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19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悲剧大师”,中国近代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曾盛赞他为“当今文学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甚至能与莎士比亚、卢梭、尼采等人并驾齐驱。哈代乃沟通英国文学由维多利亚时代跨越到现代的一座桥梁。他的文字如同一幅淡雅的田园风光画,巧妙地勾勒出英国的自然风光与人情风俗,宛若荒原上破土而出的石楠花,散发着野性的芬芳。  相似文献   

2.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上层阶级最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家,英语散文大师。沃的作品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至今依然备受欢迎,尽管时常有人批评他为人势利和极端保守。由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作的作品中含有的宗教思想,他有时被称为“天主教作家”。伊夫林·沃生于伦敦,是一位出版商和文学批评家的次子(长子亚历克·沃也是个成功的小说家,并为比自己声誉更高的弟弟写作了一部传记)。沃在英国一所著名的男子中学读书,随后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洛以其“对于当代文明富有人性的理解以及对这种文明所作的精妙分析”而于197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金。贝洛是美国众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而目前尚健在的两位作家之一。贝洛是当代一位有代表性的现代派作家。他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意识流”、心理分析、时空倒错等现代派表现手法;但是,他并没有割断自己与现实主义文学的联系。读者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地“见到欧洲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统观念”。所以,也有人认为他与德莱塞是一脉相承的,称他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城市自然主义作家”。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库斯·坎利夫赞  相似文献   

4.
闫立璋 《世界文化》2009,(12):14-16
“愤怒的青年”是20世纪50年代活跃在英国文坛的一群青年作家的总称。更确切地说,它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因为它既无明确的文学纲领,也无固定的文学团体或文学主张。“愤怒的青年”这一名称最初来自新闻记者莱斯利·保罗的同名传记,后来评论家借用该名称指称那些愤世嫉俗的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5.
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乔叟,最卓越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而汤姆斯·马罗礼正处于这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时代里。大约在十五世纪中叶,他在狱中写下了他的不朽名著《亚瑟王之死》,但他未能见到这部作品出版便去世了。许多历史学家把马罗礼生活的年代称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即从中世纪向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过渡的时期。伊丽莎白时代产生了莎士比亚、马洛和本·琼森等的不朽作品,是英国文学的全盛期。马罗礼创作的年代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百年战争(1338—1453)正接近一个不光彩的收场,英国人只保住了加来地区。1458年,两支贵族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而软弱昏庸的亨利六世措手无策。这场玫瑰战争(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交战的两个家族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盾形  相似文献   

6.
夏目漱石是在日本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家。他上大学时专攻英国文学。毕业后,长期从事英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汉学基础,因而他能融合东西方的文化思想,创作出许多独具风格、深受读者喜受的作品,可以说是近代日本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齐园 《世界文化》2006,(8):20-21
在当今世界上,萨尔曼·拉什迪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一直被看作当代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又有人把他和奈保尔、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雄”。《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的代表作,小说的构思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奇思怪想。主人公萨利姆与另一位潜在主人公湿婆以及一群和他们一样具有超能力的孩子们同时出生在印度独立日的午夜。故事发生在萨利姆和湿婆被互换了身份之后,主要内容叙述的是萨利姆成为斯奈家族成员之后的家族历史和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因此,有评论认为拉什迪继承了欧洲的…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通过第一人称作家莫里斯·本德里克斯的叙述,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萨拉·迈尔斯和她丈夫,公务员亨利·迈尔斯这三个人之间的迷恋、嫉妒。作品于1951年出版后,读者和批评家马上看出,格林这是在写他自己,写他与他的"第三个女人"凯萨琳·沃尔斯顿之间的恋情。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中,“liferary agent”一词通常是指为作家所写的书寻找出版商,并代表作家与出版商保持联系的人,即文学代理人。安东尼·马斯特斯的新著《文学特务——当间谍的小说家》为这一词做出了新的解释。他写的是在某些时候曾参与过英国情报机关工作的一些著名作家。安东尼·马斯特斯写道:“其中的某些作家充当过恃工或间谍。”因此,他所描写的许多作家还因创作关于特务机关活动的惊险小说或长篇小说而著称,这并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步“五四”运动之后尘,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它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也以普及白话文为突破口,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台湾作家朱西宁在《回归何处?如何回归》一文中说:“当初的民族文学,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同时也有的连带反抗它的资本主义侵略——代表性作家如杨逵,据说他的两位公子一名反帝,一名反资,真是彻底而现身说法。”从诞生之日起,台湾文学就为自己定了位: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国文学。 张我军、赖和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自称旧文学的“清道夫”的张我军,年轻时代曾赴厦门、北京求学,深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  相似文献   

11.
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ates)是墨西哥杰出的小说家。与他交谈,仿佛是在与一部知识百辩全书对话——有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啊,对了,还有想象的,真是无所不包。富恩特斯不仅是当代蓬勃发展的拉美文学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位大使、大学教师和社会批评家。简而言之,他是一位拉美文学家。然而,这位作家却以他那谈吐优雅的外交家风度否认了这个美称。“在拉丁美洲,作家相当于西班牙语的‘饱学之士’。哦,这我可担当不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好的作家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回答,倒是能提出不少好的问题。”富恩特斯从事写作已有30年了。他是他的国家最有发育权的代言人之一。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曾在1975年至1977年间出任墨西哥驻法大使。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伟大的小说家,英国作家康拉德(约瑟夫·特奥多·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1857—1924)的影响是巨大的。康拉德对同时代的以及后来的、英国本土的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作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是受康拉德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继承了康拉德的文学遗产。格林一直视康拉德为自己的偶像,“格雷厄姆·格林是康拉德遗产最明显的继承者之一,他和康拉德一样,游历了许多偏僻的地方,目睹了满怀愧疚的殖民官员为了寻找一个失落的宗教或政治‘理念’而在道德上的绝望。”格林挑选了康拉德的传记作家诺曼·谢里为自己的传记作家。  相似文献   

13.
格林面面观     
《纽约时报》的一则有关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 )是“当代最伟大的英国小说家”的评论使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颇为恼火,他因此写了一首诗。诗的开头是: “你真魁伟,格雷厄姆老爹,”一位青年书迷这样领赞。“你身躯确实庞大臃肿; 可笔下的‘杰作’却如此的干瘪空洞——你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对美国中产阶级来说,这首诗简直不亚于当年的亵渎神灵罪。因为格林所享有的声誉是当今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正象他的护照上可以毫不费力地印上各国地名一样,“最伟大的”这一形容词也自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156-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戏剧家、诗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之一。正如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所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他不只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他是近现代中国介绍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莎剧”与“莎诗”的翻译出版莎士比亚最先是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1856年英国传教士募维廉译的《大英国志》说:“舌克斯毕(即莎士比亚——笔者)……所著诗文美善俱尽”。1855年英国传教士约瑟编译、1896年出版的《西学启蒙16种·西…  相似文献   

15.
俄国的“荷马”和“莎士比亚”普希金走上俄罗斯文坛的时候,面临的几乎是一片荒漠。同时代的欧洲作家要比他幸运得多,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学传统可以继承:希腊人有荷马,意大利人有但丁,西班牙人有塞万提斯,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法国人有拉伯雷……然而普希金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基辅罗斯时期曾有一个好的开端,产生了几部编年史和一部俄国人最引以为荣的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但在鞑靼统治时期,却只有《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顿河彼岸之战》等几部历史故事;莫斯科的俄罗斯时期,值得一提的只有伊凡雷帝和库…  相似文献   

16.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四十岁后才成为短篇和长篇小说作家。他象在他之前的西奥多·德莱塞一样,也与美国文学的典雅传统决裂而转向自然主义。他是第一个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他小说中人物的动机和挫折的作家,因而一直被称为美国“心理作家”的鼻祖。安德森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许多作家影响极大,特别是海明威和福克纳。舍伍德·安德森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一个乡村。他弟兄七人,父亲是一个穷苦的工人。后来他父亲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当安德森还是个孩子时,他父亲把家搬到一个阴沉的工业小镇。在那里,年轻的安德森觉得无论在感情上还是文化上都是与世隔绝的;这种感受为他后来对人类在工业文明中的“机械化”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单凭他的四五部长篇.他在文艺界的位置已足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并列。”以上文字为徐志摩追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作。其情真意切,景仰崇拜之情跃然纸上。除了于文字间表达对托马斯.哈代的敬仰之情,徐志摩更曾远赴英国以一睹偶像风采。那么,托马斯·哈代和徐志摩又有着怎样的文学因缘?  相似文献   

18.
《贝奥武甫》被誉为“古代日耳曼人文化的结晶,中世纪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英国文学的开山巨著”。哈佛大学中古文学博士冯象曾说:“《贝奥武甫》讲的是英雄和民族之死这个古代日耳曼人最关切的问题。”葬礼似乎总是与死亡相伴。史诗开篇点明丹麦贤王“麦束之子”希尔德的功绩和身世之后,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的海葬:一只曲颈木舟是他的灵船,  相似文献   

19.
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比肩的大诗人,创作了《牧人月历》、《爱情小诗》(亦译《小爱神》)、《祝婚曲》、《仙后》等诗歌,李赋宁先生指出,斯宾塞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叙事、抒情和讽刺传统,在乔叟和弥尔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赢得了‘诗人的诗人’这一美誉”,他“所建立的英诗传统是一种富于音乐性和图画性的诗歌语言,诗歌的背景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叙述方式是讽喻性的,写作目的是道德的和严肃的”,“对他同时代和后世的英国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1912—)的小说可以看出他受到英国19世纪作家如狄更斯和现代作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的深刻影响。这也许是由于他青年时代自身的历史背景所决定。他在澳大利亚度过一部分青年时代,饱尝了守旧的殖民地的滋味;另一部分青年时代是在英国度过的,在那里他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文学创新时期。怀特出生于澳大利亚上层社会的一个“古老”家庭。这就是说,他的祖辈在19世纪中叶就在澳大利亚定居了。他的父亲拥有一个牛马成群的大型牧场,非常富有。1912年他父母亲在伦敦旅行时生下了他。幼小时,他父母亲把他带回澳大利亚,随身雇了一个苏格兰保姆来照料他。帕特里克·怀特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而他父亲却希望有一个健壮的儿子来帮助他管理牧场。做母亲的认为他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在帕特里克·怀特14岁那年,母亲又把他带到英国,送他到一所著名的儿童学校去读书。在学校里怀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