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回族题材小说是张承志创作中的又一块新大陆,张承志在经历了汉、伊两种文化冲突的精神苦旅之后,在这类小说中,寻找到了解脱之路。即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足踩多片文化进行小说创作,体悟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达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代流浪、迁徙、漂泊,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生命延续,最后凝结成一种高尚的民族情结.因此,回族题材小说则成了张承志小说创作中一片绿洲,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汉、伊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体悟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递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和北村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性作家,其创作最大偏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人本”与“神本”的关系,创作上呈现出以“神”而不是以“人”为本位思考问题的趋向。根源主要是作家难以平衡“人类爱”、“现实恨”与“宗教爱”的情感逻辑转换关系,结果导致创作过程中人学的缺失、叙事的反现实品质乃至病态的宗教浪漫主义特征等不良倾向。张承志和北村的失败,对当代中国作家处理精神与现实的关系有重要的警诫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萨特小说有的近乎没有结构,也几乎没有连贯的情节;但有的则有清晰的情节和精巧的结构-其结构通常是对五花八门的自由想象来个“痛快的一刀”。学的萨特与哲学的萨特并不一样,学萨特以一个存在主义的身份,用毁灭自我的方式铸造存在主义的尊严,这就是萨特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莫言小说中经常出现寺院意象.寺院里的“神”和“圣徒”等宗教象征符号被创作主体消解和颠覆,摧毁了神圣的宗教情感和宗教尊严,使“神本位”回到“人本位”,甚至“人体本位”.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之后,张承志选择散文这种更直白的方式作为表达自己的载体。他在散文中坦承自己对鲁迅的景仰之情,鲁迅已经成为张承志的一个情结。《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是三篇直接写鲁迅的散文,对这几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不难看出其对鲁迅的认识发展脉络。从张承志的散文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张承志与鲁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1,(5):71-76
《午夜之子》以主人公萨利姆的视角回溯了印巴分裂、印度独立前后的社会图景。小说借助于不可靠叙述的方式,以“事实——事件轴”为立足点,与“价值——判断轴”“知识——感知轴”之间形成互动,在这一过程通过萨利姆对父辈及自我的追寻之旅揭示其面临的身份危机:一方面,萨利姆因父母身份的更替而导致自我身份不断变化,使得个体身份呈现“不确定性”,同时这种“不确定性”也隐喻了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印度人在精神上游移于两种文化之间,因而无法摆脱殖民文化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萨利姆在独立后的印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以致无从实现个体价值。最后,小说以萨利姆身体“分裂”作为其命运的结局,暗示霸权主义终将瓦解。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小说中心灵的迷狂表现为对物质、世俗生活现代意义的否定,对泯灭个体生命的“虚构的集体”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作为以精神来组织社会的传统社会消极产物的宗教情怀,有违现代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关系的对激情、牺牲、信仰、对苦难的承当的盲目美化、鼓吹。由于对物质与精神关系把握的失误,由于将下层民众顽强的生存力量、实际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与下层民众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所可能具有的力量混为一谈,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皈依的误区,民间立场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11.
草原是张承志文学生涯的诱因和温床,是他创作的摇篮。张承志的草原系列小说始终洋溢着对草原母亲、草原人民的爱。因成功地运用和借鉴了优美的民歌,其草原系列小说别有一番真挚、感伤而又深邃的韵味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张资平小说有一个独特的“性爱--宗教”生活表现领域。他对宗教虽有基本看法,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中也颇具代表性,但其为文与为人具有分裂性。在其小说所摄列的人情世界里,宗教是爱情痛苦的精神避难所和生活煎迫的下层人的寄生地,也成为道德败坏者逃避罪恶的自欺欺人的面纱,同时还是一种道德批判的尺度。表现宗教与爱情、灵与肉对立是其小说的情节特征,也形成一种讽刺戏剧性。  相似文献   

13.
童静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18-119
自从张承志以知识青年的身份登上文坛以来,一直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探寻。试图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探索张承志寻找生命之根,守护精神家园的灵魂之旅及其对物欲时代人们的警醒与警示。  相似文献   

14.
不同个人经验下,关于同一对象的书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王蒙和张承志不同的新疆经验使他们在关注对象的书写上迥然不同,尤其是他们的新疆题材小说分别将日常生活情境和宗教神性氛围作为书写对象,前者热衷于描绘新疆人的生存智慧和异域情趣,后者将目光聚焦在民族宗教信仰和"心灵模式"。作为外来者书写新疆,两者的写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想象",探寻王蒙和张承志新疆经验书写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一个侧面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及文化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小说里抒写了张承志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但在这个时代却显得有些形单影只,孤掌难鸣,张承志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了他的孤愤。  相似文献   

16.
郭三德 《培训与研究》2010,(7):22-23,39
张承志的长篇小说《心灵史》熔历史、文学和宗教于一炉,通过主人公"哲合忍耶"百年孤独的信仰之路、殉教之路惊天地泣鬼神的描绘,感知暗淡历史背后的教门、民族、信仰与皇权之间可怕的隔阂与冲突,以及人类走向文明和谐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7.
张资平作为一个客家文人 ,客家文化在他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 ,影响着他的一生。客家文化中的儒家教育为他打下了文学根底 ,但其中的功利主义观念又促使他走上了汉奸和文痞的道路 ;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使张资平成为创造社元老 ,还使他在情爱小说创作方面“开风气之先”;他的宗教观基本上是建立在客家传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时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客家的风俗习惯也往往成为他小说的重要背景和情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是位理想主义者,追求理想与真理,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内蒙古草原则是承载他乌托邦之梦的第一块大陆。《黑骏马》通过对母亲对草原的礼赞,让我们理解了草原的生存法则,草原母亲的博大胸襟和守护自己精神家园的顽强毅力,而这也是张承志面对失落的现代文明后的精神皈依。本文将从母亲的角度分析草原女性形象,理解张承志对草原母亲的崇拜热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