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论砚十二品     
刘克唐先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我国治砚领域的领军人物,上世纪70年代就已闻名。他砚刻得好,刻法质朴简练,寓意深邃,在治砚界有很大的影响。他写的这篇《论砚十二品》打破了治砚艺术史的纵横概念,对砚的优劣进行了整体的赏评。文中既有微观的分析,又有宏观的诠释,读后发人深思。特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蔡鸿茹 《收藏》2006,(5):87-87
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石砚是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该砚屡见著录,流传有绪。顾从义,字汝和,明嘉靖时上海人,曾摹刻《淳化阁法帖》。此砚石鼓文系按宋拓本的字数及原石鼓上的字形、字位排列顺序缩临摹刻的,清乾隆年间发现后,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原文原刻的字位排列,而且有些损泐较甚的字还可据以补充。如辛鼓的“工”字就给清代学者翁方纲以启发,从而才拓出原石鼓上之“工”字。郭沫若著《石鼓文研究》时,亦参照了顾砚本。目前石鼓文的宋拓本均流传到海外,故此砚及拓本的珍贵性、  相似文献   

3.
张春明  张真 《收藏》2006,(4):96-97
山东省海阳市博物馆有一幅《兰亭序》墨拓长卷,非常引人注目。它全长18米,宽0.37米。内容包括:明初周宪王东书堂刻兰亭五种(定武本三,褚遂良本一、唐模赐本一),仿李伯时(李公麟)兰亭修禊盛状图,孙绰后序,柳公权、米芾、宋高宗等有关禊帖流传的诸家传说,赵孟頫十八跋及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益王潢南道人刻石成拓的记述等。  相似文献   

4.
太原 《收藏》2008,(2):124-125
笔者收藏偏爱于古陶瓷、佛像,很少涉猎砚台之类的文房用具,自然谈不上有什么研究。2003年3月的一天,遇一经常存太原南宫古玩市场练摊的老相识,告曰收有一方砚台,问我要否。我说,不妨一看。及至他拿出那方砚台,竟把我吸引住了。砚台长方形,颇为厚重,四周刻满铭文,包浆温润、熟旧,触之细润如肌肤。其通体紫红色,砚身则有一道镶有黄边的绿带子,甚为奇特。此砚如此简洁古朴,  相似文献   

5.
任旭华 《收藏界》2013,(12):110-112
东汉马三志刻石,原石藏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石高107厘米,面宽25厘米,厚37厘米,上刻文字五行,共计九十八字。文字下方刻人物一尊,两侧刻连璧纹,整体庄重朴实。  相似文献   

6.
笔、墨、纸、砚是我国最古老的书画创作用品,被称之为“文房四宝”。随着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后来又有了砚匣、笔洗、笔格、水丞、镇纸等用品,而精美的刻铜墨盒因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成为文房用品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张阅阅 《收藏界》2010,(1):112-113
好友珍藏有一方古墨砚藏品(图1),长24厘米,宽15厘米,厚5.5厘米,重3.3千克,形似砚实乃古墨。“砚”面左上方有“竹林大士出山图”和“程氏君房”字样和款名。砚的中心边缘上下左右及四周边缘有各种人物69个和大象、牛、马、鹤、兔、鸵、鸡等纹饰,图案纹饰精细,神态生动,砚底背(碑)有明永乐朝翰林侍读学士曾桀“竹林大士出山图赞”近300字的题跋,  相似文献   

8.
《收藏界》2007,(10)
笔者收藏的砚台中有一方小巧玲珑、精雕细琢、让人爱不释手的袖珍红丝石砚。此砚呈上窄下宽十分匀称的梯形,配有精制的红木盒。砚长8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4.5厘米,厚0.7厘米,重43克(见图)。砚面上分别雕有砚堂、砚池、砚额、砚岗和砚边,在比较小的砚  相似文献   

9.
万新华 《收藏》2017,(1):18-23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上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2位文士贤达集聚兰亭,作修禊之会,分坐曲水之旁,以觞盛酒,置于水上,一边喝酒,一边吟诗,发表时评,即兴写下诗篇37首,后编辑《兰亭集》,推举王羲之写序。  相似文献   

10.
汪云孙 《收藏》2009,(11):100-103
关于歙砚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从出土的一枚西晋永嘉元年便携砚提供的信息入手,对古歙州歙砚和龙尾山歙砚及其所珍藏歙砚作了一番梳理,从而对歙砚的起源有了比较明确的判定:古代原歙州范围的歙砚起源于汉代,而龙尾山歙砚则起源于唐代。两晋以降,历代应该都有系绳便携砚的流传和使用。大约在宋代,由于携带、使用、制作上的不方便,便携砚的砚片开始被淘汰。明清时,便携砚的使用更是达到了墨书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些理解对于从事歙砚收藏的朋友会有些启迪。  相似文献   

11.
王祖伟 《收藏》2009,(12):102-104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后汉许慎称:“砚,研也,和墨之具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发掘的一座五千多年前的墓葬中出土一块带盖的石砚,掀开石盖,砚面凹处有一石质磨杵,砚旁有黑色颜料数块和灰色陶质水杯,这是一套较完整的绘陶工具。  相似文献   

12.
仲威 《收藏》2015,(1):75
上海图书馆藏《福禄寿三瑞砚》拓本,卷轴装。上方为砚台拓本,砚池作玉圭形,其上刻蝙蝠、玄鹿、夔龙三瑞图,恰与"福禄寿"谐音。砚台底端之边侧刻有"钱塘黄易珍藏"楷书六字。卷轴下方为砚台盖板拓本,盖板上刻芭蕉叶一片,叶片上留有翁方纲题刻。翁方纲与黄易是金石挚友,有不少二人之间往还的手札诗文、金石题跋、砚铭题刻等传世。该卷轴画芯宽29.5厘米,高116厘米。依拓本观之,砚台宽16厘米,长33厘米,厚3厘米。黄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浙江仁和(今  相似文献   

13.
2010年5月15日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一行书》中的“兰亭序”,其上的“兰亭序”为唐代摹本,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又称之为“神龙兰亭”。后有人认为是唐代冯承素所摹,也称为“冯摹兰亭”。图1,用2002年兰亭景区管理处发行的《兰亭序》明信片制作。加盖“浙江绍兴,兰亭2”首日邮政日戳。  相似文献   

14.
砚台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古代艺术品,它穿越千年时空,传承历史文化,历朝历代都受到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追捧。什么样的砚台才是好砚台?虽然没有具体的标准答案,但砚学界一直奉行着这样一种共识:质地以端、歙、洮、澄"四大名砚"为佳。笔者在此介绍一方"唐纯黑莲花瓣形龙尾歙砚",只要读懂了它,我们就会知道今天市场上那些雕龙刻凤的砚台,与流淌出唐宋辉煌的古砚相比,逊色的不仅仅是落后  相似文献   

15.
安仲印 《收藏》2008,(2):127-127
笔者收藏有一方抄手澄泥砚,胎质坚细,呈蟹壳青色,表面包浆如涂一层银,古色古香。砚面呈梯形,长13.9厘米,前宽8.3厘米,后宽9厘米,厚1.8厘米。砚堂与砚池相通,为淌池式,两边框宽0.8厘米,前后框宽1.1厘米。从砚堂至池底坡度较大,墨池较深,池底圆滑,线条优美生动。砚四侧自上而下内敛,砚面尺寸大于砚底。砚面前段中部挖空处中央有一长方形戳记,  相似文献   

16.
曹隽平 《收藏》2015,(7):100-104
余自幼习书,收藏亦20余年,除书画外,亦好藏砚。年轻时曾置砚于枕底、床边,半夜起来如厕,都要深情地望上两眼,方才入睡。砚贵有铭,余嗜书法,因而对有铭文的砚台情有独钟。曾在民间见过孙星衍、阮元等人的砚台,无奈卖方见我出价不菲,料到是贵重之砚,反倒不愿转让与我了,故抱朴斋所藏无名人、大家旧砚。然敝帚自珍,愿将几方铭文砚与诸君分享。  相似文献   

17.
《当代体育》2009,(1):F0003-F0003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常见的一种,剪纸艺人使用简单的剪刀、刻刀,运用剪、刻、撕等手法对纸张进行镂空加工.其作品有着非常浓厚的装饰效果,在平面上剪出的人物、花乌、虫鱼,具有独特的刀剪味和朴素夸张的美感,是画笔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18.
李霞 《收藏》2009,(7):154-157
人称孙轶青老先生为“砚痴”,他笑呵呵地接受了。 在那满壁樟香,步步为书,触手为砚的书房里,85岁高龄的砚翁,并不蹒跚的脚步,仍旧乐呵呵地搬东挪西,让八大山人砚、纪晓岚砚、吴历观、邓石如砚……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20,(6)
正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亦称"研"。早期砚,形态简约,用一块小研石压墨丸研磨成墨汁。到汉代,砚有了雕刻纹饰,加上人工制墨的发明,墨块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研磨,由此便逐步发展起来,种类增多,出现了铜砚、陶砚、徐公砚等。六朝至隋朝,陶瓷业成熟,瓷砚成为突出品类。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发展,文人雅士对砚台的需求大量增加,出现了端砚和歙砚两大种类。明清时期砚材更加丰富,出现了玉砚、铁砚、水晶砚、象牙砚等稀有材料制成的砚。尤  相似文献   

20.
一对鸳鸯砚     
张亚彬 《收藏》2007,(9):125-125
最近在古玩市场上看到了一对端溪水坑砚。卖主讲,这是一对鸳鸯砚,不能拆开卖。并说这是主家的意思,拆散了太可惜。大大增加了我收藏这对鸳鸯砚的兴趣,于是我拿在手中细细端详起来。两方砚个头不大,均为长14厘米,宽9厘米,厚2厘米,墨池与墨堂构成一“吕”字形,又像人的半身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