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王”是《巫山高》诗歌中的重要人物意象之一,本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在诗歌中有“大王”、“君王”、“楚王”、“荆王”、“怀王“、“襄王”、“楚寰”等多种称呼,考其实际用典,则所指有楚怀王、楚襄王和楚灵王三人。在《巫山高》的创作中出现了典故的“移用”,多将怀王、灵王事典用在襄王身上,这其中包含了文本和创作习惯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有一个叫阎敬的御史到安徽凤阳县境内的高塘馆下榻。他误将“高塘馆”当作楚王梦中与巫山神女幽会的“高唐馆”(见战国宋玉《高唐赋》),也想像与神女幽会而不得,于是在馆壁上题了一首诗:借问襄王安在哉,山川此地胜阳台。今朝寓宿高唐馆,神女何曾入梦来?有一个学士看出了个中情由,于是在他的诗旁又题诗一首评道:高唐不是这高塘,淮旁川南各一方。若向此中求荐枕,参差笑杀楚襄王。(二)据说,从前有一个秀才参加科举考试时,将“刁”写成了“刀”,“寸”写成了“才”,“兄”写成了“允”,“吕”写成了“台”。主考官看到后,挥笔写了一首四言诗…  相似文献   

3.
曹植的《洛神赋》在基本内容、写作手法上与宋玉的《神女赋》一脉相承。两篇作品都既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的互相倾慕,也刻画了神女与曹植在关键时刻主动逃离欢情时的不同心态,心态的不同折射出了宋玉与曹植创作心理的差异和人生经历的隐痛。神女对楚襄王的亲近与逃避是宋玉作为封建正直文人对君主的人身依附与渴望人格独立矛盾心理的反映,而曹植的“以礼自持”则是他对曹丕政治迫害的疑惧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4.
资料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第三篇中谈到《过秦论》,他说:《过秦论》“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按吴枋《宜斋野乘》:“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其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曾祖与父,非始皇也”。  相似文献   

5.
曹植的《洛神赋》写于何时?序文中说:黄初三年,余朝京师,归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这似乎很明白了,可是,《文选》李善注又说:《魏志》曰:“黄初三年,立植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其年朝京师.”……《魏志》及诸诗序并云四年朝,此云“三年”,误。一云《魏志》三年不言植朝,盖《魏志》略也。可见,把序文中的“黄初三年”作为《洛神赋》的写作时间,还有“误”与不误的争论。北  相似文献   

6.
贾谊《过秦论》写秦始皇之强盛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高中第四册课本注:“‘二周’东周和西周(周朝末年分封的两个小国)。”始皇,即秦始皇。《古文观止》卷之六:“四旬亦只一意,极言始皇之强,非一辞而足也。”这里应当指出:贾谊笔误,吞二周并非始皇。一九三六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刊行通斋居士《南滣楉语》:“贾谊《过秦论》,言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按秦昭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祖若父,非始皇也。”又吴枋《宜斋野乘》:“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其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曾祖与父,非始皇也。”今查《史记·  相似文献   

7.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信”字条义项“书简信件”后,所举的三个例证,全是错误的。这种情况对于《汉语大字典》来说虽属罕见,却实在是不该出现的,今辨析如下: 例证一 晋·王羲三《杂帖》:“朱处仁今何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 津琥按:《汉语大字典》所引此条不惟与义项不合,且标点亦误。四库本《东观余论》卷上《法贴刊误下》:“朱处仁帖在十七帖间。其中有云:‘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谓昔尝得其书,而信人竟不取报书耳。而世俗遂误读为‘往得其信’,殊不知‘信’者,乃使人也,自连下语,非今所谓书信也。”其说极是。大抵六朝文献中,收到书简一般说“得书”,而不说“得信”,更不会说“得书信”。这一点,张示言先生在《两晋南  相似文献   

8.
刚播完的天线剧集《勇往直前》,剧情高潮迭起,收视攀升,好评如潮,此剧更带旺了男女主角马浚伟和蔡少芬,马仔(马浚伟)被唱片公司力捧,落足本钱为其出新碟,而Ada(蔡少芬)则获加薪续任时装店代言人一年,可谓“双喜临门”。几年前马仔因拍《妙手仁心》而结识了当时还是单身的Ada。马仔更多番表示要追求Ada,当时襄王有梦,神女亦有心,可惜最后却因马仔“有胆讲没胆做”而未圆好梦,今番二人在《勇》剧中再结片缘,终使如今Ada已是名花有主,但马仔在拍剧期间,依然对Ada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还毫不讳言说一直都很喜欢Ada,明显地他对Ada的情根是越种越深,但能否如《勇》剧剧情一样虽陷三角恋,终凭诚意赢得美人归,那就要看天意了!  相似文献   

9.
《学子》2003,(1)
《昭明文选》记载:楚国有一个文人名叫宋玉,写过一篇《登徒子好色赋》。他在楚襄王面前曾经与登徒子争论谁好色,谁不好色。登徒子对楚襄王说,宋玉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刚》要求“逐步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刚》更强调“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时习惯和能力,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这要求完全是正确的。任何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学生“自会”,而“自会”出于“自悟”;这件事任何教师都代替不了。占往今来事实上从来如此:文章总是靠自己(学生)写好的,而不是老师“改”好的;学生要写好,首先必须学会自改。而单靠教师辛勤批改作文,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学生并不认真阅看、钻研,徒事无效劳动或低效劳动而已。  相似文献   

11.
《高唐》、《神女》二赋,于汉魏献中就见于记载,此后流传于世,影响甚大,代有所论,自汉至明,未有疑之,及清始有人疑之,到了20世纪初则疑之更甚,然经当代学研究,所疑之理由,或失于深考,或主观臆断,故二赋实当为宋玉所作。考之二赋中地名,所谓巫山即阳台山也,地处云梦东北区,高唐观和朝云庙皆在此山之上。又考楚迁陈郢后,云梦东部并未沦陷,尚隶属于楚,在楚与秦议和后,襄王完全有条件有理由一游云梦。据此,我们认为《高唐》、《神女》二赋作于楚迁陈郢之后。此说,正与《史记》记宋玉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少午时,常听父亲说:读了增广会说活,读了幼学会赛骂。"增广"是一本书,全称叫《增广贤史》;"幼学"也是一本书,全称叫《幼学琼林》,这两本书都是从前的经典蒙书。蒙书就是刚进学校发蒙时读的书。出于好奇,我便把父亲曾经读过的  相似文献   

13.
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曹植,他聪敏早慧,才华卓异。其诗篇堪称“建安之杰”,其赋作开魏晋抒情赋的先河。所写《洛神赋》,思若有神,华采丰赡,清彻圆丽,秀美多姿,为历代赋家所称赏。据《洛神赋))小序介绍,这篇赋作于“黄初三年”,并指出这篇赋作一因“大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二因“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因而写了这篇赋。前者主要是指屈原,是为赋作的内因。后者指宋玉《神女赋》之作,是为作赋的触媒。清人何焯说:  相似文献   

14.
《归去来辞》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王安石也推崇它为“南北文章之绝唱”。可是由于文中描写的春天景象与《序》后落款的时间“十一月”不合,是以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多有臆测。择其要者,盖有以下数种:  相似文献   

15.
振甫同志在《“战锦”与<越中怀古>》一文中提出:毛泽东同志《吊罗荣桓同志》中的“战锦方为大问题”句中的“战锦”,应释为“战士的锦衣”而不应释为“锦州之战”。对这一解释,我不敢苟同。按“战”字意义有三:一日战斗。如《商君书·画策》:“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二日发抖。如《战国策·楚策》:“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慓。”三曰角胜负。如文战、挑战。至于“战士”,字书中简称“士、兵、卒”,而不是“战”。  相似文献   

16.
《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注家多引《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以释之,意真有其硕大无朋之长蛇矣,盖误。象,古书言为舜第。《孟子·万章》:“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朱熹《集注》:“庳,音鼻。”鼻正为动物象的特征,故《路史·发挥五·辨帝舜冢·往》引《幽明录》云:“始兴有鼻天子冢、鼻天子城,……乃象冢也。”舜,即帝俊,即帝喾,原意为太阳。而太阳内之“踆乌”(三足乌)即其化身。舜、象皆为氏族图腾。即鸟图腾族  相似文献   

17.
“神女有心,襄王无梦”从来都是男女爱情故事的最大遗憾。到底你有心仪的对象对你有没有意思?你们又可会是情若无花不结果,以下测验有助你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18.
释“尔汝”     
黄宗羲的《柳敬亭传》中有云:“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这句话中的“尔汝”,高巾语文课本第三册的注释是:“亲昵不分彼此,以你我相称。”此注含混,杆格难通。“尔”与“汝”作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连用则是动词。动词“尔汝”有两个不同的义项:一个是表示~方轻蔑地呼人;一个是表示彼此亲昵地相称。前者如《孟子·尽心篇》:“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将不肯接受被人用“尔”或“汝”,轻蔑相呼的精神扩而充之,就会干什么都符合于义的要求了。)再如《北史·  相似文献   

19.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以辞赋称著的人,文学史将其屈、宋并称。宋玉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据汉代人的记述,知其为鄢人,曾事子顷襄王。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称有宋玉赋十六篇,而人们考定认为可靠的唯有《九辨》。宋玉事顷襄王的年代,姜书閤先生说:“襄王即位(公元前299年)初年,他已过二十岁,而襄王死前他已垂老,并离开宫廷”。据此推知,当在楚迎秦妇、楚秦谋  相似文献   

20.
释“永号”     
《诗经·硕鼠》中有一句“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东汉郑玄笺云:“之,往也。永,歌也。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言皆喜悦无忧苦。”显然,郑玄将“之”看作动词,将“永”通作“咏”。笔者不同意此种解释。笔者认为“号”是动词,号哭。“永”在号前,作副词,长长地。而“之”在此是结构助词,无实义。整句话的翻译为“乐郊啊乐郊,谁还会长长地哀哭号叫?”一、“号”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句子的中心词“号”的意义。“号”的繁体字为“號”。(见《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7年重排本)1.《说文解字》“虢,呼也。”2.《王力古汉语字典》虢:háo(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