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道"是韩非治国思想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理念,在他的治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韩非所说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有多层含义,而韩非则把道解释为自然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即规律。以此为基础,韩非把道引入人类社会国家治理的图式中,不仅把法理解为治理国家的道,而且还把治臣之术升华为道的高度。认识韩非关于道的理念,对于认识韩非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与先秦其他政治思想家不同,面对当时社会、国家混乱无序的局面,老子意识到,恢复社会秩序关键不在于提出具体的治国之道,而在于发现并按照社会、国家的本性(规律)管理社会、国家。老子以“道”的高度概括了宇宙包括社会、国家产生及运行的根本规律,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社会政治观。“以道治国”是老子的治国方案,即治理社会、国家必须按照规律办事。这被认为是超越“治国之道”的“为君之本”,具体包括行善政、顺民心、为无为等。老子所构想的能完美体现“道”的理想社会、国家就是小国寡民。老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庄子、黄老派、玄学、太平道等上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纵观《韩非子》一书,其思想精神博大精深,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治国安民、君臣相处、选择人才、制定法度以及对老子哲学的扬弃等内容,集中体现了法家"法术势"的思想内涵。《韩非子》中没有专门论兵的篇章,只是在一些篇章中夹杂了一些零碎的兵学思想;韩非强调依法治军,富国强民,强调"力"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也推崇"兵不厌诈,诈敌制胜"的实际意义,韩非还强调实践在选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思想对当今军事发展仍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用特别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治理、人民的安危。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道的核心基础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精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为"看作无所作为。老子试图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的治国效果,体现了"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韩非的治道思想包含了对"明主之道"的系统论述。在韩非看来,"明主之道"要求一方面掌握治国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掌握治国的制度措施。"明主之道"的治国思想原则是坚持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明主之道"的治国制度措施是熟练把握法、术、势的性质,掌握使用法、术、势的具体原则,使法制与引导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6.
受中国传统社会的制约和历史局限性的影响,《韩非子》中尚未出现完整的法治思想,但已出现"以法治国"思想。韩非的"以法治国"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既有近似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李任 《天中学刊》2014,(2):111-114
老子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其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怀着对时代忧患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怀着对统治者的不满及对百姓的同情,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想,以期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国家统治,使百姓获得安定和谐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老子认为要治理春秋末年混乱的社会状态,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 方针,以此对抗儒家“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他赋予“道”、“无为”新 的含义,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老子治国韬略的重点在于教 育统治阶级本身,约束统治阶级,提高其自身的素质。“无为而治”是 老子思想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 老子的思想有两重性,他的“小国寡民”主张引导人们逃避现 实、放弃斗争,这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但老子仍不失为伟大的杰出 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从出土的竹简《老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有诸多思想会通之处。其一,从道论中可看出二者对人世的共同关切;其二,从德论中二者都认为至德之人是他们所追求的圣人;其三,从无为上两人认为无为而治是人类修身、治国的最高境界;其四,从仁范畴上看,孔老对仁本身的看法是相同的;其五,从治国方略上两人都主张以正治国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综合以上,说明道与儒在早期思想发展上相通性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老子创立了以"道"、"自然无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老子设教讲学,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对老子在教育理念、教学、教师和学生四个方面的思想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借以对当下在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其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老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伟大哲人和思想家,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天地万物是由自然生成的思想家之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境界,而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本文由"道"体到"德"用,从道的含义、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刚柔相济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老子从其“反者道之动”的辨证观出发,告诫统治者应奉行一种“贱为贵本”的执政立场。其“贱为责本”的主张不仅具有一种安定国家的政治效用,而且在治国理念上还彰显了一种“以民为本”的政治关怀。老子这种政治关怀中所蕴涵的民本政治思想对当今我国推行“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其人性理论在极大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早期法家,特别是《管子》的人性思想,但《管子》人性思想和韩非的人性思想也有显著区别,并且都从自己的人性理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之策,研究《管子》和韩非人性理论及其治国之策,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应该说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学派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轻徭薄赋"等为政思想,在国家管理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道"是老子治世思想的核心,以"道"为根本,延伸出"无为而治""三宝""民本"等枝干思想。从汉初到清朝,老子的为政思想长期影响着国家管理,奠定了其卓越地位。基于此,探讨老子及其《道德经》中的治世思想,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前人对于《老子》第一章"两者"的理解众说纷纭,大都纠结在第一章的"有名和无名"、"有欲和无欲"等的单一方面,而忽略了从全书出发理解"两者"相对关系的多层面。联系全文可以发现,《老子》论述"道"时使用的"两者"包含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个人修养之道三个层面的相对关系。因此,将"两者"综合来看就不只有单一的内涵,而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陶佳 《培训与研究》2013,(11):59-63
韩非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的,但其精神却是法家的。在解老以诠法的过程中,韩非论证了法的哲学根基,阐释了法的生成机理、形式特征、运作规律等。同时,韩非解老是为了发挥其法治思想,非真为解老,故而使老子哲学变得更加社会化、法家化。无论是"道"观念的形下学转变,还是"理"概念的提倡,都是韩非以法家精神调和老子哲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韩非的德法观是建立在"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之上的,他对儒家的道德仁义和"德治"思想的批判、对道德概念的法家式改造,并不是为了否定道德自身,而是希望通过法治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韩非德法观发展的结果是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理念的提出,其"德""法"观对后来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并对当代中国治国方略的抉择多有鉴借。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20.
韩非的"道"在老子的"道"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层面,使老子的"道"的"博大"、"玄远"、"形上"、"神秘"等色彩统统退去了。韩非就是这样改造降格,将老子的"道"纳入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