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大公报社新记公司”从1926年至1949年共经营23年。它实际上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在他们三人合办以前,《大公报》早于1902年创刊。创办人英敛之经营到1916年转售至王郅隆,王接办后于1925年11月停刊。中断9个月后,由吴、胡、张三人接办,于1926年9月1日续刊。续刊后,报名虽仍称《大公报》,但实际上已改由新记公司经营了。  相似文献   

2.
新记公司旧大公报的经营—九二六年至一九四九年这一时期的旧大公报,是吴鼎昌,胡政之、张季(?)三人合办的。在他们三人合办以前,旧大公报早于一九○二年创刊。创办人英斂之经营至一九一六年转售与王郅隆,王家接办后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停刊。中断了九个月,由吴胡张三人按办,于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续刊。为了表明吴胡张三人合办的这个企业不同于英斂之,王郅隆先后经  相似文献   

3.
张湛苹 《新闻窗》2010,(1):117-117
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从1913年担任《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到1949年在新记《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岗位上去世,在新闻界一共打拼了37年。他曾经担任过《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创办《新社会报》,主持《国闻周报》,担任新记《大公报》的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4.
1926年9月,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组成的“三驾马车”,以5万元资金为本钱,盘购了旧《大公报》馆,新记公司大公报就此续刊.以吴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组成的新记公司大公报里,张季鸾主持笔政,是《大公报》实际上的台柱子和挂帅人物.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创办人是英敛之。到1916年9月,英敛之把《大公报》售与王郅隆、王接办至1925年11月27日停刊。9个月后、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决定接办曾红极一时.如今却因经营困难而巳停刊的天津《大公报》。“新记”是标志与前《大公报》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从1941年—1942年桂林人公报和桂林大公晚报先后筹办、创刊,直到1944年9月晚报停刊,9月日报全部毁灭,共出版了三年多,我是自始至终参加,亲身经历的。当时我担任日报和晚报的发行人,对外代表本报。但在报馆内部,我是副经理。主要是总经理胡政之总揽一切。1942年春天,由于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香港大公报停刊,金诚夫、徐铸成撤退到桂林后,即分任桂林大公报经理和总编辑,直到大公报停刊。因此,桂林大公报的主要情况,虽然事隔近四十年之  相似文献   

7.
周炉 《新闻世界》2012,(8):180-181
创刊百余年的《大公报》经历过众多历史阶段,曾分属不同报人或办报团体,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将这张百年老报带向了辉煌。复刊初期的《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以张季鸾为核心人物,由胡政之、吴鼎昌组成社评团队,及至后来加入的王芸生、徐铸成、李纯青、曹谷冰等人,都是通过《大公报》社评来反映自身对时局的态度和表达他们所代表的丈人立场。本文拟从新记《大公报》在1926年9月至1928年9月期间的社评中,总结出该时期《大公报》的立论基础和写作特色,并折射出《大公报》一批丈人所坚持的“文人论政”思想。  相似文献   

8.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9.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盘接旧《大公报》,所用五万元资金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吴鼎昌挪用了四行总管理处的公款,一说是吴鼎昌一人的独资。谁是谁非还没有定论。《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二辑发表张篷舟同志编写的《大公报大事记》,作为尔后编写《大公报史》的张本。对资金谁属的问题采用了“独资”之说,我以为值得商榷。为此我想略述1957年编写《旧大公报批判资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曾在重庆出版了13年的《大公报》如今已度过了百岁华诞。周恩来曾经多次说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一是爱国抗战,二是她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列入《中国新闻年鉴》“名人”的《大公报》编辑记者有50人之多。  相似文献   

11.
《胡政之文集》于今年4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为研究胡政之和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胡政之是值得研究的对象。首先是因为他所供职的《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高文 《新闻与写作》2005,(10):32-32
费彝民(1908—1988),著名新闻工作者。江苏吴江人.1925年北京高等法文学堂毕业。1930年起在《大公报》历任编辑部记者,经济课主任,总稽核.上海分馆社评委员。1931年任《大公报》驻沈阳通讯员、1945年任上海《大公报》副经理。同年应邀赴台北参加日本投降仪式,并发表长篇报告。1948年《大公报》在香港复刊,  相似文献   

13.
香港回归以后──访大公报总编辑曾德成汤小薇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27日上午,中国新闻史学会、香港大公报和天津人民出版社三方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纪念胡政之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暨《回忆胡政之》首发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1会议室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5.
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后,办报方针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家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  相似文献   

16.
原《大公报》总编辑不仅是报坛名宿,而且是位研究有素的日本问题专家。他编著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七卷本),是一部研究近代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很有价值的著作。该书不仅受到国内学者推崇,日本史学界对它也非常重视。这部书的缘起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大公报》领导人张季鸾和胡政之召开了从未举行过的编辑会议,讨论今后的编辑方针计划。张季鸾严肃地宣布:国家已面临紧要关头,我和胡(政之)、吴(鼎昌)两先生商定,报纸今后更应负起郑重责任。他宣布了两项决策,一为明耻,一为教战。所  相似文献   

17.
在旧中国,大公报是创刊比较早也比较重要的报纸之一。它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是英敛之。到一九一六年九月,英敛之将大公报盘售与王郅隆。王郅隆接手经营后,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停刊。九个月后,吴鼎昌、胡政之、  相似文献   

18.
旧大公报璧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旧大公报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复刊。不久,有一位李先生来社说:他收藏的一整套旧大公报,自创刊号直到“七七”事变后停刊,一份不缺,被日本人强迫买去。如能找回,他愿意送给大公报社。这无论对旧大公报,还是为了保存历史文献,都是一件大事。旧大公报自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光绪廿八年五月十二日)创刊,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五日停版,有三十五年的历史。从政治立场、经济背景和经营管理上截然分为三个时期:英敛之时期,王郅隆时期,和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时期,前两个时期的旧报,因为两次易手,旧大公报社自己也没有保存下来。我在一九二八年到旧大公报当练习  相似文献   

19.
李伟 《中国编辑》2007,(2):84-86
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文汇报》总主笔与社长的名报人徐铸成于1927年冬开始跨进新闻界的大门,从练习记者开始,以后任记者,特派记者,并曾编辑过教育,经济,副刊,要闻等各种版面,直到最后主持“笔政”(《大公报》桂林与上海版总编辑,《文汇报》总编辑,总主笔)。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在其专门设立辞条的近代以来105位新闻界杰出人物中,有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杨刚、徐铸成、费彝民、范长江、萧乾、蒋荫恩、孟秋江、陆诒、彭子冈等12人,其事业的成就与一份报纸相关联,这便是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于1926年接盘续办、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新记《大公报》(以下简称《大公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