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汉利 《世界文化》2008,(10):10-11
索尔·贝娄是一位犹太作家,却并不喜欢被贴上“扰太作家”的标签。作家专门作出过声明:“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时是犹太人,只知道自己是索尔·贝娄,我也从未努力要使自己犹太化。”贝娄之所以对“犹太作家”很反感,是因为他不愿意仅被看作是民族作家。在贝娄看来,他所探讨的是人类的普遍真理,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1915-2005)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继承者,亦是迄今唯一3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小说家。从成名作《奥吉·马奇历险记》开始,贝娄就以描写犹太人的异化而闻名于世,他那致力于阐释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之间矛盾的笔触,在叙事上形成独特的“贝娄风格”。  相似文献   

3.
<正>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的文学继承人。在六十多年创作生涯中,贝娄出版十三部长篇小说,大量中短篇小说、评论与札记,荣获三次美国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76年秋,由于"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贝娄成为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作家。1915年7月10日(母亲丽莎认为是6月10日),索尔·贝娄出生于加拿大的拉辛市,父母都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贝娄自幼便被送进犹太小学,  相似文献   

4.
苏珊·桑塔格,美国最智慧的女人刚刚离去,世界文坛的悲伤尚未散尽,2005年4月5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在大洋彼岸,美国另一位文坛巨匠索尔·贝娄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贝娄和桑塔格是两种风格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精神世界都闪耀着灼人的光芒,但贝娄没有像桑塔格那样,在公众场合频频地亮相。他是一个黑夜里安静的老人,没有丰富的外部举动,也缺乏惊世骇俗的语言。而桑塔格是一个典型的公众知识分子,她是“美国的良心”,所以无法安于刻板的书斋生活,虽然她喜欢阅读,但静静的阅读只是为了发射更多炮弹一样的批评,她更喜欢的是行走、观察和…  相似文献   

5.
正伴随着改革开放,一大批国外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大陆。特别是那些经典性的现代派作家作品,譬如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维吉尼亚·伍尔夫;法国的普鲁斯特、克洛德·西蒙、罗布·格利耶、玛格丽特·杜拉;美国的索尔·贝娄、塞林格、威廉·福克纳,以及南美的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等等。他们的作品仿佛一夜之间就摆在了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作家面前,像骤然打开的一扇窗中吹进来的一股新鲜而劲猛的风,使中国文坛不能  相似文献   

6.
夫妻之间什么话不宜说王善武硅谷计算机公司一位董事有个重要秘密:他丢掉了工作。但是,每个工作日的早晨,他都和平时一样离开家,佯装着去上班;夜晚,他颓然倒在电视机前面的沙发里,不愿和妻子交谈。对他这种反常的沉默,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心里想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的婚姻商新编译托尔斯泰曾公开说道,他和妻子索尼娅“像两个相互仇视的敌人被铁链拴在一起,互相残杀,却竭力不去正视这个事实。我认为99%的已婚者都不会像我一样生活在地狱里”。他还胸有成竹地说,尽管他的婚姻是个悲剧,其他人的婚姻也各有各的不幸。托尔...  相似文献   

8.
盖博和他的第三个妻子邓欢像许多演艺界的夫妇一样,克拉克·盖博和卡罗丽·隆巴德堪称天生一对,地造一双。隆巴德那高挑的身材,飘柔的金发,明亮的碧眼,集中体现了30年代美人的神韵;盖博那宽阔的肩膀、魔鬼般的笑声,十分符合他的绰号“皇帝”;隆巴德喜开玩笑,随...  相似文献   

9.
失怙记     
刘鹏 《大理文化》2021,(6):42-46
初梦 那晚,我梦见了父亲. 闹钟响起,父亲的鼾声像往常一样戛然而止,起床穿工作服,简单洗漱后骑上电动车赶往码头.等待他的,是一艘万吨级货轮.他把电动车像往常一样停在厂门口,然后过安检,顺着舷梯走下船舱.他像往常一样和交班的工友们打招呼、说笑,像往常一样走过去帮他们搬运货物.那些工友们也像往常一样喊道:"老刘,又这么早就...  相似文献   

10.
一位档案管理员披露过阿尔贝特·爱因斯坦与他第一个妻子米莱娃的通信。他知道很多有关这位天才的生活情况和爱情经历。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又发现了爱因斯坦的更为令人惊讶的轶事。不过这次发现的是一些人口述的有关这位物理学家鲜为人知的历史,象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的一个计划一样,它始于30年代。退休理发师米勒·赫希特:噢,我们时常跟他开玩笑,我们经常这样做。他知道汤姆·爱迪生也在我们这个区住过,就在门  相似文献   

11.
汉斯·凯尼原是德国柏林的一位机械师,他和妻子结婚多年了,可是当了解到妻子因为爱上了另一位男子,而准备抛弃他时,他一气之下,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一分为二,并且还用电锯把双人床、地毯、书画等锯成了两半。他非常得意地对妻子说:“这下好了,现在你有应得的一半家产,是去是留,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了。” 最稀奇的是,在法院所受理的许多离婚案件中,引起家庭纠纷的第三者不是情人,而是家庭中的宠物。  相似文献   

12.
王军 《世界文化》2003,(3):9-10
不久前,我的一位新近离了婚的男性朋友出现在我的面前。他有过一个孩子,当然,孩子跟了他的前妻,他正在为自己重新物色一个妻子。一天傍晚熨衣服时,我想到了他。我突然萌发了我自己虽位居妻子之列,但也要找一个妻子的念头。我为什么希望有个妻子呢?我要重返校园,接受教育,以便能够经济独立,自食其力,必要时还能养活那些赖我为生的人。我要找一个有一份工作并愿意送我上学的妻子。在我上学期间我希望有一个能照顾孩子的妻子。我希望有一个能够随时注意与孩子的医生,特别是牙医取得联系的妻子。而且,她还得随时与我自己的医生,特别是牙医保持联…  相似文献   

13.
索贝·贝娄是二战后活跃于美国文坛的犹太作家,其作品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作品中对人类的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受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探索当代西方世界存在的精神危机,深切地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提出了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表达了同时代人的经历和感受。贝娄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中,收集在《莫斯比回忆录》(1968)中的《寻找格林先生》不愧为一篇上乘之作,它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的哲学观点和他早期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4.
爱在深秋     
肯尼斯·罗伯茨是一位心碎神伤的老人。在里奥斯餐馆,他经常抱着一堆光盘穿梭于各张餐桌间,询问陌生人是否愿意了解他已故妻子约瑟芬的故事。罗伯茨一边发放免费的光盘,一边告诉人们,他的妻子陪伴他度过了宝贵的55年,他特别思念故去的爱妻。这些光盘上录制的是罗伯茨自己出版的书《怀念约瑟芬》的语音版。在79岁的老人罗伯茨讲述他的爱妻的时候,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并充满好奇。在光盘的封面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位充满魅力的年轻女性,那是罗伯茨夫人摄于1943年的照片。罗伯茨告诉人们说,他的妻子内心和外表同样美丽,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一…  相似文献   

15.
鲍罗廷是著名管弦乐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作者,1833年出生于圣彼得堡。像“强力集团”的其他成员一样,音乐对鲍罗廷来说,也不是他最初的职业:他原是一名经验丰富、享有世界声誉的分析化学家,大部分时间花在先后所担任的圣彼得堡医学院化学教授和院长的职务上。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医生,他从小由母亲抚养长大,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音乐是他的业余爱好,这种爱好由于他与一位出色的钢琴家的相受而变得更为强烈。她把他的目光引向李斯特和舒曼,后来他们结为伉俪。当时他已创作了一些室内乐作品,其中包括一首钢琴五重奏。1862年他结识了“强力集团“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16.
<正>他们的人生际遇改变于同一天。在此之前,他是苏联的一个普通特工,她是东德的一个普通科学家。这天是1989年11月9日。这天,德国柏林上演了万众瞩目的一幕,柏林墙被推倒了,冷战最有力的标志从此成为历史,德国即将统一。这天,东德居民像潮水一般迅猛地跨过已成废墟的柏林墙,涌向西德。人群中有一位年轻女性,衣着普通,貌不惊人,她的思绪如同汹涌的波涛一样不断翻腾,她  相似文献   

17.
雪冬 《世界文化》2004,(5):31-33
塔妮·玛丽娅·奥古斯塔·库特切拉从幼年开始就与年迈的养母过着寂寞的生活。她很想知道自己原来家庭的情况。通过偷听养母与别人的谈话,她逐渐了解到自己的身世。她的父亲,卡尔·库特切拉,在与他的第一位妻子乘坐马车时,因事故而导致妻子被水淹死。心情悲痛的库特切拉将10个星期大的儿子送给一个远亲抚养,孤身一人去了国外。几年后,他一返回维也纳就来到亡妻的墓前悼念。正是在此处,他和一位与自己的亡妻看上去十分相像的漂亮女子相遇。他们俩很快就结为了伉俪。卡尔的第二任妻子奥古斯塔1905年1月25日在乘坐到维也纳的火车上生了女儿玛丽…  相似文献   

18.
在早期的英国,一个人的名字只是当他或她在受洗礼时获得的教名,如 Wlliam(威廉)。他就这样被叫做 William,没有姓与名的区分。他的妻子就叫做 Mary(玛丽),或干脆叫 Willam's Wife(威廉的妻子)。在人口稀少,而居住分散的情况下,一个字的名字就足够了。但人口的增长与人们的不断聚居,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名字的混淆。于是,大家就管做裁缝生意的那个威廉叫做 William“the tailor”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一封臭名昭著的匿名信曾给大诗人普希金带来厄运,给俄罗斯带来空前灾难,给世界带来巨大损失。但是,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人们尚未搞清它的作者是谁,以致某些通俗作品认为,诗人的死是“民族的悲剧……变成了庸俗的家庭争斗:丈夫、年轻漂亮的妻子及其家庭的破坏者——一位美男子,年轻的近卫重骑兵军官”。当然,导致这种错误的认识是有原因的。1836年11月4日,普希金收到了一封诽谤他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罗娃对他不贞的匿名信,为了维护自己和妻子的名誉与尊严,普希金毅然决定同丹特斯进行决斗,因为丹特斯早就在追求娜塔丽娅·冈察罗娃。但是  相似文献   

20.
桂冠诗人的幽默与嫉妒心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时常宣称他生性严肃,不苟言笑,更缺乏幽默感。可有件事却戳破了这位桂冠诗人的“自画像”:德莱顿与妻子伊丽莎白夫人关系不甚和睦,照当时一篇讽刺文的说法,德莱顿是受他一位兄长的威逼要挟才被迫娶她为妻的。婚后他成天呆在书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