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弘扬、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已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作为主体,他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是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主体,是自我改造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作为客体他即是教育者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也是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对象。作为被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即他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追求来选择教育影响,并内化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是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地教导,更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提出: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作为主体,他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是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的主体,是自我改造与自我发展的主体。作为客体他即是教育者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也是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对象。作为被改造和塑造的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即他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追求来选择教育影响,并内化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是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地教导,更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在其深层含义上是一种发展哲学,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教育创新,要把握其内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从哲学层面上深化对高校思想教育创新的思考,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思想教育的基本理念,将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利主体和发展主体,把塑造人与为了人、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用唯物辩证法总揽高校思想教育创新,正确处理思想教育中关涉全局的若干重大关系,构建高校思想教育的新思路、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名刚 《教育探索》2004,2(8):94-96
主体性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当前并行的热门教育话题,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如何融三者于一体,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的重要问题和重要课题。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弘扬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主体性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展其主体能力和塑造其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郑奇 《湖北教育》2007,(11):9-10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一切教育活动中,人无疑都处在中心的位置。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钮克芳 《考试周刊》2008,(52):13-14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在其深层意蕴上是一种发展哲学。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把握其内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义,从哲学层面上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将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利主体和发展主体,把塑造人与为了人、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用唯物辩证法总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涉全局的若干重大关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学生主体人格、推动学生主体行为特征和能力发展的现代教育。高校在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强化和建立有利于学生主体教育的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教育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潘春姐 《考试周刊》2009,(20):54-5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按预定的标准去“塑造”人、“培养人”、“约束”人,还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说后者更符合人性。教育是通过“流水线”生产“标准件”,还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和现实发展水平去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各具个性的发展主体?应该说后者更符合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13.
从主体理解的视域、预期、选择和传播等方面分析教育意义的生成可知,教育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的理解才能塑造人,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精神发展的过程,教育通过理解而培育人的精神,形成人的整个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得以确立,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现阶段,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老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幽默——调解课堂氛围的最佳魔法一名小学生在《假若我来当校长》的作文中,这样写道:让那些终日板着面孔,永远不苟言笑的老师下课!是的,幽默能给学生带来欢笑,带来理解,带来信心。幽默是调和师…  相似文献   

15.
<正>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  相似文献   

16.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只有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才能,才能真正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落到实处,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主体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对人的本体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那么什么是主体人格?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能动发展的生命体。他必须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7.
<正>1.将学生视作发展性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和主体。以往的教育观将学生视作静态的、无思想的"物"体,将大量的间接知识灌输进学生脑中,造就了一大批无法适应社会的"机械"人。而如今,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态势下,这种塑造人的方式已不能造就社会所需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倡导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时刻要以保证学生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这就是所谓的主体教育,即"是以尊重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特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