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赵建  华冰 《兰台世界》2013,(10):148-149
宋代被公认是继汉唐以后墓葬壁画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不仅在数量上远胜汉唐,而且在内容题材上也更为丰富、融合性更强.本文剖析了宋代墓葬壁画盛行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着重论述了儒学对宋代墓葬壁画主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唐宋壁画遗存,具有很高的艺术、史料和文物价值。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开化寺宋代壁画的创作过程、布局构思及其内涵进行探讨。本文认为,该寺壁画分两阶段完成,后期西壁、北壁西侧的创作受东壁华严经变说法图制约,对称结构、主次分明的特征十分突出。同此前壁画相比,开化寺壁画在处理人物形象、场景时,更彰显人的地位、强调世俗身份意识,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人文风貌。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及宋代,则无可置疑地存在着二十四孝的系统。在近代发掘的宋代墓葬中,曾经发现了大量孝子图画。这里面有墓室壁画、石棺线刻,也有砖雕与石雕。其内容多为二十四孝故事,也有一些没有达到二十四位,但其人物包括在上述二十四孝之中。这是对二十四孝形成时间最有力的实物证明。我们将主要的几处宋墓孝义图内容列为下表,可为参证。由此可见,在宋代已经流行开了一套定型的二十四孝故事。与郭居敬编辑的二十四孝相比,这套二十四孝没有王哀、汉文帝、仲由、江革、唐夫人、吴猛、朱寿昌、座黔和黄庭坚,而多出了韩伯瑜。田真、刘殷、赵孝宗…  相似文献   

4.
墓室壁画是我国传统墓葬习俗之一,宋朝的墓室壁画在继承前代基础上从中原走向全国、从皇家普及至民间,其题材广泛、色彩丰富、工序纯熟,充分展现了宋朝绘画艺术家们的聪明才智与艺术天赋。  相似文献   

5.
1958年,山西省沁源县正中村发现一座金代砖室墓。该墓葬坐西朝东,为不规则多室墓,由主室及五个侧室组成,其中主室内绘制有壁画。根据造墓题记可知此墓是家族迁葬墓,修建年代为金大定八年(1168年)。墓葬发现以后,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清理,撰写《沁源县交口乡正中村金代砖室壁画墓葬考察记录》,并临摹壁画。这套壁画摹本包括亡灵过桥图1幅,男女对坐宴饮图4幅,骑马出猎图2幅,庄客生产生活图2幅,二十四孝图8幅,构件彩饰图案6幅,共计23幅,现由山西博物院收藏。在壁画图像中,人物旁边有题记表明人物身份,与该墓造墓题记呼应,为解读这一地区的壁画内容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墓室壁画是我国传统墓葬习俗之一,宋朝的墓室壁画在继承前代基础上从中原走向全国、从皇家普及至民间,其题材广泛、色彩丰富、工序纯熟,充分展现了宋朝绘画艺术家们的聪明才智与艺术天赋。  相似文献   

7.
宋代高平开化寺壁画有着精细的笔触及严谨的写实风格,其将形态多变的人物及情节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化寺壁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被人们称作宋代的"百科全书",无愧为中国古代壁画之瑰宝。  相似文献   

8.
韩愈<原道>提出"博爱之谓仁",这个说法在宋代以后产生极大影响,成为儒家仁学中有代表性的阐释.本文梳理了韩愈以"博爱"论"仁"的思想渊源,认为以"博爱"论"仁"的意见,在汉唐时期逐渐流行,反映了汉唐儒学的理论旨趣.韩愈对这一旨趣的继承,反映了其思想与汉唐儒学的复杂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儒道革新思想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9.
2005年,河南洛阳洛南新区发掘出唐代神龙二年(706年)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墓。在墓道、过洞、天井壁上残存人物、动物形象的壁画,甬道及墓室壁画已脱落无存。墓主人唐氏为安国相王李旦的孺人,身份不同寻常。所以,该墓壁画能够反映出唐代高等级墓葬壁画的一些特点,如在墓道两侧绘以体形较大的龙虎形象;在过洞上方画出仿木结构的楼阁,以象征阳间宅第;在过洞、天井两壁绘制一系列的人物、动物形象,展现出当时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题材在同时代的关中地区唐代壁画墓中也有发现。由于唐氏墓墓主人身份的独特性,因而该墓壁画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壁画的线型与用笔、用墨与调色、造型与神态等方面。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唐氏墓壁画在唐代两京地区墓葬壁画中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考古发现的遗迹有很多是建筑遗址,对建筑遗迹的复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中屋顶形式的确定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于建筑的屋顶早已塌落,在建筑复原过程中,其形式只能通过其他途径窥知,可供参考的有墓葬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的图像资料,模型明器中的建筑造型等。高句丽墓葬壁画中有为数不少的建筑形象,对高句丽建筑遗迹的复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通过整理分析高句丽壁画中的建筑屋顶,从中一窥高句丽建筑的屋顶形式。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已经相当频繁,其政治经济发展虽然不如汉唐时期,而其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其在艺术的种类、样式及技巧等多个方面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朝代,最终创造了宋代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已经相当频繁,其政治经济发展虽然不如汉唐时期,而其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其在艺术的种类、样式及技巧等多个方面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朝代,最终创造了宋代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宋代婚姻法制延续汉唐以来的"礼、法合一",并由此制定出《宋刑统·户婚律》,成为宋代最权威的婚姻法律法典,这部《户婚律》,展现出宋代封建礼教对刑罚的影响,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成为宋代婚姻制度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耕织图"滥觞于宋代,图像基本包含了耕种过程中的主要系统工具,绘画技法写实自然,清晰地再现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及农业进步。从农具发展的角度,魏晋时期的软套技术到唐代曲辕犁至宋代"耕索软套",是"耕织图"形成的三个重要阶段,但北宋时期"耕织图"并未传世。本文所述新发现的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中"牛图"有三幅之多,三幅图像以多维度的视角展示出宋代耕牛系统的样貌,这种悄然潜藏在风俗性壁画中的描绘,代表了由唐至宋壁画艺术的功能转型,而牛的真实图写也勾勒出宋金时期华北山地农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开化寺壁画中"二牛耕地"图中的"耕索软套"在造型上秉承了北宋自然主义的写实特点,与"立机图"共组还原了北宋"耕织图"初本样貌,也是农业图谱在考古图录上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15.
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艺术审美发生改变,人们更愿意表现自然风景和市井生活。加之,绘画商品性的增强,使绘画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局面。宋代绘画题材丰富,追求表现现实生活,绘画分科趋向细化,表现技法也日臻成熟。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宋代壁画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诞生,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欲从绘画的现实性和绘画技法两方面阐述大雄宝殿壁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宋代宫廷舞处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发展的转折时期,它继承了汉唐的遗风,但又力求创新改变。大曲歌舞即是宋代宫廷舞求新求变的产物。它将诗歌、舞蹈、音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程式性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末,向达先生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以丰富的史料论述了唐代长安妇女服饰,遗憾的是,那时尚无足够的考古发现以资证明。6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唐代许多墓葬被发掘,反映妇女服饰的考古资料,主要集中于墓葬壁画、陶瓷、雕塑及绢绘中。尤以1960年至1962年发掘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人物集中,时代感强,是构思完密、技巧圆熟的初唐时代水平最高的重要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永泰公主墓壁画为主,结合文献及其他考古材料,对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气作一些探索,想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07年10月,山东省东平县城区内商城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汉代壁画墓,山东省文物局立即组织有关专家赶赴现场会同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组织抢救。在发掘的过程中,发现墓葬中的壁画非常精美,色彩鲜艳,具有非常重要的保存价值,遂上报山东省文物局,文物局立即责成山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成立了东平壁画保护小组。鉴于早期彩色壁画对保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必须置于恒温  相似文献   

19.
灯檠即灯架,是宋辽金时期社会各阶层广泛使用的照明用具。随着大量宋辽金墓葬的考古发现,墓室装饰中出现了大量砖雕或壁画的灯具,这些墓葬图像更加直观地展示了宋辽金时期平民使用的灯具形象。本文从含有灯具形象的墓葬入手,首次系统地梳理了这一时期墓葬装饰中的灯檠,由此展开三方面讨论:其一,依据墓葬装饰灯具图像形制的差异,将其分为三个区域,即河南及邻近地区、河北地区、山西地区,可知墓葬装饰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和工匠系统。其二,分析了砖雕灯具和燃灯者图像组合的源流。据统计,共计13座墓葬中出现了灯檠与燃灯者图像组合。最早可追溯至唐中期,唐末五代图像组合成为定制,宋辽金时期是图像模式的盛行时期。其三,以砖雕灯具上摆放的灯盏和燃烧痕迹为切入点,探究这一时期平民墓葬的丧葬仪式和观念。  相似文献   

20.
密县打虎亭汉墓发掘于1960年,属于东汉晚期的两座大型夫妻异穴墓葬。在这座东汉墓的壁画、砖画里,体现着东汉时期的贵族生活与民俗,成为旅游者最热衷的看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