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 ,快速读课文 ,看看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生 :共有九个自然段。师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什么?(指名读 ,略)生 :一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森林里有只大老虎。生 :第一句话里还写了这只大老虎在寻找食物。师 :“寻找”是什么意思?生 :“寻找”是东找找 ,西找找。生 :“寻找”是到处看 ,说明老虎饿了。生 :第二句是写在森林里还有一只狐狸。师 :书上是怎么写的。请你读一读。(生读 ,略)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 :有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师 :“窜”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案例一:控制型教师角色师: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本事是什么?生: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师:这是因为——生: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师:对极了。更羸是根据什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的?生: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而判断的。师:这说明更羸观察——生:仔细。反思:这个案例中教师高度控制着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很容易成为消极的听众。案例二:放任型教师角色师: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不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生:不能,魏王不…  相似文献   

3.
李源 《江西教育》2002,(21):29-29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教学伊始教者就直奔文章的中心段———更羸说的那段话,即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其教学片段为:(出示多媒体课件:蓝蓝的天空,飞着一只孤独的大雁,边飞边鸣)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生:用箭射。生:用枪打。生:用弹弓弹。……师:你们很聪明,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大雁射下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请同学们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师…  相似文献   

4.
王美云 《云南教育》2000,(11):32-32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出示课题,学生读题。2.观看课文录像片,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一件什么事。(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综合学生发言,在银幕上映出概括语: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4.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的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重点词句的学习习惯,并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二、讲读课文第9自然段1.自由读第9自然段…  相似文献   

5.
师: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是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放鸟叫录音,配合大榕树上鸟儿活动的录像)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大榕树上有许多鸟在活动;听到了这  相似文献   

6.
正【案例】上教版第二册《王冕学画》教学片断师:文中是怎样介绍王冕的呢?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数一数有几句话。(生读文,数句子。)师: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手势表示。生:四句话。师:现在我请这排的小朋友一人一句开小火车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想:这四句话分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以学生自读自议为主线,读中激情,读中悟理。【设计特色】丰富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流程】一、设置问题,导入全文1.引出课题:惊弓之鸟。故事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为什么能代代相传?(引导学生理解这则成语的学习价值,激发阅读兴趣。)2.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说说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说了什么。二、研读课文,关注语言信息1.提出阅读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更羸是一位有名的射手,课文是怎样写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2.检查、交流阅读结果,引出三个重点句:(1)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边飞边鸣。更羸指着大雁对…  相似文献   

8.
一聚焦关键词句,整体把握,领悟表达 师:我们在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中,已经领略了"架子十足"和"海军上将派头"的两只鹅,这节课我们去瞧瞧老舍先生家的猫.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猫的哪两个不同生长时期. 生:写了大猫和小猫. 师:课文哪些段落写小猫?哪些段落写大猫? 生:第1~3自然段写大猫,第4自然段写小猫. 师:(打开课件)你再读这句话,看哪个字给我们带来了大猫的一些信息. (大屏幕呈现)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生:"更"字说明大猫也可爱,因为课文中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师:一个"更"字透露了作者心里想说的话,看来读书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在作者眼里大猫小猫都可爱,但它们又各有特点,小猫的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划山你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哪位同学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请你读一读。 (生读)  相似文献   

10.
设计一、情境感知1.出示大雁图片。请学生介绍“大雁”的知识。2.动画演示:大雁慢慢飞着,“嘣”的一声,大雁落下。同时提问:这只雁怎么了?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自由选择伙伴,自主选择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等。3.相机指导。让学生找出难读的句子,请同学解决。4.引导学生采用分角色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互换角色读等形式进行练读。三、创设情境1.出示大雁就自己同胞的遭遇而向法院递交的诉讼状。2.提问:看到诉讼状后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为大雁进行辩护。)3.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文中为更羸找到…  相似文献   

11.
朱瑛 《陕西教育》2004,(10):13-14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  相似文献   

12.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苏教版)第六册《荷花》。教学内容:《荷花》第二自然段。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个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画句子,读句子。)师:现在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并告诉他你的感受。(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师:想让同学们都分享你的收获吗?(生齐答:想)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  相似文献   

13.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生:喜欢。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生:(读文,同桌交流)师:谁愿意跟大家谈一谈?生:我喜欢第2自然段写的这件事。(读第二自然段)我感觉到作者的家长能告诉孩子实情,而不是欺骗他,说明他的父母很尊重孩子。这里的“欺骗”我认为是“哄骗”的  相似文献   

14.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  相似文献   

15.
师:读读第一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花朵的开放的。(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有了自己的感受吗?我们按照花朵开放的时间顺序来交流一下。师:谁来读牵牛花?生:“凌晨四点……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师:你发现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小喇叭的。  相似文献   

16.
【案例】一、动画激趣 ,导入新课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 6自然段 ,看看狼是怎样找碴儿的。 (多媒体播放动画 )师 :请同学们边看边想 :狼找了几次碴儿 ?生 :狼找了三次碴。师 :同学们看得很认真 ,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狼找碴儿的。二、读文质疑 ,读议解疑 ,学会读书1 .读文质疑师 :我们先来看狼第一次是怎样找碴儿的 ,请大家自由读 2~ 3自然段 ,边读边想 ,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可以提出来。(读书思考后质疑 )生 :哪里是上游 ?哪里是下游 ?生 :“温和”、“找碴儿”各是什么意思 ?生 :狼是怎样找碴儿的 ?它的态度怎样 ?生 :它为什么要找碴…  相似文献   

17.
正某杂志推出的"立体课堂"栏目中,《变色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实录中有如下两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生:(生读后,交流)变色龙的外形。师:(板书:外形)谁来读读课文第十自然段?生:"变色龙这么迟钝,怎样捕捉食物呢?"师:这个自然段仅有一句话,谁能根据  相似文献   

18.
《葡萄沟》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 ,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师 :这句话写葡萄的什么?请带着问题读句子。生 :这句话写葡萄的枝叶。师 :写葡萄的枝叶长得怎么样呢?再读句子 ,然后用句中的一个词来回答。生 :写葡萄的枝叶长得很茂密。师 :从哪些地方看出葡萄的枝叶长得很茂密?再读读这个句子 ,并勾划出有关语句。生 :从“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这些地方看出葡萄的枝叶长得茂密。师 :一个个”与“一个”有什么不同?生 :一个个”说明有很多 ,“一个”不能说明多。师 :那“一个个绿色的凉…  相似文献   

19.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  相似文献   

20.
师 :这节课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和1600多年前的张衡一道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下。(播放轻音乐)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师 :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 ,有许许多多的星星。生 :我看到了无数颗星星挂在天上 ,一闪一闪的 ,好像在向我眨眼睛呢。生 :我还看见 ,张衡躺在奶奶的怀里 ,耐心地数着星星呢。师 :你们想得太美了 ,我们来看作者写得怎么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三分钟后)师 :有谁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生 :晚上 ,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