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作为劳伦斯的最后一部作品 ,包含着作者丰富而深邃的人生思考 ,但其中的性爱描写历来争议颇多。笔者旨在探讨其性爱描写背后的哲学内涵 :( 1)本能潜抑——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 ;( 2 )自我苏醒——用美丽的战栗支撑起来的人生 ;( 3)主体再生——寻找生命的春天  相似文献   

2.
性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北朝时期的性爱观念是开放的,多妻、再婚、婚外性爱、同性恋等现象的大量存在即是证明。北朝时期开放的性爱观念对人性的张扬解放、社会的发展演进均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代性爱向现代性爱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学家在其作品中都有形象的描述。通过对古代四部作品中女性爱情追求的剖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性爱向现代性爱发展的轨迹:《西厢记》中出现了现代性爱的叛逆者;《牡丹亭》中杜、柳的爱情有了现代性爱的萌芽;《长生殿》中李、杨的爱情把现代性爱向前推进了一步;《红楼梦》中贾、林的爱情把现代性爱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性爱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小说性爱描写的普遍性,归根结底,来自普遍人性的需要。作为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个体生命意识自觉的社会进步,也是性文化商业化的消极后果。作家艺术人格的“升华”,是使性爱描写“富有社会价值”和“可供欣赏”的关键。 依其显示的文明内涵,小说性爱描写可划分为原始文化层面、男性文化层面、个性文化层面和现代哲理文化层面,其中每一文化层面都包含着对前一层面的批判和扬弃。当代小说性爱描写的泛滥作为一种世纪末病态,向人的生存和人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所以性爱生活走进了文学作品也成为必然。性爱叙述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学表达,贯穿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始终。作家写性,是通过性爱这一人本角度来揭示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本原,两性关系也就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将王小波作品的性爱叙述,与时下美女作家的“身体写作”进行对比式剖析,使性爱与写作更具前沿性和终极探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再次抨击工业文明异化人性,批判理性导致生命枯竭的同时,提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完美理念。他把生机勃勃的拉格比树林构建成一个人间伊甸园,以性爱为主题,寻求摆脱工业文明造成的人性压抑的途径,追求完美人生的生活理念,充分诠释了小说家用身心合一的男女性爱拯救人类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有关“性爱”题材的学创作越来越受到重视。问题是,一方面创作量泛滥,另一方面作品质量却值得怀疑。本探讨作家的性爱道德观问题,并不只局限于当下。而是纵向考察了这一道德现的发展变化,并非面面俱到,只在有所心得。  相似文献   

8.
对性爱的探索研究,始终是劳伦斯小说的重要主题,《儿子与情人》(1913)关注的还只是旧的两性关系的不合理性,因此,批评旧的畸型性爱就成为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虹》(1915)和《恋爱中的妇女》(1920)开始构建新的理想的两性关系,描写了“星式均衡的男女关系”,把性爱的探索研究推进了一步。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不仅深化了性爱与现代文明、自然人性内在联系的探索,而且礼赞性爱对于失落在20世纪荒原上的生命的救赎,赋予了性爱以宗教偶像般的力量。劳伦斯的探索研究,确实夸大了性爱的社会作用,但无疑使性爱获得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严肃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和郁达夫分别是英中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却又颇有争议的作家。他们通过大量性爱主题的作品。对性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由此带来的人生困惑,进行了严厉的拷问和深入的思考。相似的时代背景,相近的创作方法,相同的表现主题和文学命运使两位作家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本文以其作品中性爱主题所蕴含的社会观为切入点,分析比较不同国度的两位作家对性爱问题的不同思考,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中某些特质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在作品中喜爱用比较直露的性描写,但他也常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性爱,借用英国民歌,民谣中比喻和象征手术歌颂人类性爱之美是劳伦斯作品的另一特色,他的不少诗歌和小说都带有英国民歌,民谣的影响,但是当劳伦斯在作品中对它们进行借用时,这些风趣而又极具内涵的表述便呈现出劳伦斯式创作风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边远地区高中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587名保山市高中学生的异性交往基本情况、恋爱态度、有关贞操的认识以及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62.5%的高中生渴望与异性交往;57.8%的高中生恋爱动机单一,仅为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79.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中生谈恋爱对学习有影响;仅有30.5%的学生知道手淫并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77.3%的高中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反对态度;仅有6.8%和4.1%的学生通过"问父母以求答案"或"找老师寻求帮助"的途径解决成长困惑。结论:恋爱与性心理已成为高中生人生成长中的一个主题,应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恋爱与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现代派作家之一。他的思想虽受过佛洛伊德的影响,但对于性爱的本质和功能,他与佛洛伊德的意见相异。劳伦斯认为,性之真正意义,是美感。性和美是一回事,尤如火和火焰是同一回事。憎恨性,就是憎恨美。想让爱具有生命之美,就必须尊重爱。劳伦斯认为,性爱的功能是快乐,而不是生育。人类的本能是积极的创造。劳伦斯的大部分性爱观点在其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均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观影情境是影响观影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着重从观影动机的角度分析电影性爱场面观看时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次触及并探讨了现代性爱主题。并将它置放于现代文明的宠辱毁誉中。而其性爱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则能让我们把握到刘、施、穆的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5.
新感觉派作家在"洋场爱"渐成时尚之际,适时地以小说的形式对"洋场爱"进行了大量的、精细的描写和展示."洋场爱"是专属于大都会欲海"猎神"的"爱的哲学",欲海的速食与狂欢是其基本特征."五四"以来逐步输入的性解放理论是"洋场爱"产生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房中术是道教主要法术之一,在中晚唐十分流行。服食丹药与房中术是通向长生的两个主要途经,且服食有助于房中术养炼。而这恰好符合此时文人既嗜欲又延年的社会文化心理。房中术对中晚唐文人艳情意识的催化有着重要作用,进而促成了艳情诗在中晚唐的勃兴。  相似文献   

17.
以两性之爱来构架学作品,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但台港现代小说的性爱小说,则把焦点聚集在个性性爱心理的透析上,它不但拓展了小说题材的领域,更引发了小说体的重大变革。因此,探讨其人物主题及审美价值,则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初提倡女性教育的社会思潮下,基于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并受与谢野晶子与蔼理斯等影响,周作人开始进行相关女性觉醒题材的文学翻译和创作。其提倡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性爱,认为应该尊重性爱的个人性,不仅社会无权任意干涉个人性行为,父母也不能对孩子的恋爱和婚姻进行干涉。他剥离了人们强加于性爱之上的种种道德束缚,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性爱。周作人的思想对于帮助中国女性从封建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滋长了两性关系中的性混乱现象。两性性关系的紊乱,既不利于个体的幸福,也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我们人类性行为依然要遵循性爱合一、忠贞专一、不伤害三条性伦理原则。当今时代,网络为人类的情爱与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人们应当正确地认识并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以完善爱情、道德、人性及社会。  相似文献   

20.
普希金的爱情诗中有着大量的性表现,这些性表现具有颠覆传统的价值并体现出诗人独特的爱情观。对于普希金生活中的“性”,我们不宜作太多的道德评价,毕竟普希金不是文化圣人。何况,他保持日常生活中为世人所责难的激情,也是为了创造更多审美化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