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现代编辑应具备的五大意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当前,出版业发展非常快,图书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出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出版业正面临产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如何面对这种挑战,这是出版界面临的大的课题,也是现实的课题.作为出版社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必须适应出版业现代管理理念带来的出版社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管理办法的调整和转变,必须花大力气加快编辑观念和编辑行为模式的转变,尤其需要注重现代编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30年来,我们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观念转变。这些重大观念的转变涉及出版业、出版物、出版功能、出版单位、出版市场、出版方式、出版队伍以及版权保护等各个方面。这些重大观念转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出版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思维对出版业的业态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当下最热门的产业发展方向,集聚了出版业相当的优势资源。文章将论述作为出版原动力的策划编辑,在数字出版的新形势下,如何转型,如何继续担当出版行为的构建者和行为主体,如何以其标志性的特点区别于其他编辑主体。站在数字出版的时代前沿,策划编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图书出版物是商品”这一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编辑的头脑之中。我国出版界几乎所有编辑都已经认识到图书出版市场对于出版社和编辑自己意味着什么?因此,越来越多的编辑开始研究市场,试图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来指导、组织编辑工作。可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多数编辑还只能着眼于国内的图书出版市场,还没有能力跟踪国际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更少有编辑能够把自己编辑的出版物推向国际市场。1886年,由法国大文豪雨果倡导的《保护文学和艺术的伯尔尼公约》在瑞士正式签署。这标志着世界性的版权贸易开始出现。狭义的版权贸易一…  相似文献   

5.
林英 《出版科学》2011,19(3):40-43
在出版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不免出现一些杂音,如"张悟本事件""伪书事件"。这看似独立的两者,实际上有着共同的产生原因,即出版业在接受市场全面洗礼的初期,在价值选择上出现了偏差,出版者过多强调经济利益,强调产业发展,却忽视了出版的根本价值。出版真正的意义在于传播与传承文化,作为直接从事出版工作的编辑应该始终坚守文化的理想,出版机构需要具有出版担当。  相似文献   

6.
出版产业已进入经营化时代,传统的出版观念在现代管理、运营模式的冲击下已到了必须转变的边缘.经营出版就要求出版业须跟随及引领市场,把企业效益建立在整体出版红利的获得上,并且主动积极地经营各种资源.观念转变才能促发机制创新,也才能真正使出版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逐渐占领传统媒体的市场,出版业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传统教辅图书编辑必须从产品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等方面实现从图书编辑到产品经理的转型。文中分析了出版融合的核心和关键,产品经理的基本素养,提出教辅图书编辑如何向产品经理转型的方式,重在思维方式的转变及提升业务素质两方面转型。  相似文献   

8.
梁彩红 《报刊之友》2014,(4):125-126
本文主要从编辑的行动力、创新的思维意识和行动、出版业环境因素制约、管理体制、领导者的决策、人才使用、出版从业人员再学习等几个方面写出版业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性质后从业人员,应该转换思维,改变行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做好出版工作。文章强调了管理者应具有企业管理知识和意识,引进、使用企业运作性人才,具体从业人员应学习新知识、创新思维和行动,才可适应新环境下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出版已进入一个产品数字化、业态多元化的全媒体时代。出版载体正在从传统的纸质、磁带、光盘向专业数据库、交互电子书、电子书包等全媒体出版形态转变,流通渠道正在从传统的有形书店物理流通向互联网、通讯网及电视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信息流通转变,这一切正在冲击着传统出版产业。在我们无法抗拒的数字出版时代,作为传统出版业的编辑如何在"科技"与"出版"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位编辑角色和出版意识,成为我们的新课题。传统的出版业多以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有形的实物作为出版物的呈现形态,出版产业链还  相似文献   

10.
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童书出版在改革中快速发展,童书市场态势喜人,年出版童书品种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中国已经成为童书出版大国,并正向着童书出版强国迈进。童书出版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童书出版业正沿着市场化的道路前行。我国童书出版正在由数量上的繁荣向质量上的提升转变;在不断  相似文献   

11.
蒋志臻 《中国出版》2012,(23):58-6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出现了可喜的繁荣发展。当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盗版侵权,庸俗低俗媚俗,出版物质量滑坡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网络出版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后转制"时代依然存在,严重阻碍出版业跨越式发展、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历程。在市场化环境中,要破除上述问题,除加强立法规范之外,还应高度重视出版伦理的建设,发挥出版伦理在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内容质量、增进出版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今天中国的许多出版机构中,营销的概念仍未被清晰认识,甚至有颇多误解。图书营销是一种创造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图书营销是生成顾客的活动和过程。应当从出版观念上谈营销,而非单纯从产品或是推广活动上理解营销。营销的环节应覆盖出版工作的各个角落:选题列选、编辑、产品设计、出版后媒体营销、活动策划等等。出版业在信息时代的新的转型,某种意义上将进入到营销驱动时代。  相似文献   

13.
郭立伟 《出版广角》2015,(10):74-75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出版业不仅面临着数字化出版的冲击,面且面临着市场化转型的挑战.这一行业发展趋势对编辑的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不仅要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专业素养,而且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编辑出版观念,适应数字化出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出版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实现从规模数量增长向优质高效转移的需要,山东教育出版社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和富有编辑工作经验的中老年编辑,历时三年,编写、出版了《现代编辑学》。 该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吸收国内编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紧紧依托于现代出版业和社会主义大市场,对编辑的产生与发展、编辑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地位、现代编辑的特点与职业道德、编辑工作的内容与程序、编辑与现代科技、编辑与图书营销、编辑与出版法规及现代编辑管理等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其中,有理论探讨,有知识讲述,也有操作方法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大变革的时代,出版业正在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在具有编辑家素养与专门家的培养能力的基础上,编辑还应是成功的出版经纪人。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产业,出版业正面临着来自互联网传播的强烈冲击。基于编辑把关、纸本印刷、书店贩售和出版社主体的传统出版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商业环境与知识需求,这一落差使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性挑战。面对颠覆性的互联网传播,出版业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思路。一种是坚持传统出版思维,强调"出版为体,互联网技术为用",试图以各种不同方式来"数字化"成型于19世纪的传统出版模式;另一种思路则质疑传统出版模式和核心价值在互联网环境中的适用性。任翔《移动互联时代出版核心价值的颠覆与重构》一文围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媒体给予的机遇,逐步诞生了数字出版,其作为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对于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传统纸质图书出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编辑来说,应适应时代潮流进行职业转型,从教材编辑过渡到课程编辑,注重编辑转型的要点,把握好发展的机会,努力转变工作方法,给予编辑充分的活力,逐步适应数字出版环境。本文主要阐述数字出版环境下传统的教材编辑向前端位移,逐步转型为课程编辑的编辑职业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进入多媒体时代的出版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多媒体时代的出版业王涛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出版业先后进入了出版的多媒体时代。纸、磁、光、电作为出版介质,广泛地运用于出版的各个领域,出版业实际上正在经历着一场媒体革命。一方面,一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公司不惜花费巨资于多媒...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从政策层面到市场层面都对出版行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编辑作为出版行业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应从所在岗位特点出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在选题、加工、营销等方面进行一些转变。为了使这些具体工作上的转变不流于表面,编辑应在思维模式上进行转变,从而达到出版行业由内而外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版业,积多年非市场化、半市场化的运行进程,全行业遗留着浓厚的非市场化特征,这些都极大地阻碍着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步伐。然而,无论是学界还是出版人自身,都对这种非市场化的影响研究和关注极其不够,更谈不上出版人自身的反省。编辑的精神境界现代出版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境界?笔者以为,独立自主、理性创新才是当代中国出版人的精神风貌。一个独立自主、理性创新的时代品格,意味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