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传播的“草根性”“碎片化”“裂变式”的特点增加了高校研究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直接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形势的安全稳定和高校的长远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及研究生网络舆情应对的现状,提出“观念引导、阵地管理、队伍培育、机制保障”的“四位一体”研究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安全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危机是一种网络负面舆情的极化状态,它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新的挑战。社会心态和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具有内在关联性,不良的社会心态往往是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因此,从社会心态的角度对网络舆情危机加以分析,认识和把握不良社会心态的形态和特征,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策略,加强预防和处置工作,有助于提高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以及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新情况,并提出“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凸显了网络舆情的强势地位。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环境载体。在此背景下,研究网络舆情本质及其特征,分析网络舆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寻求应对策略,以期实现网络舆情强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越来越容易演变成网络舆情,对师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高校突发事件涉及人员、新社交媒体传播特点、高校学生心理特征和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等四个方面简述了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工作,从加强高校师生心理健康建设,提供法律援助和使用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做到事前预防,事后采用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平台的舆情监测功能及时发现舆情,加强舆论引导,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的重要表征。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信息功能、导向和渗透功能、沟通和凝聚功能、监督预测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一项长期和紧迫性任务。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征,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相结合,使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复杂化。当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体制机制,其次要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引导,最后要强化主导声音和上下联动,寓舆情引导于教育服务之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随之而来的是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何推动地方高校教育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成为众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许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学科设置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素质结构方面存在偏差,本文通过剖析地方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及成因,探讨复合应用型专业舆情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及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延伸和体现,高校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高校的突发事件大都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信息的研判、引导工作,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构建高校舆情监控机制是加强高校管理、营造和谐校园的有效保障。将高校危机的"监管"与"疏控"结合起来,形成舆情监控的立体化常态长效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现实需要,是提升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管理水平的时代要求。为此,高校需要系统推进课堂舆情教育与网络舆情教育,协同做好舆情监测与舆情控制工作,实现多中心主体协商参与等多个维度的密切配合,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水平。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网络舆情所依赖的平台和载体是互联网。网络舆情具有与传统舆情不相同的特质,其影响力也超越了传统舆情。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交互性、即时性、难控性、广泛性等特征,因此需要研究网络舆情的新闻发布机制、论坛机制、队伍机制、预警机制、信息收集机制、处置机制,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校园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管控意识,解决校园网络舆情面临的突出问题,夯实校园舆情阵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学生工作者要通过深刻剖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场的状况和特点,进行科学分析,从中理出规律,总结出一套适合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网络舆情上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多,这些网络舆情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态、就业信息的获取和就业选择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从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己等方面出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校形象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树立良好的大学形象是高校赢得社会肯定和信任的前提。面对新媒介环境的巨大变革,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频发,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机制常常使高校形象受损。形象修复理论以修复和维护组织形象为核心要义,涵盖了否认、规避责任、消减敌意、修正行为、戒忍五大策略,为高校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提供了理论借鉴。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治理存在的问题,运用形象修复理论,可采取掌握好“黄金时间”,发挥高校官方应对话语的权威性;深入调查呈现事实,利用融媒体平台传播真情实况;纠正错误安抚公众,平等对话以获得舆论“共情”等优化措施,加强高校负面网络舆情的形象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特点。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是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新挑战。文章通过呈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总结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辅导员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的汹涌与激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提出了新要求,拓展了新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介入,主动作为,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向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文章在分析了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的基础之上,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是当今信息社会下的一种重要产物。其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舆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本身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只有正确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促进作用,才能够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促进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大数据技术、舆情分析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和运行机制,深入探讨在高校舆情信息生成和演化过程中,网络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舆情导向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揭示大数据时代高校舆情信息传播的内在运行规律,对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舆情的正确导向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以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引领着高校网络舆情迈入了自媒体的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具有专业性的网络舆情,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散步式的网络舆情。但因为监测技术现在还不成熟,所以监管大学生们使用自媒体网络舆情有很大的难度,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盲区。对自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面临的困境进行浅析,提出自媒体时代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李影溪 《陕西教育》2014,(7):116-118
网络时代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诉求。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也成为了“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若不能较好地引导网络舆情,不良的或者消极的网络舆情有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危害。积极探究与引导大学生网络言论.强化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管,采取积极举措化解网络舆情成为当今高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