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写稿,刚开始写稿.热情很高.写了许多稿件,竟未采用过一篇稿件。就在我灰心之时,县委宣传部的通讯干事送给我一本《新闻知识》,我看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感到杂志上的文章很对我的胃口,对我学习写稿很有帮助。从此以后,我便和《新闻知识》交上了朋友。每期杂志一到.当即仔细阅读起来.从中汲取养分,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业务知识,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最喜欢读《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视听天地》、《新闻采访知识》、《通讯员之友》等栏目。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十余年来,…  相似文献   

2.
和《军事记者》的“一见钟情”是在10年前,那时我还是个肩扛一道杠的新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班长那里看到了当时的《新闻与成才》,从此爱上了她。当兵的第二年就参加了军报的第七届新闻函授班。走进陆军学院成为一名学员后,仍用有限的津贴订阅《新闻与成才》。多少个夜晚,我翻开心爱的杂志,在字里行间追寻着自己的军事记者梦。真正走上兼职的新闻干事这个岗位是在两年前,从看新闻到写新闻的跨度太大了。实践后才知道,爱她还真是不容易。一次次投稿,一次次杳无音讯。在这孤独无助之时,我又重新拿起了与我相伴多年的《新闻与成才》,…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军人,喜欢舞文弄墨,自信发表过文学稿件,认为写新闻是小菜一碟。可一年下来,写了97篇新闻稿只被采用了1条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真想搁笔不干了。 但身边每每发生战友们勤奋学习、苦练军事技术的动人事迹时,又常常使我心痒手痒、坐立不安。1992年出差时,在书摊上无意碰到了《新闻知识》杂志,当即买了一本。一看才知道,原来写新闻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当时就喜欢上她了。她栏目多、内容丰富多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国防科工委中国酒泉发射中心某部的干部。去年7月在西安车站候车,看到几位青年农民一块儿翻看一本杂志。我有点好奇。便凑上去看了两眼。才知道是本《新闻知识》杂志。无聊之际便借过来翻了翻.可谁知越翻越有味,有点舍不得还给人家了。回到部队后,我就给《新闻知识》编辑部寄了六元钱,结果顺顺当当地订到了1987年的刊物。今年元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订阅《新闻知识》的时间虽不长,受益却不小。她是一本办得很好,很有特色的新闻学期刊,这是我对她留下的深刻印象。她不仅有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业务知识,还为通讯员开设了一些栏目,真正做到了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8.
我是陕西省永寿县监军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又是个业余通讯员。一个偶然机会,我得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 自此,我定期到县广播局的朋友那儿借阅《新闻知识》杂志,从中汲取“营养”。很快,《新闻知识》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并且最喜爱阅读“通讯员之友”栏目的文章,对通讯员们的成功经验都作了详细的笔记。并发誓,今生当不了一名记者,但必须当好一名业余通讯员,文章不写半句空。通过经常借阅《新闻知识》,使我既获得了新闻业务知识,又提高了写稿能力,增强了对新闻素材鉴别的敏感性,形成了较强的新闻意识。 在《新闻知识》的指导下,我努力撰写新闻稿件,巳  相似文献   

9.
正李怀宇这本《知识人》价值,不仅仅在于她为我们勾勒了十六位台湾"知识人"的形象,更是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知识人群体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补充"和"开拓"。很荣幸,201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本《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  相似文献   

10.
《新闻知识》是我的启蒙老师,她把我引进新闻大门。我叫崔峰,是个农民,也是个新闻爱好者,种地之余,总想写点东西投给县广播站.但由于不懂新闻知识,写的稿大部分进了废纸篓。1984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闻知识》,一读之下,如获至宝,当即订了《新闻知识》,废寝忘食地边学习、边写作,终于我的处女作《真想写稿并不难》,在1985年9月号《新闻知识》上发表。从此,我便与《新闻知识》结下不解之缘,形影不离,年年都订《新闻知识》。投稿面扩大到《陕农报》、《通讯员报》、《老军报》、《农家信使》等报刊,单是1989年1—10月在《陕农报》、《陕西地方志通讯》发表新闻稿就有14篇。  相似文献   

11.
我与《新闻与写作》结缘,是因为她以前的"史话"栏目,那时笔者还是一名时新闻史感兴趣的历史系学子。虽然每期"史话"栏目刊登的内  相似文献   

12.
拜读第6期《新闻知识》,我觉得她和以前各期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离读者近。这期新增设的两个栏目《记者心声》、《呼声与建议》以及《得奖新闻采写谈》专栏比以往各期都多的篇目最能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从1983年起就给新闻单位投稿。由于以前缺少写作知识,写的稿件质量差,被采用的寥寥无几,感到十分苦恼。去年3月,我有幸从一位朋友家中发现了《新闻知识》杂志,一打开就被她吸引住了,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细心读了起来。然后又借回家翻了几遍。我认为她是学习写作的良师  相似文献   

14.
一本《新闻知识》杂志,已经伴我走过七年的军旅生涯,每当翻阅厚厚的剪报本,看着那骄人的成绩,总有一股暖流在心头涌起,如果没有她倾注的关怀,我绝不会有成功的今天。说起我和《新闻知识》的结识,这里面还有一段趣事呢。那是我当兵第一年,我帮一位机关干部整理宿舍。这位干部的书可真多,整整摆满了三大书橱,我一边干活,一边翻着书看。一本旧的发黄杂志被我拿到手里,我刚要丢到一旁,猛然间“新闻知识”四个字映入我的眼帘,我随意翻了一下,没想到被精彩的内容给吸引住了.当时我正学写新闻报道.非常需要有关新闻知识的书刊,这…  相似文献   

15.
张娟 《记者摇篮》2005,(2):56-56
我台的直播节目《900新闻时空》是新闻类节目。在栏目定位上,归纳起来就是走进百姓中,深入生活.把听众想知道的、不知道、该知道的一一反馈给听众,倾听百姓心声。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4年初.新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办的《军铜报》在全公司青年中招考记者,那时我才23岁.凭一时的冲劲报了名。在应试准备期间.我认真翻阅了近三年订阅的《新闻知识》杂志.将有关内容摘抄下来进行学习和领会。凭着从刊物中学到的新闻知识.在当年招考中我在300名考生中居然脱颖而出.终于成了一名党的新闻工诈者。新闻工作是十分艰辛的。进报社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我好多天都写不出一篇百字小稿。为此常常夜不能寐。苦恼之时,我想起了《新闻知识》.为什么不向这位不说话的老师请教呢?以后这位“老师”便成了我步…  相似文献   

17.
5年前,我经考核被乡党委招聘为乡专职通讯报道员.面对新闻报道工作的一个个新课题,我感到一筹莫展.恰在这时,主抓宣传的乡党委副书记姬有堂同志送给我一本《新闻爱好者》.当我翻开《新闻爱好者》,那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栏目吸引了我.从此,她帮助我不断进步,逐步  相似文献   

18.
"一凡,我和爸爸已经回到老家了,你今年过年回来吗?""老妈对不起,我今年春节还是留台值班,代我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问好!"我叫王一凡,自2007年夏天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来到广东电视新闻中心后,这几乎成了春节前父母与我的固定问答。我在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广东卫视新闻》(后更名为《广东新闻联播》)栏目从事新闻后期制作的14年来,已经连续13个大年三十在值班中度过了,"加班狗""熬夜党"不在话下,"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才是真正考验。  相似文献   

19.
两年前我高考落榜,一蹶不振的我,怀着惴惴的心情,当了一名邮政市内投递员。一次偶然的机会《新闻知识》与我见了面,我一下子便被她新颖的版面,浓厚有趣的内容吸引住了,尤其是记者成名之路,通讯员经验谈、业务研究等栏目是初学者的好老师。于是我订阅了她,每到一期,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认真细致地通篇阅读,从中汲取大量营养,并作笔记,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几期过后,愈来愈感到《新闻知识》是我的良师益友,顿时萌发了投稿念头。当首篇《跑乡邮私车公用》在《甘肃邮电报》二版刊出后,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读数遍,高兴得几夜合不拢眼,觉得生活是件多么有意思的事。 在新生活的鼓舞下,我信心百倍,更加勤奋用功,坚持写作。接着我的  相似文献   

20.
初学写稿,因为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自己觉得什么都重要,就把采访到的材料稍微加工整理,投寄给报刊、电台,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为此,我也曾对写新闻稿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单位“没关系”,所以屡投不中。恰在这时,一位老通讯员向我介绍了《新闻知识》杂志,并送给我一本阅读。当我拿到这本杂志后,真是爱不释手,花了三天时间仔细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本杂志办得好,它设有二十多个栏目,尤其是《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讲座》、《采写体会》、《我与新闻知识》及《通讯员之友》等栏目,更是贴近我们通讯员,就好象新闻老师给通讯员上课一样,效果非常好。 在《新闻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近几年来,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不但经常为厂广播站写稿,还结合本厂实际,向报刊、电台投寄了许多新闻稿件,每年的“征文”稿件总有几篇获奖,我采写的《那山、那水、那情》一稿,被《三峡潮》一书收录,获得优秀奖。与此同时,我还被《陕西工人报》、《军工报》、《铜川日报》、《铜川人民广播电台》、《现代文化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