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几年来,党史界有些同志认为,客观上敌强我弱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观上则是党的幼年;如果把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说成是陈独秀投降主义错误,就是太着重追究个人的错误责任。怎样正确地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些浅见。 (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在分析大革命失败原因时,党和毛泽东同志从来没有忽视对客观原因的分析。早在一九二八年党的六大就指出这次“革命在这一历史阶段里,没有充分的力量战胜当前的许多困难”。(《六大以来》上,第5页)过了十七年,党在《关于若干历史  相似文献   

2.
自有汉字起,汉字的书写和印刷均为自右向左“竖行”,而现在一般都是“横行”。那么,汉字自左向右“横行”又始于何时呢? 据有关考证,中国科学社 1915年1月出版的《科学》月刊创刊号,全部文字皆“横行”,并试行新式标点符号。但无人响应。1917 年5月15日,语言学家钱玄同给陈独秀写信,主张由陈独秀主办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实行“党内联合”为其主要形式的。应该不应该采取“党内联合”形式?从这一形式的提出和实践过程中,共产党内就始终存在争论与分歧;大革命失败后的检讨,对这一形式的作用评价更是大相径庭。陈独秀在一九二九年写的《告全党同志书》和《我们的政治意见》中,指责这一形式“完全抛弃了马列主义的遗教”,大革命的失败是中共“加入国民党和长期留在国民党的结果”。历史的车轮已  相似文献   

4.
对陈独秀被开除出党之刍议曹国华陈独秀是我党的首要创始人,为我党创建初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由于他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给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大革命失败后,“鉴于陈独秀继续坚持错误”,”...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产生于何时?据笔者手头的材料。1925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共第二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决定“继续扩大工人自卫军的组织”,在工会中准备武装暴动的技术和成立军事委员会,并提出要健全和扩大中央工作机构。有的文章说。会后便成立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年底改称中央军事部,由张国焘、王一飞、任弼时三人组成。张国焘兼任主任。又据《聂荣臻回忆录》的说法,1925年,为了满足国内大革命对干部的迫切需要。王一飞等一行20多人(全是学军事的)于8月上旬离莫斯科回国,9月抵上海,由陈独秀分配工作。王一飞、颜昌颐被留在党中央做军委工作。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斯大林矛盾根源于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责任,由谁承担问题。斯大林认为,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政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唯一正确的政策”,大革命失败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执行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指示”。陈独秀则认为,无论自己还是共产国际,都不应该推卸对大革命失败应付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吸收了许多近来党史研究取得的新成果,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时期原则性的表述上:首先,新本中将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要有三条理由:一是陈独秀从建党到大革命前期都有巨大功劳;二是长期被看做陈独秀犯  相似文献   

8.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同志在介绍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关于陈独秀的新评说时说:“要肯定陈独秀从建党直到大革命运动前期,都是有巨大功劳的。”“他是我们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而且从党的‘一大’的‘五大’一直是党的主要领袖。他那时的威望盖过了其他任何人。”石仲泉说,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把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中的错误从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是否应该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上,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存在严重分歧。马林提出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方案,得到布哈林的支持,并以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形式确定;在西湖会议上,陈独秀等人以服从共产国际纪律原因,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中共三大前后,陈独秀一度支持了马林的党内联合的主张;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认为马林提出加入国民党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谁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导致了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这个结论 ,一直阻碍着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陈独秀作出公正的评价。俄罗斯新公布的档案资料为推翻这个结论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这些资料表明 ,以前人们所谓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重大错误 (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三大问题上的退让 ;反对北伐 ;汉口特别会议上右倾错误的恶性发展 ;对蒋介石的妥协 ;对汪精卫的幻想 ) ,无一不与莫斯科方面的指导有关 ,其中有些决策甚至是莫斯科的代表越过陈独秀直接作出的。事实雄辩地表明 ,对中国大革命失败应承担主要责任的不是陈独秀 ,而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为首的联共 (布 )中央 ,以前加在陈独秀头上的“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帽子应该摘掉。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革命前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这是其历史光荣的一面。但是从党的“三大”以后,陈独秀却一步一步向右的方向走去,终于发展成一条对革命危害极大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这是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毁于一旦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呢?笔者试从主客观方面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有识之士。 一、从主观上讲,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思想根深蒂固,这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他在一九二三年写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  相似文献   

12.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陈独秀所负责任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为,苏联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党内合作”政策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与中共领导与服从的组织关系使中共失去了领导国民革命的自主权力;国共力量对比悬殊使得革命失败不可避免;陈独秀自身性格亦与“右倾机会主义”定性相左。  相似文献   

13.
王若飞和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是两位重要人物。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在党内受到批判,王若飞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他。在中共六大上,王若飞多次发言阐述对陈独秀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一位革命家的胸怀,后来得到毛泽东的赞扬。王若飞曾是“陈独秀派”,但后来没有参加“托陈派”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郑超麟回忆录》中为陈独秀所做的辩解,有正确的地方,但也存在绝对化的倾向。陈独秀对中国革命有贡献,但也曾犯错误。如在"二次革命论"、大革命的失败、国共合作等问题上,陈独秀都犯了错误。我们对陈独秀的研究应实事求是,避免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唐诗人韩愈,在元和六年任河南令行尚书职方员外郎时,曾为青年诗人李贺避讳不举进士一事,撰写《讳辩》,表明自己对此事的看法.韩愈认为,李贺因父名晋肃,为避父讳(“晋”、“进”同音)而不举进土是完全不必要的.他在撰文前曾写信动说“贺举进士”,后又写《讳辩》,批驳了一些人对李贺的毁谤,韩愈如此言行,在当时是颇有勇气的.那么,韩愈本人在避讳问题上是否言行一致呢?他自己对避讳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经笔者考证,韩愈的避讳观,实际上是以古制“二名不偏讳”的原则为其主髓的.  相似文献   

16.
董洪励 《历史学习》2006,(12):13-13
人教版(2003年6月第一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9页有一张《新青年》封面,其中中文“新青年”下面有一行外文“LA JEUNESSE”。许多人以为,该外文是生僻的英语单词,就不加追究。其实,该行外文“LA JEUNESSE”为法文单词,意思是新青年。那么,为什么《新青年》杂志封面要标注法文单词呢?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在陈独秀看来,中国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中国缺乏像西欧那样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思想革命。没有,就要补上,不补上革命就不能成功;成功了,也不能巩固。因此,陈独秀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走完从文艺复兴到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教材在介绍“国民党新军阀混战”问题时,认为新军阀混战爆发于1929年,而在结语中却说:“从1927年到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混战有六七次之多……”(参见《中国历史》第三册,第33--34页)上下文存在明显的矛盾。那么,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究竟始于何时呢?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由于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和争夺中国市场的角逐,加深了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连绵不断的混战。而1927年10月发生的“宁汉战争”亦称“李(宗仁)唐(生智)战争”则标志着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评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不仅确认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而且分析了二次革命论的反复及其演变特点。大革命时期表现为大起大落,数次反复;大革命失败后表现为一次革命论;抗日战争时期则明确为取消革命论。文章还在形成这种理论的原因方面表示了自己的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一般认为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这一说法是最值得史学界商榷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 ,当时的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共同制订的国共“党内合作”政策 ,应算是右倾投降主义的开始与根源 ,实事上陈独秀对“党内合作”政策是持反对意见的 ,并积极主张国共两党的“党外联合”政策 ,以保证中共自身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就丁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向大家请教。一、关于莎菲的形象塑造莎菲究竟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或者说,莎菲的性格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对这个问题,曾有这样三种看法:二八年初的女性;“五四”退潮后、大革命失败前的苦闷女性;大革命失败后的绝望女性。搞清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人物的时代特征、性格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