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道家则是为了保全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养生重在修养道德,道家重在顺应自然;儒家养生偏动,道家偏静;儒家养生主张怡养情志,道家主张保精守气.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荀子在先秦诸子中最注重乐教问题,其<乐论>篇对孔子以来的儒家乐教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和深刻的理论概括.他继承了孔子以"礼"约"仁"的思想,立足于"性恶论",强调礼乐对人的性情的规范、塑造和陶冶、净化作用,对于乐教与个体人格修养的关系作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更为具体深入的论述.荀子的乐教思想主旨是通过礼乐教化来达到"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