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度开发出版资源——谈图书向音像电子出版物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发明了古代印刷术,是世界出版古国,为人类文明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在前进,人类在发展。目前,我国无论从出版物的总量和出版形式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纸介图书出版物。  相似文献   

2.
近期,陆续读到中华书局新出不久的四册图书:《中华书局大事纪要》、《中华书局图书目录》(1992-2001)、《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文集》以及《陆费逵与中华书局》。这是我国古籍出版的重镇——中华书局九十局庆之时推出的系列纪念性、献礼性图书。书目及大事纪要,可以让人简要直接地了解中华书局的贡献及历史;《我与中华书局》,则是同题征文的结集,收录了大量围绕中华书局涉及书、人、情、  相似文献   

3.
吴永贵 《出版科学》2007,15(2):15-20,29
近代教科书出版竞争十分激烈.旧时坊间的教科书竞争,从动机上讲,是因为利之所在,从最终效果上看,却促进了教科书质量的改善、编写的创新、价格的下降、印装的进步和服务的提高.本文以中华书局编写出版的教科书为个案,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1912年中华书局的成立,改变了当时商务印书馆垄断教科书市场的出版格局,中华书局的崛起,固然得益于时代给予的机遇,创办的才智及努力等人为方面的因素亦不可忽视,它是近代出版史上教育变革带来出版商机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出版业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出版业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国内外学者或者就图书出版与国民收入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或者对图书出版的社会环境进行研究。但是,系统地从整体上考察图书出版与其社会条件——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诸方面的数量关系,尚未查阅到有关文献。本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我国图书出版业与社会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诸方面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模型,研究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述教育图书包括教科书、教学辅导书、教育研究专著及教师继续教育图书。教科书是系统发行市场的绝对主力:教辅图书无论在图书零售市场还是系统发行市场都是份额最大的一块蛋糕,2001年我国大陆五百六十六家出版社就已有五百二十八家进入教辅出版领域;教育研究专著及教师继续教育图书与其他类别的学术著作或普及性图书相比,固定的读者群也非常大一因此,教育图书是相当一部分出版社、新华书店和民营图书企业经济收益的“生命线”.它支撑着我国图书出版的半壁江山.在图书出版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出版——陆费逵研究》是专题研究出版家陆费逵的著作。其主要特点与贡献在于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对中国近现代出版史进行关联与比较研究的宏观视角;从产业竞争有利于出版发展的角度,深化认识中华书局的价值;站在社会进步的高度,真正理解教育与出版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MPR是一种新的多媒体复合数字出版物,它兼容了纸质印刷出版物、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特点于一身.这项由我国自主创新发明的新技术,开启了人类无障碍阅读时代.本文从目前我国MPR少儿图书的内容选题、出版形式和价格营销等方面入手,分析了MPR少儿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在引进的几部外国百科全书金常政翻译或编译出版外国著名百科全书,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一种知识引进和文化引进,对于我国读者开阔眼界、了解外国历史和现代知识很有好处;其次是百科全书编纂方法的参考和借鉴,这自然是百科全书编纂者和出版者有兴趣的。近一两...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编教科书,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南洋公学所编的《蒙学课本》。自此以后,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和民间出版机构的出现,编写教科书之风日盛,其中尤以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苏轼 《出版广角》2023,(4):55-59
随着出版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断增强,主题出版物作为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版的内容、质量、形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梳理和总结地方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地方出版社更好地从选题策划、内容打造到宣传推广再到“双效”价值的实现,从而助力主题出版不断做优做强。文章以贵州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出版物《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百年大党的红色地标》为例,探析“十四五”时期地方出版社主题出版的发展进路: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搭建合理考核体系;加强提前谋划,紧扣主题策划选题;提升策划能力水平,与专家有效沟通;延伸选题深度广度,增强选题内容亲民性;广泛接触优秀作者,建立作者资源库等。  相似文献   

12.
《现代出版》2015,(3):82
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社长:蒋东明总编:宋文艳出版理念——蕴大学精神铸学术精品团队精神——进取奉献温馨和谐人文情怀——在美丽的厦门出美妙的图书厦门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5月,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厦门大学出版社是以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为主的综合出版社,拥有图书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等多项出版权,出版物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经过30年的发  相似文献   

13.
王麟 《编辑学刊》2021,(1):103-107
文物建筑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报告类图书的出版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下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报告类图书出版物的编写与出版匮乏,无法满足新时代文物保护主要目标这一问题,文章从组建编写团队、构建图书内容、创新图书出版形式等方面,对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报告类图书出版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华书局成立90周年.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中华书局是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第二大出版社.把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放在一起进行一番比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远的不论,就拿人们现今对这昔日两家最大的出版社进行研究来说,中华书局处于明显的弱势,商务印书馆在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已得到时贤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的电子出版部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软件出版部发展而来,在出版社内一般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与图书出版物相比,电子出版物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相应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高,风险性也大,如果完全按图书出版的要求和模式发展电子出版显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相当一部分出版社虽具有电子出版权,但还不具备独立开发、制作完整电子出版物的能力。在我国电子出版业发展初期,电子出版单位较少,对电子出版物技术性要求不高,出版社尚能出版或能制作一些规模不大的选题。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些专业电子音像出版社诞生和国内一些具备实力的专业多媒体制作公司加入电子出版队伍,相比之下,出版社电子出版的实力显得较为弱小,难以快速发展。归纳起来,制约出版社电子出版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迪 《编辑之友》1998,(6):60-61
在近现代中国出版史上,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不分伯仲,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少年来,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夏瑞芳、张元济等已较为熟知.而对中华书局的主要创始人陆费逵却知之甚少。其实,陆费逵一生服务于我国书业38年,任中华书局总经理30年.并长期担任上海书业同业公会主席一职。他的一生对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变革.都起到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科书编写和出版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日本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教科书出版,对我们当是有参考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是我国近现代出版史上第二大民营出版社,于1912年元月1日,由陆费逵(伯鸿)、陈寅(协恭)等人在上海创办成立.虽说,中华书局最初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体变更而带来的出版商机,但中华书局能在以后的长期出版岁月中,无论是整体的出版实力,还是每年的出书规模,都稳坐出版界的第二把交椅,则不能不说是中华书局在经营上筹划有道、经营有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故事性作为有效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式,具有可读性强、推己及人的感染力和加深传播层次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强出版物的传播效果和拓宽出版的利润空间,因而越来越多地被学界和业界的人士所研究和运用.综观学者对出版传播过程中故事性的运用所做的研究,最多的只是对营销过程的研究,本文从出版物的书名、目录、内容到营销的过程诸方面都做了较详细的分析,从而确定了故事性在出版传播过程中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检索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和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2016年12月前,以数字出版为主题出版的图书共202种.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出版技术、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等方面.出版技术研究由介绍所有出版技术向深入某一技术研究方向发展;理论研究从技术原理角度研究的电子出版,到网络出版,再到从基础理论、产业等角度研究的数字出版:案例分析研究从“就事论事”向发现数字出版工作的普适性规律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