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归园田居》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之句,课本将“依依”一词注释为“轻柔而缓慢地飘升”,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他的《归园田居》是格律诗产生之前诗歌中大量使用对句的一个范例,这些对句不仅具有内在的韵律美,而且词语工整,表现出汉语的语言形式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对句写来顺势而成,毫不费力,从节奏上、意境上,恰具平淡自然的韵味。“暧暧”注释为形容词“昏暗,模糊”,则“依依”也应理解为形容词,释为具有动词意味的“轻柔…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一诗叙述兰芝被遣经过一段中,写到兰芝、仲卿迫于焦母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不得不盟誓分别时,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表达他们的依恋情深。但“依依”当作何解,没注。有人则在是讲解“依依”时,往往引用《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依依”加以佐证,说这是表达夫妻二人情笃爱深,不忍离别的感情。但又语焉不详。考《诗经·采薇》中的这两句本是写戍边士兵远别家室时的季节景象,为士兵出征勾勒的一幅自然景象的国画。这是征人在戍边征战中饱受羁旅之苦,伤离别之情,由眼前回家路上“载渴载饥”的景物回忆来时的风光的。“依依”是写春天里柳条柔弱而随风飘荡不定的样子。后来人们因“柳”与“留”音相谐协,才以折柳相赠来寄托因征战、羁旅离别相思留恋之情。按古文修辞省文用法,往往将“杨柳依依”节用为“依依”,成语中就有“依依惜别”、“依依不舍”的说法,即形容有了感情,不忍离别。《孔雀东南飞》即是此意义,这实际是《采薇》中“依依”的用法的引申发展,它的语源可上溯到《诗经》。但这里的“依依”与《采薇》中的“依依”形容杨柳轻柔飘荡的状貌应该说在释义上不是一回事。它与王维《渭川田家》中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之“依依”用法倒是相同的。因此人们错误地直接引用《采薇》中的“依依”来佐证此处的讲解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3.
韩爱玲 《现代语文》2002,(12):30-30
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三册选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课本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墟”字的注释为“集市”,笔者以为值得商榷。《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体现了陶渊明平易淡雅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的应是这样一幅图画:“远远望去,是一片模模糊糊的村庄,从那小村庄里,升起了袅袅炊烟。”这是多么淳朴、宁静的田园风光,正是这种淳朴宁静深深吸引了陶渊明,使他下决心告别虚伪、嘈杂的官场。而如果把“墟里”释为集市里,则顿感嘈杂之声入耳,破坏了这幅画的宁静和谐,恐非陶…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新课标《语》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里.有一句:“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课本对“岩阻”作了注释:“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但未注释“保”。其他的古选本也未见有注释。也许编以为它就是“保住”的意思.与今天的意义无别.所以无须注释。其实.这种理解是以今律古.并不贴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几多炊烟     
王岳 《阅读与鉴赏》2008,(12):32-32
几多炊烟?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应该就是写村落的炊烟。“依依”真软,一种情态,一声呼唤,一份柔情,亲切地让人想落泪。  相似文献   

6.
几多炊烟     
几多炊烟?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应该就是写村落的炊烟。“依依”真软,一种情态,一声呼唤,一份柔情,亲切地让人想落泪。  相似文献   

7.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9.
一、析“暧暧远人村”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中的描写田园景物的一段。其中“暖暧远人村”一句应该作何解释,尚待研究。随手翻阅手头的几个注释本,发现它们对理解本句很关重要的“远人村”都未作解释。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  相似文献   

10.
对《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教师用书均解释为“有害”、“危险”,对此注释,我认为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1.
在翻阅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再提出若干条辨析如下。一、[劳劳](380.2)解:“惆怅忧伤的样子。《玉台新詠——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李贺《歌诗篇——送沈亚之歌》:‘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相似文献   

12.
2008年4月,网易拉开了“艺校女生博客大赛”的大幕.—时美女云聚,国内许多艺术学校和艺术院校的女生,纷纷开博露面。重庆大学表演专业的”依依”,在这里公开发表博文《要成功就是要不择手段》,引发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存在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在此提出商榷。 1.《勾践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一句注释“摩厉”为“同‘磨硕’,切磋”,其中“磋”为“磋”之别字,应改为“切磋”。(P60注 23) 2.《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注释“能水”为“指游水。能,动词”。此注释不准确,“能”应为“擅长”之义,“水”应为“游水”之义。“能水”应译为“擅长游水”。这样讲,也符合上下文的行文特点。(P76注23) 3.《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注释“王之”为“做关中…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棹"?     
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5页注释瑏瑥说:棹是“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第95页注释⑦说:棹“原意是船桨。”棹究竟“似桨”还是“是桨”?同一本书的注释为什么前后不一致呢?查一查常见的工具书,发现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桨,如:1.《现代汉语词典》释“棹”为“桨”;2.《新华词典》说棹是“划船的长桨”;3.《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说棹是“船桨”;4.《应用汉语词典》释义同上;5.《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说棹是“广州等地方言,船桨。”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棹是“船桨”;7.《汉语大字典》释义同上;8.《古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较有影响的汉语学习词典在离合词注释方面存在的问题:1.记性标注不统一;2.释义中模糊了内向词典和外向词典的区别;3.用超纲词或英语释义加重了学习者的负担;4.用法提示和释例不全面;5.注释中未将此类词的“离”“合”两类用法分别注释等。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离合词注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香菱对"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极口称赞。经黛玉启发,香菱明白了"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这则特殊的"诗话",可能对"依依墟里烟"的注释起了不小的影响,比如人教社新课标版教材就将"依依"径注为"轻柔而缓慢地飘升"。持相同或相似看法的很多,仅笔者所见,就有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吴小如等主编《汉  相似文献   

17.
南宋诗人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多家版本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用,而对其中“僵卧孤村不自哀”一句中“僵卧”的注释.大多不够准确,影响了学生对诗句的正确理解。如现行人教版教材将其注释为“卧病在床”。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五)《左忠毅公逸事》中的“微行入古寺”一句.编者注释“微行”为“皇帝或官员穿平民衣服出行”。原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第四册则注释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而其他古文选本的解释大多也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19.
动物王国特长大赛的时间快到了,动物们都在努力准备呢!看!小兔依依在专心致志地写作业,她边写边想:我超爱读书学习,一定能获奖。这时,小猴毛毛走过来问:“你在干吗?”“我在写作业呢,准备参加特长大赛。”依依答。  相似文献   

20.
关于商鞅在变法前后的官爵,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是这样表述的:“卫鞅的意见引起秦孝公的共鸣,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他本人也因为变法上的功勋,晋爵为大良造,并被赐封于商”。对于“左庶长”一职.正文下方小字注释为“秦国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级,地位不高,但拥有很大的实权”;对于“大良造”一职.则注释为“秦国官职名.二十等爵位的第十六级,位高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