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龙国 《红领巾》2004,(3):143-145
河南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河南城镇化进程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河南的城镇化进程,重点是小城镇建设.目前在河南小城镇建设中存在较多问题,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一要科学规划,因势利导,塑造特色.二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三要加快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四要建立并完善农村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五要搞好小城镇发展中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把重点放到发展小城镇经济上面,宜农则农,宜工则工,要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城镇居民投资;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设小城镇。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2~2013年统计资料,以云南为例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表明:1.城镇化和经济发展间存在复杂多变的耦合关系;2.政府政策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3.其协调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对此,发展较好的地区中心城市,应注重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城镇化水平限制经济发展的地区,应消除限制因素,发展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均较低的地区,应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小城镇,以此推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目前仍然比较低,城镇化进程也遭遇诸多困难。作者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提出注重产业培植、强化制度创新和发挥特色来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背景材料】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材料二: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日渐成熟。“十五”期间要不失时期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因此各地正在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城镇体系。作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社区教育如何应对和调适,以促进本社区的城镇化进程,是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江苏省社区教育的开展情况,略作探讨。一、城镇…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城市化进程,其中措拖之一是重点发展小城镇。内蒙古有建制镇314个,主要分布在旗县行政区内,其发展方向和步伐主要受旗县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影响。要想推动小城镇发展,首先要制定旗县城镇化发展战略,通盘考虑小城镇发展的相关问题,以此指导效县城镇化进程。因此,旗县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内蒙古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依据我国国情与各地实际情况,我国各级政府有必要遵循突出小城镇特色原则,合理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做好小城镇形象设计,推动特色城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加快的势头。但是,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水平依然明显滞后。因此,加快推进城镇化,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应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出发,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措施,特别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教育发展,积极培养人才,加大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力度,促进内部积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与其它发害地区在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1.
乡域城镇化是通过发展乡村经济的途径,将现有乡镇内的经济发达的空间聚落建设成为城镇,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农村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的非农人口的城镇化模式。此模式具有现实根据,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具有特殊价值。乡域城镇化的成功取决于合理而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只要通过人力值域约束路径将农村农业人口转移成乡域城镇的非农人口、通过乡域城镇立体层序建设路径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就能有效地实现乡域城镇化。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经济相互促进,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老河口市和襄阳县依托农产品、自然资源和农村劳动力优势,形成以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贸易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路。以农兴镇、以镇促农,实现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两股经济潮流:城镇化浪潮和旅游热潮,催生了旅游城镇的诞生,这是当今中国的一件重大经济事件。旅游城镇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和旅游业的主导形式之一。旅游城镇不只是一个务虚的概念,它需要一定"资源基础、产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才能成为旅游城镇。旅游与城镇之所以能够联姻,是因为二者具有"统一性、矛盾性和矛盾统一性"哲学渊源,处理好这三大关系对把握旅游城镇的主要矛盾和运行规律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城乡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城市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结构转型是城乡结构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运动过程,这种转换主要是通过城市化过程实现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不同于东部地区的特点,因此,内蒙古的城乡结构转型主要应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来实现,把重点放在提高和扩大现有中心城市和培育发展新的经济中心上,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龙岩市域小城镇发展态势看,龙岩城镇化已经到了加速发展阶段,中心镇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节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应加快推进。新时期加快农村城镇化,应着眼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镇的整体规划,从创新管理体制、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投融资运作、灵活用地政策、加强人才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中心镇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墨玉县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认真研究城镇化建设问题,不仅是为政府正确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本文研究了墨玉县城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培育小城镇经济是推进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本从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出发,指出小城镇经济发展应遵循的基本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城镇群或重点镇的培育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方向;乡镇企业是推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并进一步探讨东西部地区在发展道路上的不同定位。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应对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社会各界对与之相关的基本要素缺乏厘清,致使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留存不少误读与疑问。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地发展新型城镇化。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就要遵循“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原则,科学地认识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正确地处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农民市民化、新型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城镇群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的道路并非是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选择,根据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深入分析浙江桐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认为桐乡市域城镇体系具有中心城市能级低,次级城镇缺失,城镇规模偏小,城镇体系发育不全,小城镇功能趋同、职能单一,城镇化水平不高且地域分布不均等特征,并据此提出了以构建城镇组团为重点,构筑城镇新体系;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城乡网络系统,形成以城镇组团为依托,发展轴线清晰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等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