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号称“出版帝国”的美国时代公司,近年来出现了什么变化,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去年2、3月份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分别刊登了特稿,报道了它的一些情况,现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闻可以是美文--《华尔街日报》作品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惠 《新闻记者》2004,(9):42-44
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较少见。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②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华尔街日报》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邓恩 《新闻记者》2004,(5):30-30
全美国最有钱及最有影响力的500万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之所以成功,用其出版人KarenElliottHouse的话说:“在全球拥有700名记者和编辑队伍的《华尔街日报》每时每刻都在致力于一件事,那就是让我们的读者对这个日益复杂的商业金融世界保持清晰的认识,同时为他们提供取得生意、事业和个人生活的成功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最近,针对中国读者的口味,直接由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翻译过来的《人民币升值争议》一书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人民币升值争议》是《华尔街日报》“中国观察”、“环球视野”及“…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美国《华尔街日报》就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华,发表了一篇露骨的干涉中国内政的“奇文”,把中国领土台湾说成是什么美国“通往朝鲜和日本的海上通道的一个战略据点”。对此,我国《人民日报》在今年2月21日作出了理所当然的严正驳斥。《华尔街日报》是什么样的报纸?它的历史和现状如何?下面对该报的情况略作介绍。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而华尔街又是纽约的金融中心,所以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华尔街日报》是美国金融资本的全国性财政金融专业报纸。  相似文献   

5.
张志安 《新闻记者》2006,(10):82-83
“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这是特稿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的关键句。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刊的纪实特稿(有人称之为“大通讯”、“社会纪实”“、新闻纪实”等)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全国数百家报刊都以一个、两个甚至几个版面刊登这类常常让读者耳目一新的纪实稿件。在这种读者阅读大量需求下,这类版面以特有的亲和力直接刺激到了报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在这当中,以纪实特稿为主的杂志《家庭》《、知音》的发行不断扩容,相继增加了“下半月版”、“月末版”,而以“每天一个特稿”而在全国新闻界打出声势的《华西都市报》则先后与国内40多家媒体及全国特稿记者的关注……时至今日,仍有报刊在做特稿的文章:就…  相似文献   

7.
特稿是美国报纸体裁中的“常规武器”。涉足美国报坛的“大街小巷”,恐怕很难发现一张不刊登特稿的报纸。特稿专栏、特稿专页,已成了许多大小报纸的必备“佳肴”。据说,特稿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便士报时期。当时,主编《纽约先驱报》的贝内特独树一帜,在报上发表以往被认为是琐细、轻微而不得见诸于报端的内容,从而拓宽了报道题材,为特稿的诞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一实践曾被喻为美国现代报纸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到了19世纪70年代,达纳主编的《纽约太阳报》脱俗出格,在新闻写作中融入种种故事手法、小说技巧,为特稿写作塑造了雏形。本世纪以来,特稿在美国日趋发展,方兴未艾。随着电子传播媒介的突飞猛进,许多美国新闻学者认为,特稿是报纸扬长避短,与广播、电视进行竞争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冯澍 《新闻三昧》2007,(9):8-11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的许多人在关注和研究美国《华尔街日报》创造的"华体"。最近,本刊特约美国《华尔街日报》北京分社的冯澍撰写了《看美国财经新闻如何写——以〈华尔街日报〉北京分社几篇获2007普利策国际报道奖作品为例》一文,以飨读者。作者曾在中央电视台供职,现在又从业于美国新闻媒体。她在从事新闻采写的同时,还做着中美新闻传媒的比较研究。该文正是她从新闻实践出发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该报读者对象主要是大资本家、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专业人员和政府官员等。“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①“华尔街日报体”的结构与特色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生动活泼,有力吸引读者眼球、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呢?《华尔街日报》在上世纪…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尔街日报》是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华尔街日报》头版的第4栏出现的报道,通常称为“中栏报道”(Middle Column),是深受读者欢迎的一个专栏。《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介绍该专栏时称:“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并且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中文名称:非常之道。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析《华尔街日报》这一专栏的报道手法以及当代美国报纸新闻写作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新民晚报有个名牌专版──《五色长廊》,以刊载长篇特稿为其特色。新千 年到来之际,恰逢《五色长廊》出版1000期。为此,今年1月21日至23对日,新民晚报召开“纪念《五色长廊》1000期暨特稿作品研讨会,对特稿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在林林总总的新闻样式中,特稿起着什么样的独特作用? 以撰写突发性事件报道、深度典型报道为主的特稿记者,应具备怎样的思想业务素质? 与一般的消息通讯不同,特稿写作经常采用什么样的独特视角? 在新千年中,特稿面对的新闻生存环境又有哪些新特点? 在媒体老总的眼中,特稿记者具有什么…  相似文献   

12.
1984年10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小斯图尔特·泰勒的特稿,评论美国政府又一次运用“联邦间谍法”来惩处向外国新闻界透露所谓秘密消息和图片的莫里森事件。这事件发生以后,在美国社会上特别是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英里森事件莫里森事件是怎么回事?在泰勒的特稿发表前不久,一位美国海军文官情报分析员、兼职记者名叫塞缪尔·洛林·莫里森,他曾向伦敦著名的军事杂志《战舰》出售了三张美国侦察卫星拍摄的关于苏  相似文献   

13.
《军事记者》2011,(6):57-57
美国出版业分析机构“发行公信会”目前宣布.截至3月31日的6个月内,《华尔街日报》得益于电子版的高速增长,使其发行量在美国报纸行业中独占鳌头。数据显示,《华尔街日报》周一到周五的平均发行总量为2,117,796份,击败了《今日美国》1,829,099份的发行量。.  相似文献   

14.
国际新闻界     
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揭晓纽约当地时间4月16日,代表美国新闻界最高成就的“普利策”奖揭晓,,有4家媒体各获得了两项大奖,它们是《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波特兰的俄勒冈人报》。《迈阿密先驱报》《因在其封面文章中报道了美国特工突袭并带走古巴男孩埃连一事而荣获“突发新闻”报道奖。美联社记者阿兰·迪亚兹为此报道提供图片荣获“突发新闻摄影奖”。“公共服务奖”被《波特兰的俄勒冈人报》获得,得奖是因为一篇关于  相似文献   

15.
董铭 《青年记者》2007,(14):114-115
“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  相似文献   

16.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09,(11):64-64
新闻集团旗下的《华尔街日报》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9月,《华尔街日报》平均日发行量达到202万份,比去年同期上升1.2万份。这使《华尔街日报》超越《今日美国报》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相似文献   

17.
董铭 《青年记者》2007,(14):114-115
“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唐绪军 《传媒》2002,(6):55-56
4月9日,人们期待已久的新版《华尔街日报》终于闪亮登场。说它“亮”,是因为这张一向以黑白示人的美国报界大哥大终于也与时俱进,披上了一件彩色的“外套”。虽说那“外套”谈不上艳丽,但几抹精心点缀的淡淡的色彩,却恰到好处地使这张百年老报于庄重之中显出了几分典雅。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少数几份全国性报纸之一,以刊登财政金融类消息见长,去年的平均期发量是180万份,位居美国各报之首。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张所谓“成功人士”的报纸,其读者平均年龄为52岁,平均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属  相似文献   

19.
非“倒金字塔”模式是目前特稿写作的普遍方式。其中《华尔街日报》的模式,首先描绘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即独特面——过渡到主题——报道主题——回到起点的结构,最为时下媒体写作者推崇和仿效,而且渐成一种趋势。在这种新闻文本里,首先描绘的“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即独特面”  相似文献   

20.
陈卓琼 《青年记者》2017,(12):59-60
199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栏目,其人物报道从这时开始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期.2004年6月,“冰点”改为《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10版的《冰点·人物》专版,在该版的头版位置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大多为2000~3500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