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宋代500多种诗话中,《李颀诗话》不算是很有名气的诗话,然而它却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一是它提出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十分重要的诗论观点。或及诗人之考证,或及诗作之拾遗,或及诗事之补缺,或诗人、诗作之辨正,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那些对专门问题的考辨与评析,其本身的学术价值,即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才女,其诗作数量不多,精品不少,秀美之作几乎无可比肩;诗作多发表于新月社的《诗刊》、《新月》等,其诗作最美者为《别丢掉》;沈从文以小说闻名于世,亦有诗作问世,其格律诗多,自由体少;长于爱情诗,表现欲爱不敢疯狂的爱,不擅创伤时事诗;柔美中略带硬度;部分诗受民谣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代书画大家米芾一生诗作颇丰,然皆被其书画声誉所掩,通过对其晚年诗作《望海楼》的探析可以向世人揭示其心灵世界,展示其诗歌风貌。  相似文献   

4.
就日本古文献《邻交征书》中所收宋代诗作,对《全宋诗》予以校核,所补计十首。复参考相关文献,尽量勾稽逸诗作者之生平事略,冀供宋诗及佛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侯玉睿 《现代语文》2009,(12):49-49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著名词人,是宋代词坛上最有成就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她能诗善词,精通音律,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李清照诗作虽留存不多,  相似文献   

6.
正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乃至欧洲浪漫主义诗风的开创者,也是19世纪最杰出的自然田园诗人,被雪莱称为"讴歌自然的诗人"。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风格质朴,意境悠远,有"自然诗人"和"诗坛上的风景画家"之称。在他创作的大量反映自然的诗歌作品中,一切自然之物都可以被写进诗中,成为他笔下充满主观创造力的意象,如:水仙、激流、雪峰、夜莺、雏菊等。而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和审  相似文献   

7.
陶诗平淡自然风格之成因,很大程度由其田园诗中真实的自我形象使然。即其诗作是诗人在躬耕自资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贯注了诗人对田园最真实的感受。他不是站在旁观的角度对田园风光的欣赏,而是以自我躬耕的实践去贴近田园、土地。因而,其田园诗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凸现了一个真实的躬耕陇亩的诗人形象,在于他笔下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田园。  相似文献   

8.
潘岳与王粲诗作的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词采秀美卓绝,风格凄怆忧郁,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两人相似的遭遇密切相关。钟嵘还引用李充与谢混的评价,详细阐释了潘岳与陆机涛作虽然均具有辞采之美,但潘诗就内容的深刻性而言不及陆诗。因此,钟嵘称陆机为“太康之英”,而潘岳仅居于从属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昭君出塞自有诗作留传下来,一直被历朝历代的人歌咏渲染,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宋代吟咏昭君的诗作比前代作品出色的地方在于它们借昭君出塞这一事件对人生的命运,尤其是士大夫的命运与追求,作了深入的探讨。宋代昭君诗作中出现的否定和亲政策现象与以和为责的外交思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宋代旅桂文人在广西所作的送别诗,按照被送者的目的地来分,主要有两种情况。而基于送别的情境不同,从诗人的心态到其所创作的诗作内容以至写作模式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宋代旅桂文人送别诗的特点是注重写实和对事件的叙述,基于这一特点,其诗作中所表现的地域文化色彩相对较淡,与唐代广西的送别诗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到陶诗看田园诗的发展与成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渊明的田园诗比《诗经》中的田园诗成熟,其表现为:一、由无名氏创作的四言诗到诗人创作的王言诗;二、由叙事性的田园诗到抒情性的田园诗;三、由理想田园生活的笼统概念到优美的学蓝图。  相似文献   

12.
皎然一生深受如来清净禅的影响。皎然诗的诗味在于指向诗歌内在的禅意的悠远的心境,从而在整体风格意境上表现出清悠的特点。受如来清净禅影响,皎然为中国诗史创造了一个新的意象,即表达禅意的悠远的心境的月,这一新的月意象的出现在视境和心境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月意象所隐含的"感物(事)"模式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祗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以陶渊明为代表,而英国的田园诗诗人主要是以蒲柏和罗杰斯为代表。中国的田园诗主要是通过描写中国古代农村原始、自然的农耕生活,表达了作者饱经坎坷、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后,向往田园生活;而西方的田园诗只是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谐、秀丽的景色,讴歌大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叙事诗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汲取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对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作了真实写照,开创了把现实生活高度艺术化的新风格;“三吏”、“三别”是其叙事诗的代表作,诗人在这组诗中通过典型化、寓情于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景物描写叙事化这些艺术手法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人民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陆机在前人探寻的基础上,正确总结了诗画功能性上的差异,将绘画抬高到与《诗经》相等同的地位,为古代诗画交融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他在《赋》中通过对“物”的作用的肯定与推崇,确立了它在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实际上架通了后世诗画交融的桥梁;对写景要达到“穷形尽相”境界的提出,并用“绮靡”的语言来佐助这种目的的实现,缩小了学尤其是诗画在功能性上的差异,为“诗中有画”传统的形成,首次在理论上铺平了道路,他的观点因他的实践和家世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一生创作颇丰,其山水游记尤为后世人称道,这其中除了因为其文笔清新优美.景物描写生动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表现出的人格美震撼着后世读者之心,给读者以艺术美、自然美、人格美三者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所致。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主要表现为:博大的胸襟——正直的人格;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坚强的人格;对人民深切的关怀——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山水诗境界开阔,飘逸流转.这种审美特征的形成,离不开李白独特的取象方式.借鉴影视镜头理论来看,李白的山水诗常常使用"移动镜头"和"长镜头"取象,因而山水景物富于动感、完整连贯,并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我"为主而山水为从,无限风景眼前流过;"以我观群动,以动开万境".王世贞所言"太白佳境"恰是运用"长镜头"和"移动镜头"取象法所产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朱长春是晚明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宏富,但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提及。然而从朱氏诗歌入手,对其作品加以梳理,就会发现其作品的独特价值,其诗呼唤亲情与咏怀人生,赞颂友情与指摘时政,向往自由与娱情山水,不离于情,不乖于理,清新雅致,自成风格。此外,朱氏还对当时文坛的复古之风予以批评,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20.
在王维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王维描述成一个佛教徒,一个隐士,一个田园山水诗人,并习惯于对王维诗中的“禅趣”和“禅意”以及王维同陶渊明,谢灵运等田无山水诗人的传承关系作分析,这种研究有其合理性,但以偏概全,据统计,王维存诗四百多首,田园山水诗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王维诗歌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蕴涵的情感也相当复杂,故“佛教徒、隐士,田园山水诗人”还无法概括王维一生及其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感状态,而从王维与阮籍的关系角度入手可以破解王维研究中的许多迷茫和王维自身及诗歌中表现出的种种矛盾心态,从而揭示王维的“生命本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