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颖 《大观周刊》2012,(52):94-95
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已经势在必行,可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性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是人们以自我意识认识和把握群众文化的主观实践。自我参与在群众文化中显现着以“自我”为主体的自愿、自由、自主的个体意识,也表现为“自我”的积极参与,以及自我意识欲和他人相互作用的集聚意向。群众文化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活动参与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普及性,集中体现着他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作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 ,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从最早的“子弹理论”到“有限效果论”(霍夫兰、库珀和贾戈达、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 ) ,伯格纳及其同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发展出的“教养理论”以及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传播的效果 ,这些理论在传播影响人们的方式、影响的程度及传播效果持续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大众传播影响人们对社会的认识 ,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最近倍受关注的“议程设置理论”(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 )更暗示…  相似文献   

3.
浅谈档案馆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馆作为档案的保管基地,其文化建设的意义在学术界已得到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翻阅档案书籍和报刊,涉及档案馆文化建设的文章比比皆是。但是,学术界的这一成果似乎并没有转化到实际的档案工作中,社会对档案的这一功能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提到档案馆,人们想到更多的还是它的神秘,而不是承载社会文化生活的基地。  相似文献   

4.
治愈系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青年文化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上产生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关注三个问题:治愈系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什么样的生活感受;它如何影响了人们看待自我与世界之关系的方式;治愈系文化的流行对公共生活造成哪些影响。借助雷蒙·威廉斯的“感觉结构”理论,研究发现,治愈系文化主要包含个体化与重视自我感受、对“复杂性”的放弃和回避、寻求温暖和亲密关系三种感觉结构。治愈系文化的流行促使“疗愈型自我”在中国社会兴起,网民心态从关注公共议题转向更注重个体感受,以“温暖”和满足自我的情感需求作为社会交往、参与公共事件的标准“,疗愈型自我”走向极端,会有导致自恋主义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在文化的传播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全面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也不是被动地承担传播任务,大众传媒在经过口语传媒和印刷传媒两个阶段之后,已进入大众传媒文化阶段,其发展也成为社会文化前进的一种力源。  相似文献   

6.
(一)“新”未必就是“创新”新年伊始,党中央围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此举意义重大。因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生命与动力,没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等于停滞不前了。但是对创新,我们应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事,不是所有新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词之一。在和谐农村的建设中.文化和社会建设无疑是一项基础工作。应该看到.目前仅仅停留于送戏、送书、送演出、送电影、送科技等蜻蜒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的“喂食”式的帮助是不够的。如何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正在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在农村文化的建设中,除了对戏曲、花灯等传统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的挖掘之外.如何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工具.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培育新的文化增长点呢?目前在农村正蓬勃开展的大众影像生产.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蔡利君 《军事记者》2012,(11):39-4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势必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大概念.很直接地涵盖了广告的基本属性。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广告作为一种操作性的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地、深刻地介入了大众的生活。人们已经很难设想没有广告的社会生活.如果有媒体坚持不上广告.则很可能被视为“异类”而引发更深层次的质疑和拷问。  相似文献   

9.
田媛媛 《新闻世界》2013,(2):136-137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面对新形势,社会群众文化事业必须与时俱进,继续坚持“立足阵地、面向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促进群众文化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而做为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基层文化馆、站,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龙头兵”,更是任重而道远。如何加强专业和业余的文化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各类文化活动的质量?如何将馆办活动与社会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之更具广泛性和持久性?如何以新视角和新手段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如此等等,都给基层文化馆、站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和新任务。由此,仅就本地区及笔者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文化”基本特征,提升档案馆文化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国庆 《中国档案》2004,(10):49-51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源,在当今世界上先进文化已经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旗帜。作为国家法定文化事业机构的各级档案馆,了解、认识“文化”概念及其与档案馆的关系,研究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凸现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具有指南和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应加强西部地域文化的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玲 《新闻知识》2001,(10):36-36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论及保护西部人文资源时常说,经济的发展只能解决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但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使自我价值的发挥得到更广阔的拓展,并从中发展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需要在原有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用文化和艺术的再发展来解决。他又说,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地球越来越小,越是要注意我们的传统文化特点,要在“和”的背景下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并真正认识自我。费孝通所言之“和”,是指随全球化而带来的古与今,中与西等多元文化的认同、互补与融合。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新闻媒体如何宣传西部的地域文化,促进西部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自组织”特性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变迁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的多重“挤压”下,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自组织”能力也日渐式微。“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就是要通过主动干预,建构起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新秩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无疑是介入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的重要“他组织”力量,为乡村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构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提供了路径探索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拓展新闻舆论监督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念,组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存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存在形式。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必要重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论断,从源头上弄明白“政治文明”概念的出现是顺应历史潮流,是时代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不能停留在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那个时代,从当今时代来认识,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就包括社会物质的生活、社会精神的生活和社会制度的生活。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相似文献   

14.
袁玭 《东南传播》2022,(11):77-79
“镜像”理论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雅克·拉康提出,揭露了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过程。韩国导演李沧东被称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导演”,他的作品主角多为韩国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作品刻画社会环境对人的压制与强迫,以困厄生活的真实细节,呈现出个体从“自我”到“他者”的异化。在对人物群像的刻画与构建中去溯源韩国社会,寻找被表象遮蔽的现实问题,完成对当下社会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5.
吕平 《新闻爱好者》2010,(5):169-170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因此,所谓的“镜中我”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王金龙 《大观周刊》2013,(8):320-320
杜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它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文化则是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媒体的文化建设任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中知识含量的成倍增加,随着科学教育的广泛普及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这是对全党尤其是文化单位、广大文化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8.
个人社会化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①媒体帮助人们确立和完善自我个性,建立社会关系,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加快宁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行思考,提出:(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认识;(2)自治区分中心建设是关键,要花力气解决若干瓶颈性问题;(3)市、县分中心是基础,要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4)基层站点是触角,从宁夏实际出发,宜实施两步走战略。  相似文献   

20.
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这个通常被称之为“消费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中,似乎一切特权和区分都被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传统的边界断裂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已经崛起。视觉愉悦和快感体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