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于秀  张颜 《出版参考》2004,(9):9-10
我们俩原来都是医院外科的主治医生,生我儿子1岁多一点的时候,院里有一个到日本学习的名额,本来按资历是我去的,可是考虑到孩子还小,我主动向院方请求让丈大去,后来,他便去了日本。  相似文献   

2.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进攻中国首都南京。先来飞机轰炸,接着水陆并进,向南京猛攻。当时我们夫妻在江宁县横溪镇当教师。12月5日,校长袁元从外面回校,惊慌地说:“南京危险了!我们赶快离开这里。”他的家在天津,关山遥遥,兵荒马乱,单身独自不敢走,我的丈夫陈品竹让他随我们先到盐城。  相似文献   

3.
1月23日重庆晨报7版“贫穷父亲下跪为儿子赎罪”一文,报道少年杀人犯父亲在法庭上为儿子下跪赎罪一事。被少年犯杀死的是一名少妇,她和丈夫十分恩爱,丈夫原计划春节接妻到湖北永远结束分居。妻子突然被杀后,7岁儿子整日向爸爸要妈妈.丈夫无言,他想念妻子,父子俩常常抱头痛哭.情形很惨。  相似文献   

4.
乐观人生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他的老伴一再劝说让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推来推去,直到迫不得已,他才向老伴保证:等小儿子结完婚,一定去检查。在他小儿子结婚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后来,他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做了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他的家人惊呆了———老人患肝癌,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他的儿女们决定瞒着他,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家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只字不提有关癌症的事,只说是肝部发炎。老人看上去是相信了,因为他依旧整日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5.
出口在哪里     
一篇日本小说,写一个探险者牺牲在山洞的一条地下河里,临终前他给儿子写了几句话,用羊皮纸包紧放进河里.几十年后他的儿子落到了这张纸条:"有时候,就算知道没有出口,我们也要尽力去寻找.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8,(5):59-59
施氏与孟氏——管理都是有“背景”的哲理的故事 鲁国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好学儒家仁义之术;另一个儿子爱好军事。好学儒术的那个儿子,用他的儒家思想去游说齐王,齐王采纳了他的意见,叫他做了儿子们的老师。爱好军事的那个儿子到了楚国,用他的法家主张去游说楚王,楚王很高兴,叫他担任军事长官。他们赚的钱,使家庭很快富裕起来了,他们显赫的爵位,使亲属们也觉得荣耀异常。  相似文献   

7.
柳红 《出版参考》2009,(7):47-47
2003年以前,我应该是那种在别人眼里幸福的女人吧!丈夫是北大一个系的主任,儿子子尤聪颖可爱,那时的儿子虽然还未像后来那样出名,但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他早已是个小有名气的天才了。  相似文献   

8.
丈夫光雄告诉我,独居在东京的婆婆今天给他挂了电话,说明天就要进医院动手术。丈夫一脸的愧疚,已70高龄的婆婆膝下只有光雄一个孩子,在她最需要亲人安慰的时候,做儿子的却不能陪伴在老人的身边,这总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9.
赵蘅 《中国档案》2006,(6):63-63
做下面这件事时,我们之间尚没有越过纯洁的同学关系。一天,下完晚自习他又约我去四楼。看来他是有准备的。他带来他的父亲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匕首,说现在加勒比海危机,美帝侵略古巴,我们作为团员该做点什么。我和他在一起从来是只会点头、摇头,在我心里他的主张总是对的。这会儿,他率先做出榜样,先往自己的左手背卜划一血口。我随即,也是长这么大第一回勇敢地拿起了匕首。  相似文献   

10.
前年底我家属临时来队,事也凑巧,来队的第三天,基地宣传处要我到海军报社学习,看着疲倦的妻子和刚满3岁的儿子,我真不忍心让他们回去。等我给妻子说明情况后,她却面带笑容地对我说:“永军,你去学吧,俺娘俩明天就回老家,到报社学习是领导对你的信任,俺苦点累点没有啥。”听说要回去,儿子不干了,他拉着我的手说:“爸爸,坐火车人多,俺妈和我是站着来的,我不回去,不回去!”我没法回答儿子,只是紧紧地把儿子楼在怀里,眼眶里浸满了泪水。妻子决意第二天就走。坐在去火车站的公交车上,儿子问我:“爸爸,咱今天上哪儿去?”…  相似文献   

11.
王纯才 《传媒》2001,(5):20-22
A.读梁衡 认识梁衡是在1995年春天的北京。那天他刚从日本访问归来,一见面,他平易近人、质朴敦厚的样子让我惊讶。从那以后,我开始读梁衡的书。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我每次到北京,都要拜访他,他总是乐于接待我。言谈中,他  相似文献   

12.
22年前,盛春廷的妻子、沈阳市经贸委外资部经理何薇,拿走家里值钱的东西,抛下深爱她的丈夫和还在吃奶的儿子,叛逃到美国。此后,在漫长、艰难而屈辱的日子里,盛春廷与儿子相依为命,没有再娶。谁知,21年后的一天,盘春廷突然接到何薇的电话,乞求他接受她的忏悔,让儿子叫她一声妈……官员妻子出国叛逃,可怜父子负辱相依为命2004年6月的一天,盛春廷接到大洋彼岸的前妻何薇的来信。信中,何薇要儿子去美国发展。盛春廷看着信,百感交集,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  相似文献   

13.
周星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他的无厘头或者说后现代主义解构手法的后面,我们了解到:原来好的喜剧是应该让人流泪的."我是一个演员",这是<喜剧之王>里的台词,这无疑也是周星驰的自我评价.让人不禁想到了日本著名电影人小津安二郎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我一向对人说,我什么都不做,只做豆腐,因为我是个纯卖豆腐的人."  相似文献   

14.
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吃完午饭我们驱车去卢赛恩.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历史名城。 几天前儿子在网上预订了旅馆。他对我说:妈.我们到卢赛恩就住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监狱旅馆.价格特便宜.只需50瑞士法郎一天(合人民币325元),你介意吗?我说:我不介意.很有创意,去见识一下也蛮好的。这是一座由监狱改建而成的旅馆.监狱始建于1860年,后来又两次扩建.  相似文献   

15.
1984年出生的日本青年加藤嘉一在中国生活了9年,并在这里开启了他的人生事业,如今他虽要远赴美国,但他说,"我最担心的,是被中国封杀,那我的命运就结束了,是吧?"7月26日这天的北京,阴沉沉的,闷热,随时可能从厚实的乌云里落下的雨水,就像阁楼上的第二只靴子,让人有种焦虑的期待。此时,加藤嘉一坐在东三环建外SOHO的某处咖啡馆里,隔着玻璃窗望着北京。这个1984年出生的日本青年,在北京住了9年,即将在8月6日离开,去美国哈佛大学做中国问题和中美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5月12日,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比32年前唐山大地震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经批准,5月13日,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相似文献   

17.
访日即景     
不久前,上海市友好代表团去日本访向。在从东京机场去旅馆的路上,两位日本记者同我们的代表坐在一辆车上,一路上边看边谈。有一个景象引起了我们一位代表的注意:不少人家的房门口都竖着一根旗杆,挂着一串各色的“鲤鱼”。他便问日本记者,这是什么标记?他们说:从四月五日到五月五日,是男孩节,凡不满十岁男孩的家庭都要挂“鲤鱼”,红色代表母亲,蓝色代表父亲,小黑鲤代表儿子,这同中国“鲤鱼跳龙门”、“望子成龙”的意思差不多了。第二天日方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中,不仅写上了他们交谈挂“鲤鱼”的材料,还评论说:“这反映了中国代表对日本风俗的关注”,用了“这是什么?”作副题,十分醒目。使我们这位代表很有感触,没想到我们出于好奇的提问,成了他们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8.
望夫成龙     
我和丈夫青梅竹马,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班同学。后来,他当兵接着上了军校,我也如愿以偿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在长达7年的鸿雁传书中,我们的友情渐渐发展成爱情,携手走进幸福的婚姻殿堂。  相似文献   

19.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20.
“学习,永远不晚”这句话,是我去《解放军报》学习前,丈夫送我上车时对我说的。从此,我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并时时用这句话鞭策自己。今年9月初,我欣喜地得到一次去解放军报社学习的机会,这对于已28岁、有丈夫、有儿子、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我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艰难的跋涉。一年前,当丈夫还在浙北的一个小岛飞行场站工作时,我常在工作之余,夜晚孩子入睡之后,拿起笔写写划划以消除空闲时光的寂寞,偶尔间也有几篇小稿在《人民前线》、《解放军报》变成了铅字,原先的随意写划意也渐渐转变成一份不可缺少的热爱。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