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乡教育二元分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日本进行了近100年的探索,推行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即通过教师定期的城乡流动,使城市与乡村教师资源得到均衡化配置,有效地阻止了因城乡师资的巨大差异而引起的城乡教育的不平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城乡教师流动有利于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城乡教师流动的实效性。但是,现阶段城乡教师流动亟需从"量"均衡向"质"内涵转变,提升城乡教师流动内涵关键在于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下的城乡教师流动,有三大具体策略供参考:关注教师流动过程中的专业共同体的建立、合作文化的形成和问题的境域性是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下城乡教师流动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化是目前社会公众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推动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需要我们对相关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推进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实践对策包括:规范教师工资外收入,实现同工同酬;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缩小城乡教师差距;引导教师树立全局观念,强调"定期流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出台相关政策,消除教师参与"定期流动"的后顾之忧;尊重教师的意愿与心理感受,稳步推进教师"定期流动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各地正在推行的"教师定期流动制",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它是推进日本基础教育校际师资均衡进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该制度实施的效果与制度目标还存在不小的距离。研究日本教师定期流动保障机制的有益经验,必将对我国更有效地推行这一制度提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的策略,在"十五"期间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改变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问题,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本文根据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选取山西省阳泉市为个案,从政策分析的视角对我国中部地区推进城乡教师流动机制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中部地区如何根据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流动的基础条件和政策保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教师流动制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的教师流动政策缺乏对"人"的关怀,过分彰显教师的群体性,消解其类特性和个体性。教师流动制需要在人学视野下构建,以满足教师的个体需要,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实现教师类主体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国家推行取消"小升初"考试、小学生和初中生就近入学这一重大举措。但随着这一制度的实行,却引发了中小学生"择校"这一负面现象。为了解决"择校"问题和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问题,中国借鉴了国外的教师流动制度,在均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可以有效地抑制教师的"单向上位流动",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效率。强制性的流动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容易滋生腐败风气,不利于教师安心工作;与教师职业的长期性特点相悖,教师的家庭等后顾之忧难以解决。要真正解决"择校问题",需要将重点高中的名额指标下放到各个初中,利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薄弱学校,实行教育券制度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乡教育二元分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日本进行了近100年的探索,推行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即通过教师定期的城乡流动,使城市与乡村教师资源得到均衡化配置,有效地阻止了因城乡师资的巨大差异而引起的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实现了城乡教育的公平性。又通过“轮岗制”推动教师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9.
城乡教师流动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和成都两地教师城乡流动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识城乡教师流动的意义.然而,由于相关制度缺失,教师对于参与城乡教师流动存在顾虑.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学校和不同职称的教师群体在参与城乡教师流动的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既需要从正式制度层面确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保障制度建设,又需要从非正式制度层面不断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存在:重学科知识,轻教育教学知识;忽视专业知识,缺乏实践性知识建构;追崇教学技能,边缘化教育理论;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审视其原因与农村教师的人才观、自我定位及培训范式有着密切关系。这就需要改进培训方式,以实践为导向,建构教师实践性知识;重视校本培训,探索全景式师徒制;完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建构学习共同体等途径促进农村教师知识结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