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微观因素对受访者进行有效访问的采访艺术.本文借助记者采访的一般技巧重点分析了新闻记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采访技巧,通过对采访前、采访中及采访后的分析,提出了新闻记者"问"、"听"、"做"的三步采访法.同时,新闻记者也需要在掌握多种采访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2.
以Kindle为载体的外文电子书采访克服了传统采访模式的诸多局限,优势明显。本文从图书采访的"选"、"采"、"用"三个主要环节入手,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指出在网络化采访的广泛应用和电子书阅读的接受程度提高的作用下,基于Kindle的外文图书采访模式将在外文图书采访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开展,电视媒体对于各项新闻工作也有了新的采访措施与方式,电视记者作为电视新闻采访的主体,对于真实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状况、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时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采访出真正的"走转改"新闻,如果一个记者只是为了完成"走转改"的相关任务而刻意进入基层进行采访活动,最终其采访的相关新闻也可能不会被人认可为"走转改"新闻。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如果在采访过程中缺乏准确的角色定位,就会影响到采访效果,导致整个新闻质量不高,因此电视记者应在新闻采访中清楚自身的角色,避免出现采访活动成了旅游形式或记者过于高傲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再议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次特定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暗访"、"秘密采访"。隐性采访的初衷往往是为了降低常规揭露报道的风险,在当事人拒绝采访、明示"无可奉告"时获得事实真相,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进而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要背负来自各方利  相似文献   

5.
采访心理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做好采访前的心理准备,才能更好地将采访活动中的"对立"统一在和谐的采访氛围中,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明代著名藏书家祁承火業提出的"购书三术"与"鉴书五法"图书采访理论给今天图书馆采访人员所带来的有益启示,希望采访人员继承这一采访理论,以完善和优化馆藏。  相似文献   

7.
正在当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记者的社会地位和采访工作都受到全新的挑战。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10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容易接近的还是难以接近的采访对象,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敏感性话题,只要做到"带心"采访,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里着重阐述记者在采访中需要具备的"四心":恒心、真心、  相似文献   

8.
新闻现场采访前应扎实准备、心中有数——"心至"要掌握新闻事件背景及相关资料,打"有准备之仗"。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后,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工作,比如: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问题的症结;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理清自己的采访思路及欲达的目的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9.
采访工作万事开头难,"开头难"是指与采访对象刚接触、采访开始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面对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更是如此."开头难"问题解决了,后面的采访一般会顺利很多,所以作为记者很有必要研究"开头难"问题.解决"开头难"问题主要是对采访对象采访前的心理、行为要有所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照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191-192
采访技巧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从掌握"问"的方式、"听"的技巧和"看"的诀窍等方面讲述说明,这些技巧对于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以期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提高采访的质量,完成既定的新闻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新闻报》"窃听门"事件在西方引发一场"媒介大地震"。事件始作俑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采访成本。这一事件为我国业内人士认知媒介采访成本及其统筹提供了一份反面素材。媒介采访成本指媒介及其采访者为采访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所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由采访的经济成本、政治成本、道德成本和法律成本等构成。我国媒介采访需要导入成本统筹机制,全面统筹各种采访成本,实现媒介采访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要从采访对象的身上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新闻"宝藏"。"宝藏"的挖掘首先要开启被采访对象的心门,如何使这扇门开得顺利,这就需要有恰当的提问方式。问题提得好,会让被采访对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中有种常见的采访形式,叫做"隐秘采访"也是俗称的暗访。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比如在一件"医疗纠纷"以病人家属身份,与医院方面对话,或者比如以购房者的身份到售楼处假装买方以套出对方本应对购房者所说的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媒体公众性质的缺陷,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近来"暗访"这种形式的采访,又演变成了"无间道"——卧底采访。记者干着警察的活儿,"新闻爆料人"成了"线人","记者"化身为"卧底",然后将所获取的画面展示到电视画面中,或者报纸网站等媒体中进行传播,确实博的了不少眼球,使得卧底采访愈发流行,然而卧底采访使用失当,会给媒介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的不利影响,并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诸多法律问题。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卧底采访的案例,分析卧底采访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14.
(上接2007年第11期第41页)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采访要用"眼耳手嘴"。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以提高采访效率。  相似文献   

15.
因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而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隐性采访这一争议不断的采访手段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3·15"晚会所使用的新闻调查方法为典型案例,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综合分析媒体使用隐性采访的原因,并对隐性采访进行职业伦理思辨,提出运用隐性采访的必备前提,进而得出慎用隐性采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提问"是记者采访时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挖掘新闻事实,使报道更加细致化、深刻化。因此,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采访时的提问艺术,根据采访对象和想要获得的信息,随时调整谈话方向,灵活应用多种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提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采"和"访"以及"采访"的词义探源,厘清新闻工作中采访的完整含义。  相似文献   

18.
温馨 《今传媒》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19.
两次"茶水发炎"事件相隔5年,但却在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具体手段方面惊人地相似。表面上看,两次事件的讨论焦点似乎集中在对"隐性采访"正当性的争论上,但仔细分析后才发现,真正引起关注的其实是"以茶当尿"这一细节设计而非隐性采访方式本身。"以茶当尿"的手法,暴露了记者的"外行",夸大了隐性采访方式在程序上的非正义特征。表面上看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实际上还反映出医疗报道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越 《新闻传播》2016,(4):83-84
社会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记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取一手资料,采用了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因为其隐蔽性,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但如果电视新闻记者不能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不仅不能实现新闻的价值,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根据隐性采访的特点,分析了在隐性采访中把握"度"的重要性,并说明了记者应当把握好哪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