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语文教学操作观属于学科实践论层面,是在语文教学观之下的微观应用层面的观念,它体现为对具体教学内容与教法的认知,直接呈现在教学实践中,是教师们最关注的部分。一、教学内容观1.三维教学目标观。自从新课标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之后,几乎所有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都按照"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2.
三维目标理论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性的应用,但观其实施的效果却不尽理想."三维目标"的实践之所以会存在如此困难,这与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论的理解不深、推广不力以及思维训练的忽视等有相当大的关系.本文着重从"三维目标"实践所遇困难出发,仔细分析了困难造成的各个因素,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寻求"三维目标"达成的突破口,为高中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践浅要阐述了相关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呢? 一、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教学观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传统教学观和应试教学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为教而教,固守"教师一知识一学生"的教学路线,忽视了"学生学会"这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师生关系紧张.因此,我们必须摈弃陈旧的教学观,真正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如何实现地理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科学设计全面、具体、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这是地理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最优化的必要前提."全面"主要指三维地理教学目标,不能有所缺失.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更新"知识和技能"目标,更要重点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特别是加强长期缺失的地理美育目标.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为每一节地理课导航.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前化学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订研究,发现教师将"三维目标"误读为"三维教学目标"情况严重,且存在着三个维度目标机械割裂与空洞教条等误区.教师理论修养缺失是教学目标制订存在误区的根本原因;认识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选教学内容和整合学习方式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理解和掌握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内涵和特征;深入分析"三维"目标的背景和不平衡性;要特别着力"三维"目标的设计和落实.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提出是从实践中而来的,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所以,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7.
三维目标的课程观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了我国课程与教学概念的重建,导致了课程观、教学观、知识观等方面的转向。从课程观的视角,观照当前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转变;诠释新课程"三维目标"丰富的课程现转向的内涵,从而认识"三维目标"内在的整体性、全面性、统一性和时代感;揭示"三维目标"与传统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认清它对于传统教育目标的超越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教师需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正确把握历史课程目标与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确立整体的三维教学目标观,尽快走出这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作者在有效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稿。作者长期从事教学改革研究,他从中日两国课堂教学比较开始,对“三维目标”进行了重新的界定,认为“三维目标”超越了以往传统的理论和“学科观”,体现了当代教学论的内在价值。同时,对“三维目标链”的研究则是一场教学思想的革命,为教师打造了一双慧眼。  相似文献   

10.
三维教学目标的三位一体不是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层面的三位一体,而是课程或知识层面的三位一体。据此标准就不难发现,当下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既有知识与技能阐述得空泛、模糊之缺陷,也有把"过程与方法"当作教或学的"过程与方法"之错位,还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想得孤立、抽象之虚无。究其原因,既有用教学思维置换课程思维之习惯,也有对知识本身的静态理解之流俗,还有教学目标制定的惯性之使然。因此,矫正三维教学目标表述的偏差,就需要培育课程思维,廓清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确立新的知识观,洞悉知识的"四层面"和"四水平";掌握三维教学目标研制的要义,清晰、正确地表述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