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技术进步是影响节能降耗与CO2减排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动力。本文在同时考虑能耗与排放因素基础上,通过数理方程演绎了技术进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的理论机理,并运用非参数SML模型测算了1994~2014年中国工业35个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水平,运用面板模型分别对高低能耗与排放分组的能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进行回归,探究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与CO2减排的绩效。研究结果显示:生产前沿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动力,前沿科技创新的节能降耗绩效最高,纯技术效率的CO2减排绩效最高;技术进步的节能降耗与CO2减排效应存在非对称性,技术进步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解释了存在“高能耗低排放和高排放低能耗行业”之谜。  相似文献   

2.
以2000-2008年工业35个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负增长态势,而且远低于不考虑环境效应时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行业看,重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显著高于轻工业行业,且行业内部差异显著;除了能源消费结构对考虑环境效应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产业结构、企业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均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9,(2):69-74
采用增长核算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深圳市、产业及各行业的TFP指数并对其进行分解。使用Tobit模型分析深圳市、产业及行业TFP的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逐年递增,其增速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不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差异性,工业TFP增速有所回落而服务业增速平稳强劲;深圳市产业及各行业的TFP的驱动力不同,工业TFP提升的驱动因素更多表现在技术效率,而服务业TFP则更多表现在技术进步;驱动深圳TFP和行业部门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效应具有差异化。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2004-2009年中国工业行业R&D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进行测算,进一步分析了TFP变动的时序特征、动力源泉及行业差异.研究表明:2004-2009年中国工业行业R&D创新TFP整体上呈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共同推进的“双驱动”增长模式,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推进,效率驱动作用较小;工业行业R&D创新TFP增长存在显著的时序和行业差异,且资本密集型行业R&D创新TFP整体水平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中国工业行业R&D创新TFP增长的差异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低碳企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3-2009年低碳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对数型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研究了我国低碳企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低碳企业平均技术效率为0.751,企业间技术效率变动存在较大差异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低碳企业产出增长主要是基于资本驱动的,劳动力的贡献较低;资金运用能力对低碳企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能力、企业规模均与技术效率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资本结构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我国低碳企业技术无效率程度有不断减弱趋势,但这种趋势还不够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工业1990—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根据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技术路径,引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出反映技术变化的技术进步指标(TC)及技术效率指标(EC),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在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间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且从长期来看,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可为工业能耗的降低起到正向作用,技术进步则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达到促进行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赢结果,而规模效率对于降低能源强度的正向调解机制尚不显著,但从长期看来仍表现出积极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绿色生产率、减排绩效与减排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SML指数方法和DEA方法分别测算了1995-2009年我国工业绿色生产率和减排成本,然后基于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探讨了工业减排绩效和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业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绿色生产率先升后降,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绿色技术进步;工业减排成本呈波动式增长趋势,低排放强度行业较高;绿色生产率促进工业减排绩效增长,低排放强度行业中绿色技术进步的减排作用较大,高排放强度行业中绿色技术效率的减排作用更明显;绿色生产率对工业减排成本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优化能源结构会降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成本,人力对资本的替代有利于低排放强度行业减排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静态效率和动态生产率的双重视角,本文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GMM)和中介效应模型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从全国总体来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绿色技术进步是高技术产业集聚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驱动力;进一步的机理检验表明,高技术产业聚集会通过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提高绿色生产效率,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进而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绩效提升;无论是基于静态效率视角还是基于动态生产率视角,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此外,上述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本文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有机结合,进而推动创新型国家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喜平  姜晔 《软科学》2012,26(2):73-78
运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我国2001~2008年36个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法估计了在此期间累积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同时考察了影响碳排放约束下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各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高效率工业行业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行业内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平均规模、行业产权结构等都能显著提高能源效率水平,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水平驱动因素分析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1997-2010年的工业发展规模、资源环境、工业结构、技术投入、环境以及经济杠杆等方面的指标数据为分析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工业用水效率驱动因素进行筛选分析,认为水资源条件和高耗水行业的比重对工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呈现负向作用,且水资源条件约束性是持久性的,高耗水行业比重的负向作用呈现出加强的趋势;工业科技投入和技术进步对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且从时间上看,推进作用持续明显。根据2010年全国及各省区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在聚类分析法基础上,将全国划分成5个区域:区域Ⅰ资源压力是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未来效率的提升空间较小;区域Ⅱ工业产业规模和资源压力是主要驱动因素;区域Ⅲ工业产业规模是主要影响因子;区域Ⅳ工业产业规模、科技技术是主要驱动因素,用水效率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区域Ⅴ资源压力小和技术投入较低是工业用水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建立工业用水效率驱动-响应关系提供区划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评价我国碳减排技术研发效率,探索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可行技术路径.基于不同的技术减排机理,将碳减排技术分为能源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并利用DEA窗口模型对2005-2017年的碳减排技术研发效率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能源生产技术研发效率总体上没有取得进步,基本上维持在0.77左右,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三大经济圈碳生产率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如银  邵天翔 《资源科学》2015,37(6):1249-1257
本文解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1997-2012年的碳生产率,并将影响碳生产率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效率、能源排放比率和产业结构三方面。结果表明,珠三角碳生产率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低且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2012年京津冀的碳生产率仅为长三角的42%、珠三角的34%。三地区碳生产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提高是推动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差异。其中,长三角地区能源效率因素的作用偏小,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碳生产率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珠三角能源排放比率因素对碳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小,贡献率仅为3.96%;京津冀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不明显,贡献率为8.02%。从产业部门看,第二产业对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最大,第一产业对碳生产率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第三产业低碳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丽萍  刘明浩 《资源科学》2018,40(1):195-206
随着中国对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本文对1997—2014年间中国物流业的直接能源消耗碳排放和基于投入产出表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前者大大低估了物流业的碳排放水平,2000年以来间接碳排放对物流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直接能耗碳排放,2014年直接能耗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足40%。进一步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正向驱动效应最大,总贡献率为36.16%;其次,服务业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5.21%;再次,低碳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抑制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26.50%,但近两年低碳技术的进步迟缓;最后,行业效率提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负向驱动效应明显,但这种作用效果不稳定,1997—2014年行业效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总贡献率为21.72%。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物流业的服务需求还会继续扩张,由此导致的物流业间接碳排放增长态势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实现物流业低碳化发展不仅要从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提高物流业的行业技术效率等方面采取措施,而且也要加快提高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低碳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运用LMDI加和分解法,从我国整体、不同行业、工业内不同部门的角度探讨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产出效应,对碳排放的整体贡献为148.49%;其次是人口规模效应,整体贡献为9.65%;最后是能源结构效应,整体贡献为1.36%;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的整体贡献为-53.43%;产业结构效应有抑制作用,整体贡献为-6.07%,潜力没有显现出来;从不同产业的角度研究发现,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整体上"低碳"发展状态较好,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其他行业"低碳"发展状态不佳;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工业,通过工业内不同行业的比较发现,电力蒸汽及水生产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来源。对此,从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郭瑾  匡海波  余方平 《科研管理》2020,41(5):240-249
港口是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低碳港口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以日照港为例,揭示我国低碳港口形成机理。首先,采集了日照港数据测算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单位货物吞吐量碳排放量),将1987-2017年日照港低碳发展划分三个阶段,并剖析各阶段特点和主要驱动因素。接着,借助Gamma分布函数建立了不含影响因素和含有影响因素低碳形成机理演化模型,数理分析日照港低碳形成机理以及规模、技术和能源两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低碳演化模式。最后,借助不含影响因素和含有影响因素Gamma模型,情景模拟分析了日照港2018-2030年的低碳演化趋势,找到日照港低碳建设最优路径,并为日照港低碳建设提出了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13年间上海市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上海市工业能源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并测算工业33个行业的技术效率。结果表明,资本要素与能源生产力正相关,而能源投入和碳排放量与能源生产力负相关,且上海市工业领域存在轻微的劳动力过剩情况;总体上,上海市工业领域在2000—2013年间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1,相对于生产前沿面来说,还有19%的改善空间;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整体较高,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无效率程度极高,生产点严重滞后于最优产出。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8-2017年中国沿海1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SBM-GML模型对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从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4个方面进行分解,并通过FGLS模型系统地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我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纯技术变化驱动,规模技术效率变化和...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碳排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拓展环境效应分解模型基础上,运用差分模型将碳排放变动的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环保技术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混合技术效应、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环保技术以及整体效应等因素,以考察1998-2010年技术进步、工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中国工业碳减排的贡献程度,结论显示: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能显著降低工业碳排放,而规模效应、结构生产技术对工业碳减排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相对于高排放行业而言,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对中低排放行业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