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今传媒》1997,(1)
去年2月,我被西安日报、晚报评为1995年度优秀通讯员,并获得新闻报道一等奖,同时被西安日报周未经济版评为优秀撰稿人,我的心情很激动。在一次和西安日报周未经济版编辑张浩然同志交谈时,流露出对报社的编辑和其他同志的感激之情,不料张浩然同志却说,要说感谢...  相似文献   

2.
任仲夷同志因病逝世了,噩耗传来,不胜哀悼!此时此刻.不禁使我想起了20多年前《羊城晚报》复刊初期.他首次前来报社视察的那番情景。  相似文献   

3.
邓拓同志是党的新闻战线上的一位卓越的领导人,笔走龙蛇,文论纵横,二十几年如一日。在战争年代的晋察冀日报,我曾经有幸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三年。当时我刚到报社,对于办报完全是外行。三年中间,邓拓同志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但飞驰的岁月却卷不走他的优秀品格在我心头留下的印记;每当和报社同志们一起忆起有关他的往事,反觉得更加鲜  相似文献   

4.
今年1月2日.省委书记李建国先后到陕西日报和省广播电视单位看望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和大家座谈。他在陕西日报的重要讲话。内容涉及整个新闻宣传工作,对全省新闻战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刊现将这个讲话全文刊登.望各新闻单位组织学习,予以落实。—一编者今天到报社来,主要是看望坚持节日值班的同志,并通过大家祝贺报社的全体同志新年愉快、阎家幸福。我每天都看陕西日报。在天津,1992年以后我分管意识形态工作,对报社的工作是有些了解的。一手报纸不容易.要干好更难。一年365天.天天出报.要求一点差错都不出很难…  相似文献   

5.
邱沛篁 《新闻界》2001,(1):38-39
许川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作为一位党的宣传工作战线领导干部、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热情关心和支持新闻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二十年前,我参与筹建的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次招生了。 1981年 10月 5日,我带领刚刚考入川大新闻专业学习的 80多名学生到四川日报参观访问,时任四川日报副总编辑的许川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先请报社的李策同志陪同我们到各个编辑室和排字、印刷车间参观,了解一张报纸诞生的各个环节,然后在报社编辑部二楼会议室与大家亲切座谈。他向大家讲述了四川日报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6.
我与许中田同志在工作上接触较多,他担任副社长时分管离退休干部局,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后来他担任社长时,我已调人事局,又经常向他请示汇报人事工作。在多年的配合工作中,我感到许中田同志是位可敬的好领导,也是位可亲的好兄长。政治意识非常强1996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来报社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一周年时,许中田同志提醒我们说:"那是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党的一件大事。期间报社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我们怎么用实际行动与党中央保  相似文献   

7.
高平曾是《西安晚报》的副总编,陶光明当过摄影部主任。这两位“老记”已先后故去了,而我却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总想写点什么。高平曾在一篇随笔中描述自己像日本人:矮而胖、啤酒肚、近视眼.和日本人一道去博物馆游览.没人会把他当作同胞。写得幽默而传神。其实.高平是一位极和善、极有思想和才华的文人。每次我到报社送稿见了他,他几乎都要讲:“茂林.要写!要币断地写!”记得九四年国庆前,报社让年轻记者赵勋写专稿,赵勋找到我,我俩去太华路、自强路街道办事处找知情人和居委会的老大妈们采访了两三天,回来后越勋执笔写了《道…  相似文献   

8.
2000年国庆节以后,我就被抽到高等学校搞“三讲”教育巡视工作。那天,巡视组一位同志告诉我:“听说你们报社一位老副总编去世了,姓陈。”退下来的老总只有一位姓陈,就是陈锐同志。前不久我还在院里见过他,又没听说他犯病,不可能吧 ?立即给办公室主任王继德打电话,天哪,竟然是真的 !  陈锐同志一辈子从事新闻工作,对河南日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有威望、有影响的老报人。我和他早就认识,但是,真正相知相熟、过从密切,是我到河南日报工作以后。  1990年 9月,在住院治病期间,得到要我去河南日报工作的信息。它犹如一声…  相似文献   

9.
有幸在李庄同志领导下工作了十几年,他是我的领导、长辈、老师,也是我的同志和朋友.按说我应当称他"李总"或"李老师",但是报社早已约定成俗,众口同音,连工厂的工人都叫他李庄.  相似文献   

10.
1998年6月30日,是一个阴雨的日子。就在这天下午,传来了王立行同志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的消息。报社的同志都被这突来的噩耗震惊了。7月6日,我随报社的200多名同志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向立行同志的遗体告别。我向这位我由衷尊敬的老领导三鞠躬,向他默哀......词时,立行同志积极倡导、支持新闻改革,关心、培养、爱护青年记者的一件件往事,不禁涌上心头,仿佛就在昨天......1982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到北京日报社,感到报社有一种学习、钻研的气氛,我所在的农村部也是这样,对青年记者很信任,很放手。不久,我便接到了…  相似文献   

11.
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年了。我深深地怀念他。邓拓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很有才华,既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我开始认识邓拓同志,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那时担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一九四一年,我在晋察冀边区三专区任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兼任《抗敌报》通讯站的工作。一次,为工作,我应邀去抗敌报社。那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报社住在阜平县山沟里的一个村庄。他身躯瘦瘦的,举止文雅端庄,目光炯炯有神,态度和蔼,在接触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可敬可亲感觉。这就是我第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报》的专职记者最初有三十多人,以后逐渐发展到七十多人,我是最早的记者之一。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这支年轻的记者队伍非常关心,曾多次给我们讲话、开座谈会,谈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有时还让报社的领导同志把他对记者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传达给我们,使我们这批年轻的记者在他的关怀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1955年1月,报社召开记者会,请耀邦同志来给大家讲话,原以为他工作忙,不一定能来,谁知他满口答应,并且讲了一个上午。对于记者的任务、记者的作风、记者的品德、记者…  相似文献   

13.
杨子才同志是一位足勤笔健的老记者.一位忠恳敬业的老报人,一位统领军事新闻大军的老领导。对于我来说.他则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老友与为文做人的良师。子才同志除了履行好一个记者、编辑和报社领导者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办好报纸外.还在杂文及诗歌创作等方面付出了很大心血.写下了大量作品。他的洋洋九册《萤窗集》,足以说明他杂文创作之丰.令人感喟有已。  相似文献   

14.
我恋上“爬格于”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1962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生我、育我的家乡──未央区草滩镇东兴隆村。回村后.我利用工余时间搞宣传工作,并办起了油印小报《东兴通讯》。我们办小报得到了当时下乡记者张扬(现西安日报政法农财部副主任)的亲自指导,他教我们如何写稿、编稿、办小报,如何写新闻报道。张扬同志是我第一个老师,我的第一篇上报稿子《铁人队长》是他帮助我反复修改后上了西安日报。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接着有几篇稿也见报了。1984年3月13日,我被调入未央区委宣传部担任通讯干事,从此,跃入…  相似文献   

15.
忆白石老人     
艾青 《出版参考》2005,(2):42-43
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进门的小房间住了一个小老头子,没有胡子,后来听说是清皇室的一名小太监.给他看门的。  相似文献   

16.
陕北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陕甘宁边区首府,我国民主革命圣地。1938年4、5月间,我代表香港《申报》(上海沦陷,报社迁香港,我为《申报》港版总编辑)在桂林乐群饭店访问周恩来、叶剑英两位同志,经他俩介组后,我到了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再经由林伯渠同志引导,我即同英国大使馆武官参赞斯品列,一道乘汽车前往延安。车行三天,便到达久久仰慕的革命圣地。  相似文献   

17.
邓拓同志是党的新闻战线上的一位卓越的领导人,笔走龙蛇,文论纵横,二十几年如一日.在战争年代的晋察冀日报,我曾经有幸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三年。当时我刚到报社,对于办报完全是外行。三年中间,邓拓同志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但飞驰的岁月  相似文献   

18.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会问:乐小英是全国知名的漫画家,《榆林报》是陕北的一张地方小报,二者会有什么关系?是啊,谁也想不到这位名画家竟和这张小报有过五年的亲密交往。那还是一九八○年春天,榆林报社美术编辑师明林同志赴西安参观美展,巧遇正在西安指导漫画展览的乐小英同志。一天,他们同去乾陵参观,经陕西日报社  相似文献   

19.
我刚到大众日报的时候,听说朱民是报社头号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想知道他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那时候的报社大院,中间有一方高地,植有苹果树和瓜菜什么的.报社的所谓"牛鬼蛇神"们,有时候就在这方高地上劳动.一天,我见有几个人从高地上下来,就问一个同志:"哪个是朱民呀?"该同志用嘴巴一指:"后边那个."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举国上下喜气洋洋迎接建国三十五周年之际,突然传来噩耗:苗风同志与世长辞。新闻战线失去一位精通业务的老记者,一名几十年战斗不懈的老战士。痛定思痛,令人更加惋惜。知道苗风的名字很早了,一直无由觌面。1978年我重返报社以后,他分工上夜班,也很少接触。编辑部的同志都很尊重他,说他是一位忠厚长者。一天,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