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洪花 《青年记者》2016,(18):69-70
电影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当电影由一种纪录性写实呈现,演进为以某种特定叙述方式展示故事,从而引起人们的推想、悬念和惊奇时,电影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①从叙事上讲,电影《寻龙诀》对叙事主题、情节和结构进行了盗墓探险类型片模式建构的有效尝试,影片按照剧情叙述发展的事件流程和时空结构呈现电影的主题思想,影片中故事呈现的叙事手法和技巧为中国探险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悬念本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在传统的古典小说中,它被人们俗称为“扣子”或“关子”。在《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这一类章回小说里,作者所设置的悬念随处可见。新闻作品也完全可以借鉴文学手法,用悬念去吸引读者,撼动读者的心弦。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实是五彩缤纷的。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推进事态的发展,就能避免平铺直叙,而使报道  相似文献   

3.
动画民族化的探索一直是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课题。人们反复研究、反复探索,试图寻找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表现模式。事实上,中国民族化的动画,绝不是简单地用三维展示一些水墨化的镜头,用动画的形式重现一下《三字经》、《百家姓》、《二十四孝》、《四大名著》等传统故事这么简单,而是要把动画形式上的时尚性、视觉元素的民族性、内涵与思想精神的传统性和语言运用上的国际性四位一体、综合运用,才能真正走向中国动画在世界舞台上的辉煌之路。  相似文献   

4.
付香宇 《大观周刊》2012,(20):289-290
故事化的电视法制栏目常采用“悬念”和“冲突”增强故事性、吸引观众,作为一档以“讲”为主的栏目,《法律讲堂》在叙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文用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分析《法律讲堂》(生活版)的2012年4月4日至4月13日十期节目中悬念和冲突的运用、总结启示和把握的“度”.  相似文献   

5.
熊禄中 《新闻窗》2013,(3):42-43
戏剧化的情节冲突,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震撼画面,充满悬念和冲突的故事,这就是近年来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电影大师罗伯特·雷德福认为,纪录片的崛起是因为他们本身变得更具可看性。在纪录片的崛起当中,充满悬念和冲突的叙事情节应该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一些著名纪录片悬念与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在电视纪录片中如何对悬念与冲突进行意识建构。  相似文献   

6.
杨婧 《新闻爱好者》2010,(7):154-155
福克纳在《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一文中,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布局,以一种全新的时空分割,展现给读者更多的悬念和神秘,深化了主题。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叙事和时间的关系,指出叙事时间是作者用以表达主题的方式,并阐述了小说中使用的叙事时间技巧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悬念中叙事--论电视节目中的悬念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巧妙运用悬念 ,在悬念中进行叙事是电视节目进行形式创新、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各类电视节目 ,分析了悬念的定义以及电视节目引入悬念进行叙事的必要性 ;指出结构性悬念、兴奋性悬念在不同类型节目中如何构建 ;以及如何用冲突型、抑制型表现方式来表现悬念 ,以达到电视节目最佳的叙事和传播效果。悬念的构建和表现是悬念设置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一年多来,一种新的电视节目样式——栏目剧在内地荧屏日益走俏,如湖南经视的《故事会》、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南方经济频道的《真实故事》等。此类节目的共同特点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新闻事件为故事素材,启用群众演员(《博客奇谭》是专业演员),用影视剧的拍摄手法和事件重演的方式将真实事件再现,并适时植入主持人的现场评述,在彰显故事性和人情味的同时,特别强化并放大新闻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因素,力求让事件产生强烈的戏剧张力与情节冲突,进而达到震撼观众心灵的目的。本文以正在热播的南方台《真实故事》为例,谈一下对电视节目“电视剧化”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9.
张友成 《新闻世界》2010,(7):100-101
随着媒体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日新月异,电视民生新闻亮相荧屏,《帮女郎帮你忙》作为一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故事的方式说新闻,通过设置悬念和细节展示,取得了不俗的收视业绩。  相似文献   

10.
宋海燕 《新闻战线》2012,(10):85-87
《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国际化的叙事方式——体现冲突、设置悬念。乡土中国逐渐消失的冰冷现实,与人们对纯净食品、传统美食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常用的悬念有两个——时间的紧迫感、成败的不确定性。随着故事的推进,悬念解除,观众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1.
悬念两字,本指心中牵挂或挂念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解释为: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作,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的心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这种“文贵曲”往往也是运用悬念手法取得的效果。那么,新闻写作(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能否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呢?在新闻界曾有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2.
在视频作品中,表现场景转换、展示时间变化和表达情节自然段落结束时都涉及到转场,"转场"也称"场面转换"或"场景转换",由于一个场面是一段影像时空,所以转场的目的就在于转换时空,一方面使场面分隔开来,另一方面使时空的转换连贯、流畅。转场的合理使用能够使内容的展示条理性强,故事的阐述脉络清晰,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使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正新闻故事化,其实就是将生硬的、条理性的事实报道,变成为故事的形式,使新闻更多戏剧化、情节化的成分。把新闻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理解。也就是说,要让新闻具备讲故事的特征,有故事发生的起因、故事情节要留有悬念、还可以有人物的冲突,有故事发生、发展的细节。就电视这一大众媒体来说,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新闻事实,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深度报道节目制作播发的一个方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相似文献   

14.
电视节目有各种表现形式和不同的特点、作为在纪实性电视节目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电视纪录片,充分运用时空运动造型,展示的是纪实艺术的美学特征;作为用于表现戏剧化情节变换、悬念展现的电视剧等类节目,则是用虚构的方法,去表现思想,展现美感,展示的是创造艺术的美学特征。电视艺术毕竟是一门综合艺术。创造艺术和纪实艺术虽在电视节目的创作中各有其自身的特征,但同时也有着电视艺术创作的共同基础。我们在讨论创造艺术与纪实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时候,必须站在宏观的高度去认识,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通过讨论,弄清楚这两种艺术的…  相似文献   

15.
徐明 《东南传播》2010,(8):125-127
纪录片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有故事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影像叙事中有故事的纪录片,总会令人有无尽的回味。纪录片怎样用影像讲好故事,并非是画面优美、解说精练、结构严谨、叙事顺畅,更重要是选好题材、设好悬念和情节、用好细节等,这才是讲好故事基础,是能让观众愿意看你讲故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金陵十三钗》把历史坐标放在1937年,用一座城的沦陷讲述一场战争的残酷;《明月几时有》的时间坐标定格在1942年,用另一座城市的故事讲述一个时代的命运。本文以《金陵十三钗》《明月几时有》为例,以符号的象征意义探讨底层民众抵抗战争的时代隐喻,以体现特殊历史时空下民众的家国情怀,缅怀逝去的生命,追思悲怆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数百年来,《西游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译本总体上忠实于原著.影像时代开启后,影视大众传媒发挥了双面作用,综合的感官享受吸引了大量受众,同时激起了对继承还是变革原著精神的审美讨论.电子技术时代,创作者往往借用《西游记》题材讲述新故事,网游则使观众与读者亲临故事之中.审美媒介在对大众欲望的迎合中不断演进,但形式的变幻亦促使我们思考“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高蕾 《声屏世界》2009,(2):26-27
《走近科学》改版后节目制作的主体“模式”是将“故事化”手法运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寻找独特或典型的人物事件,借助曲折的情节铺陈,通过设计和推进故事悬念,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19.
龚蕾 《出版参考》2023,(1):84-87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力量。《青年文摘》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讲好党史故事、新时代故事、青年榜样故事和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展示青年广泛参与其中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并在真实、立体、全面的传播中,打造中国故事优质青年读本。  相似文献   

20.
崔吉本 《青年记者》2007,(18):81-81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用故事化的形式写新闻,尽显语言魅力我见过一篇报道,这是一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到300个字的很短的新闻,它刊载在《中国海洋报》上,忘记了发表的具体时间。标题是《海上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