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莉 《文教资料》2010,(7):11-12
“死亡”在文学中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众多作家始终坚持的一个母题,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很多小说中,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及其不幸的遭遇来阐释他对“死亡”的理解,透露出强烈的死亡意识。而这种死亡意识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对文化之死的痛斥。对生命之生的唤醒。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美国重要的作家海明威的生活和创作与暴力、战争与死亡有着不解之缘,对于战争和死亡的深刻体验,促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对死亡加以思考,并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摆脱死亡的智慧上升到对死亡的伦理的、哲学的探求,形成了他文学独特的死亡意识,具有深刻的文化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6.
萧乾作为"京派"大师沈从文提携起来的后起京派作家,不仅在文风上与沈从文等人有所相似,在死亡意识上也有所相近。萧乾承认死亡的终极性和必然性,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死亡意识的形成,一方面是受童年悲惨生活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张文初的"本然性生命体验"有关;此外,京派成员的死亡意识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死亡一直是鲁迅作品中常谈深论的一个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最深最广地涉足了死亡世界。鲁迅的作品从来都是直面任何“死亡”的暗示与明宣。生与死几乎贯穿其作品思想中心,他希望一切在死亡中得到生存。在《朝花夕拾》这个回忆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死亡意识标志着人的觉醒和个体生命的成熟,他的死亡意识浸染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刻思考,反映其面对死亡的坦然超脱,直视死亡而后反顾自省的深沉回思。反抗死亡折射出反抗绝望的人生主题。  相似文献   

8.
死亡意识     
一 "死亡意识"作为一个名词,它只是一种能指,指的是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对死亡的认识和体验,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存在的普遍意识,它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死亡意识"的所指则是丰富多样的,也难以有一个固定的内涵,它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每个不同的个体基于自己的主体情况都有不同的死亡意识,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在每个人之间也决不会存在完全一致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 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侔“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到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剧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是个善于关注、描写死亡,并且对于死亡富于哲学思考的作家。无论在他的生平还是创作方面,都涉及到他的死亡意识。本文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入手,分析了他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根源,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剖析了其死亡意识的内涵,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海明威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一般提起陶渊明的作品就会想到他平淡自然调和静穆的田园诗,实际上陶渊明作品有许多复杂矛盾方面,表现在生命意识和真切强烈的死亡体验、纵情今世此刻的达观和历经人间的磨难痛苦、淡泊与执着、平常生活和深刻人生哲理、含蓄委婉的表达和酣畅淋漓的抒写等五方面。  相似文献   

13.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笔下一个充满魅力又颇受争议的女性形象,她既有着宿命式的服从又有着至死不悔的顽强反抗,对于死亡她有着不同一般的独特意识和态度,她的最终死亡更是带给人们无穷的启示。对苔丝死亡意识产生的过程及原因进行分析,可知哈代作为跨世纪的伟大作家对死亡这个重大的人生问题的深刻而复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一位有着独特生活体验和对西方现代文学阅读经验的作家.他的作品较多地关注死亡这个命题,对生存的感悟和表现有一种深彻的哲学意识.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无论是写生还是写死,他都不囿于人物和情节本身,而是较为注重在人物命运演绎过程中带给读者的神秘思虑和意识的撞击,以及对生命本体的探究.在他的小说中,总是在不断揭示死亡的寓意和它呈现的一种动态关联,把生存放在死亡的天幕下拷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美国作家或着力表现真实的死亡场景,或借死亡的偶然性凸显生命的荒诞,或对现代人哀悼死亡经验的丧失进行深刻的反思,其笔下人物的死亡意识又与民族、种族、性别等文化身份和自我认同感相互交织、矛盾、融合,从而使得文本中的死亡问题不止是表达作者切身体验的出口,同时也彰显着人类超越死亡和追求永恒价值的意义指向,谕示着关于生命深度和无限可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公的“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和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歌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海明威作品中的主题,它在体现主人公对死亡意识理解的同时,更渗透了作的悲剧性经历对其创作死亡作品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野草》最直接地呈现出真正属于鲁迅自己的极端黑暗、冷酷的内心体验,于是死亡便成了其中的高频词汇。直面死亡,鲁迅主张反抗绝望,并深刻质疑了所谓死亡是人生遁命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死亡是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之一。从身处残疾求死到思索死亡再到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意识”贯穿在他创作的始终。21世纪开始,史铁生也创作了少量诗歌,此时的他,已经过艰难的探寻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与方式,对死亡持有达观的态度。他的诗歌用一种超然、轻的态度看待死亡,审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给死亡带来了美学和彼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死亡意识。通过体验死亡,思考死亡可以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中世纪的上帝随着人的理性和意志的恢复已离我们远去,但理性和意志给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自身的堕落。道德的本质是自律,自律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人的信念和信仰。面对出生和死亡,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死亡观,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