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能力鉴定是工伤保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重要依据。今后,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有望在90天内完成。目前我国对于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时限并未做出统一的规定。今年2月18日,人保部和原卫生部两部委下发了关于《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对劳动能力鉴定的适用范围和程  相似文献   

2.
煤炭企业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频发,早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三位一体"的煤炭企业工伤保险体系研究以及在煤炭企业实施工伤预防的重要性分析,提倡构建以科学的工伤预防体系为先导的工伤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3.
理论和实践中对见义勇为致伤能否纳入工伤争议不断,最高法指导案例94号明确了单位职工因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受伤应视为工伤。但是,见义勇为工伤认定与视为工伤认定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厘清,前者在"三工原则"上均存在特殊性。因此,在中国工伤制度下,理应进一步从单位职工、用人单位以及工伤保险行政部门三个方面来审视见义勇为工伤认定的必要性。因而,职工见义勇为,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积极制止违法犯罪行为而受伤应当视同工伤,进而完善见义勇为者权益保障的社会救济机制,此举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之后,我国工伤认定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2005年全国的工伤认定申请是50万件,而到2008年底就达到了90万件.在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其实饱含了一个又一个工伤职工的辛酸和眼泪.  相似文献   

5.
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职工就可以申请工伤认定,并由此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这是《工伤保险条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工伤医疗待遇是工伤保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工伤医疗费用的结算方式主要还是借鉴医疗保险的结算方式,以按服务项目付费为主.由于本身固有的缺陷,这种结算方法造成了医疗费用的上涨.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各地开始引进DRGs支付体系,即按病种分类付费.结合工伤医疗本身具有的病种单一,工伤治疗对应的协议医疗机构的科室单一,行业、区域性明显等特点,工伤医疗更适合于采用DRGs支付体系进行医疗费用的结算.目前在我国工伤医疗中实行DRGs支付体系还具有很多的困难,文章对此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伤保险条例》在实施的近7年时间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工伤认定48小时的规定在实践中暴露出的弊端较多,与我国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宗旨不相适应。因此,我国现阶段有必要借鉴较为成熟国家的"工伤认定"制度标准,以完善我国工伤认定条件,使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更具有"人性"。  相似文献   

8.
工伤保险法是社会保险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条例》中对劳动者的工伤赔偿范围和力度都作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工伤保险在具体实施中有很多弊端和缺陷,工伤职工不能及时得到赔偿金,有的无法得到赔偿金。实践中应从工伤保险基金征缴、工伤赔偿维权程序、工伤认定时适用法律三方面保障工伤职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要责任交通事故应认定为工伤。上下班途中是指合理的上下班时间和合理的上下班路途。非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责任类型应当包含: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上下班途中因交通事故工伤发生的主要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还有部分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工伤赔偿制度是一种工伤保险补偿制度。现阶段适用的是双轨赔偿模式。即参加工伤保险与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劳动者采取的是两种不同的赔偿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有其深刻原因,但同时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文章分析了其成因、危害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何俊玲 《考试周刊》2011,(32):238-239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用人单位或者第三人的侵权导致职工工伤的情况屡见不鲜,对受害职工的权利救济模式,我国理论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一,司法实践中法院的处理方式更加混乱,甚至相同性质的案件在不同地方、不同法院的判决上差异甚大。这既不利于法律的统一和和谐,又不利于对工伤职工权利的保护。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赔付模式加以阐述,分析利弊,以对我国将来的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阐述了煤矿企业工伤保险、工伤预防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煤矿发生工伤事故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煤矿工伤预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已被纳入工伤补偿范围。虽然司法解释对“上下班途中”的含义已有细化,但“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简单表述难以形成统一认定路径,导致各地法院易产生冲突判决。除上下班目的之外,职工通勤途中怀有其他目的、从事其他活动而遭受事故伤害的情形时有发生,造成工伤认定难度加大。通过文本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司法解释条文无法应付实践中纷繁的案件类型,职工上下班途中的“第二目的”呈现出多样化、琐碎化的特点。为纾解实务困境,扩大工伤覆盖范围,有必要对“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概念进行界定和重塑:“第二目的”若满足“顺带性+经常性”或者“顺带性+正当性”的构成要件,即可被纳入工伤认定的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14.
工伤赔偿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最具实践性的问题之一.工伤保险制度是对劳动者或其供养家属在发生工伤后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制度.但由于用人单位不履行为劳动者参保的法定义务,使劳动者丧失社会保障.工伤赔偿案件是对劳动者这种权利的救济途径.本文以案为例,探讨工伤赔偿的程序与实体问题.  相似文献   

15.
工伤认定申请时效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认定是给付工伤待遇的前置程序,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是工伤申请主体申请工伤的期限,超过其期限。有关主体便丧失工伤申请的权利。因而,工伤认定时效的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工伤职工切身利益的维护,而我国工伤认定时效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对其性质做出界定,然后对其起算点、中止、中断等问题作出新的规定,以符合工伤立法的目的和宗旨。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9,(2):65-68
工伤认定是获得工伤救济的前提条件,是启动工伤赔偿程序的首要环节。201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出台,对工伤认定的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在现实中有关工伤认定问题的关键因素如"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上下班合理路线""因公外出"等还存在一些争议,对工伤认定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职工在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后被认定工伤,享受《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的工伤待遇,工伤职工与企业就工伤待遇达不成协议,通过劳动仲截,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8.
工伤赔偿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最具实践性的问题之一。工伤保险制度是对劳动者或其供养家 属在发生工伤后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制度。但由于用人单位不履行为劳动者参保的法定义务,使劳动者丧 失社会保障。工伤赔偿案件是对劳动者这种权利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就业形势的多样化和劳动关系的复杂化,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障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暂时不能参加工伤保险,使得其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亟待出台。制度的设计既要保持与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衔接,又要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了社会保险中,工伤保险的现状,从医疗康复、技能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四个方面论证工伤康复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隐患和不足,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健全措施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